江西省南昌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高一语文试卷

总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最贴近时代、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报告文学,其创作是建立在真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之上,是以文学的艺术手法来报告社会生活中真实的事件和人物。

在报告文学创作的实践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而写?写什么?思想感情的着落点和创作的立足点在哪里?夏衍的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树立了一个榜样。这部作品主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站在同情社会弱者的立场,创作的立足点面向平民,甚至是不起眼的“小人物”。

《包身工》充满感情、带有温度,其旋律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博爱。作者笔下散发出博爱情怀,对女童工有着深切的同情,对她们遭遇的不公和悲惨命运进行直接揭露。夏衍的笔像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解剖着那个时代的“脓疮”,对那个社会进行“刮骨疗毒”,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以形象的方式记录下来,他要告诉世人那里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世界,是怎样的真相,进而呼唤善良的人起来抗争。1959年,夏衍在《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写道,他“感到‘灵魂的震动’”“感到愤怒”“觉得非把这个人间地狱揭发出来不可”。

《包身工》之所以成为经典,除了作者饱含真情之外,还在于作品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文章开头有这样的内容:

“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这段文字,无论是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都注重细节的刻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包身工》的艺术感染力还表现在充分运用和借鉴小说、散文、戏剧、电影等艺术样式的表现手法。有些评论家甚至把《包身工》作为小说来研究。创作《包身工》时,夏衍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现方法熔于一炉,交错运用,并衔接得恰如其分。尤其是小说手法的运用。他着重描写了有一定典型意义的人物,如芦柴棒、小福子和不知姓名的小姑娘,通过对他们的刻画,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除了人物描写,值得研究的还有他对写作对象生活场景还原式的描绘,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劳动为线索,串起一个个场景,结构严谨,情节生动,画面具有冲击力,特别是某些镜头式的具体描绘,如包身工们早晨喝粥的情景描写,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写实性。

无论是讴歌时代,还是记录社会,报告文学作家都要为社会的进步贡献文学力量,以有温度的作品感动读者,进而凝聚人心,激发更大的前行动力。

(摘编自曾散《以有温度的文字探索光明——读夏衍的<包身工>有感》)

1. 下列有关《包身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包身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在饱含真情、注重细节刻画和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上。

B. 有些评论家把《包身工》作为小说来研究,这与《包身工》借鉴和运用了小说手法有关。

C. 《包身工》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劳动为线索,反映了当时社会“小人物”的真实生活状态。

D. 《包身工》采用电影的表现手法,一些镜头式的具体描绘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写实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引用夏衍在《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的话证明作者的创作饱含真情。

B. 《包身工》开头的语言、环境、动作等描写说明作品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C. 本文创作的目的是从报告文学的特点入手,深入探究《包身工》成为经典的原因。

D. 文章不只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还有关于报告文学对时代、社会发展意义的思考,富有深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报告文学的创作,如果作者不是基于对社会的真情实感,不是基于发自内心深处的召唤, 那么作品就很可能是苍白无力的。

B. 夏衍创作的《包身工》站在同情弱者的立场,散发出博爱的情怀,他要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真相,呼唤善良的人起来抗争。

C. 报告文学或讴歌时代,或记录社会,报告文学作家应有人文情怀,以有温度的作品为社会的进步贡献文学力量,激励后辈。

D. 报告文学是以文学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生活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反映社会现实,在具体创作中可以采用小说的手法虚构人物、情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侯发山

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

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都一起弥漫出来。小伟还算个孝子,虽然在城里上班,平时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真的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一切都让父亲自豪、欣慰。

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捉鱼。

晚上用鱼竿捉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还是父亲缺钱花啊?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他知道,老还小,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或是愚蠢的事;小伟还知道,什么是孝顺,顺着老人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孝顺。母亲死得早,是父亲一把屎一把尿把自己带大的,风里来雨里去,靠捕鱼供自己吃喝,供自己上学。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想把父亲带进城,父亲执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惯了,说自己还能干得动,每天活动活动筋骨对身体有好处。小伟也就没再坚持,他心里清楚,最主要的,家里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父亲舍不得离开。

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父亲没有拿出鱼竿,没有带鱼饵。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自己没有提醒他,父亲笑了笑,说,孩子,不用鱼竿,照样可以捉鱼。

小伟吃惊不小,心想父亲什么时候学会徒手逮鱼了?从未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啊。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

小伟正在胡乱猜测,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辨认半天,才看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是什么?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父亲说,小伟,那是蛤蟆鱼,也叫老头鱼,学名安康鱼。

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有一根钓竿,这根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象一只悬挂明灯的钓鱼杆。

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背鳍第一棘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类。

说到这里,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

蛤蟆鱼在父亲手里扭曲着身子,但被父亲牢牢抓在手里。小伟打开手机的电灯,看到这种鱼头大,口宽,胸鳍宽大,尾部细小,背紫褐色,腹面淡色。

小伟呵呵一笑,对父亲说:“爹,这就叫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父亲甩手把鱼扔进了江里,然后继续说道,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蛤蟆鱼,好逮,不费劲。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

父亲这是哪里话啊?小伟心里打了个愣。

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一心为民,这些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

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小伟恍然大悟,心里一下子热乎起来。天天点赞的不一定是朋友,不点赞的不一定就不是朋友,看来这话真是没说错。

父亲接着说,你是单位的一把手,有时不能太招人眼了。

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

父亲愣怔了一下。

小伟说,我那样做,一是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二是让大家监督自己,杜绝自己有谋私利的行为,还有一点,就是做一个样子给他们看!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怕的呢?

龟儿子,咋不早给我说呢?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父亲说着,拿起拳头轻轻捶了小伟的胸脯一下。

有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自豪地说,小伟,爹希望你能像你说的那样,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

小伟看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板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硬朗。

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有父亲在身边,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用担心会迷路。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这篇小说善于设置悬念,第4段开头的四个问句既表现了小伟的复杂想法,也设了悬念,引发读者对“父亲”真是意图的猜测,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 小说第5段是景物描写,交代了“父亲”捉鱼时的地点、时间以及昏暗的环境,其中“不安分”一词赋予江水人的情感,写出了江水波浪起伏的状态。

C.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本文中指的是蛤蟆鱼要诱捕那些趋光的鱼类,却被“父亲”抓住的情景,“父   亲”以此情景启示小伟,让他明白为官不贪的道理。

D. 小伟作为单位的一把手做了许多有利于民的事,他正直无私,愿当先锋模范,在小伟将自己的行为传到朋友圈这件事上,“父亲”开始时有些不大赞同。

5. 请简要分析“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这句话的内涵。(5分)

6. 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

(一)课内文言文检测(本题共3小题,9分)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失其所与(结交)                          籍(登记)吏民,封府库

B. 丝毫不敢有所近(靠近)                    忆往昔峥嵘(不平凡)岁月稠

C. 浪遏(阻止)飞舟                         若属(我们这些人)皆且为所虏

D.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抵挡)项王乎        沛公则置(安排)车骑

8. 下列对各句加点词的活用现象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与郑人盟   ②太子迟之        ③吾得兄事之     ④素善留侯张良

⑤臣活之      ⑥道芷阳间行     ⑦夜缒而出        ⑧使使以闻大王

A. ①⑥⑧\②⑤\③⑦\④

B. ①⑥\⑧\②④⑤\③⑦

C. ①⑥\②\③⑦\④\⑤⑧

D. ①③\②⑤\④\⑥⑦\⑧

9. 对下列各组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大王来何操                 何厌之有

B.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C. 具告以事                   得复见将军于此

D.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二)课外文言文(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

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曰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曰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B.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C.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D.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沛公指汉高祖刘邦,起兵于沛,故称“沛公”。公,对人物的敬辞,尊称男子。公,有时也,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中的最高爵位,这五等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

B. 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C. 流涕,指流泪。古时的“涕”一般指鼻涕,“泗”指眼泪。

D.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我国古代的“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

1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樊哙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 刘邦因患病躺在宫中,不见群臣,精神疲惫。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的故事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C. 教材中的《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这一情节,本文与之相比少了怒视项羽这一细节,人物形象也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D. 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德泽惠及子孙表示惊异,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2)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

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②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①颜钱塘:指钱塘县令颜某,古人习惯以地名称该地行政长官。②渤澥:渤海的古称。

14. 下面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鸣弦暂辍弹”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B. 前四句写观潮盛况。钱塘潮吸引了大量的观赏者,人们纷纷来到钱塘江边,等着看江潮涌起的壮观美景。

C. “凛生寒”呼应着“来似雪”,从观潮人的触觉感受来写,尤为奇警,使人感到江潮扑面而来,凛然生寒。

D. 孟浩然在诗中刻画的山水形象常常与他本人的气质合而为一,本诗中"钱塘潮"的形象就与诗人淡泊洒脱的气质一致。

15. 本诗与宋代潘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词,被评家誉为咏钱塘潮的“双璧”。本诗是怎样表现钱塘潮的?请结合本诗分析。(5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

(1)《诗经·蒹葭》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抒情主人公逆流而上,追寻之路的艰险、漫长。

(2)《论语·为政》中“                 ,                 ”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

(3)在《出师表》的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           ,        ”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4)《沁园春长沙》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2分)

17. 下列词语注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租赁(lìn)          凝(níng)重         恶耗            瞋(chēn)目       妄自菲薄(fēi)

B. 抹杀(mǒ)          浸渍(zì)         窒息           虐杀(nüè)            短小精悍(hàn)

C. 干练(gàn)         桀骜(ào)        嬉笑           弄堂(nòng)     心志健全(zhì)

D. 游说(shuì)         焚烧(fén)        殴打           创伤(chuàng)   陨身不恤(yǔn)

18.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的是(    )(3分)

① 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         活艰难中,_____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②看到这种饲养小姑娘       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③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      。

④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           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A. 依然  盈利  迥乎不同  踌躇不定                 B. 依然  营利  判若云泥   踌躇满志

C. 毅然  营利  迥乎不同  踌躇不定                 D. 毅然  盈利  判若云泥   踌躇满志

19.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3分)

A. 《大堰河——我的保姆》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B. 段祺瑞在帝国主义的压力下,制造了惨绝人寰的“三一八”惨案,伤亡人数约有200多人,李大钊、陈乔年等也被打伤。

C. 路,还没有开始就走到了尽头;梦,还没有来得及做就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

D. 1926年,梁启超明知自己被西医误诊误医之后,他怕因此影响西医在中国的声誉,带病撰文,禁止国人不要因为个别事故而全面否定西医的科学性。

20.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B. 大约在民国十年,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C.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D. 中华民族一向崇尚浩然正气。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许多仁人志士“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在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为民族大业和人民利益选择了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21. 阅读下面一新闻,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不得超过15字)(5分)

武汉华一寄宿学校管理严格,学生只有周末才能见到父母。为了多陪陪孩子,有些母亲放下原先苦心经营的事业,应聘该校既辛苦待遇又不高的“宿管员”职位。而学校出于公平考虑,有意将她们与自己的孩子错开,以使她们将所有精力放在自己负责的学生身上。因此,尽管与孩子距离很近,这些母亲还是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只能在食堂里、操场上远远地看着孩子。“陪读”成了一种心理安慰,但妈妈们仍觉得能与孩子同处一个校园是一种幸福。

22. 书写题。(5分)

抄写“真的猛士,敢于……“至”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60分)

一位诗人说:只要上路,随时能与美相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或许读书和旅行正是在不断赶赴一次次盛宴,而我们一路行来,总有一些动心的片刻,美好的瞬间,让我们的心霎时充满了喜悦。

请以“与美相遇”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可以写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

要求:注意选好记叙的角度,兼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以展现人物的个性或事件的波澜。

参考答案

1. 答案  A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思路点拨 “《包身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在饱含真情”说法不当,根据原文“《包身工》之所以成为经典,除了作者饱含真情之外,还在于作品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可知“饱含真情”“艺术感染力”不是从属关系,而是并列关系。2. 答案  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思路点拨 对本文创作的目的理解不当,目的是通过夏衍的《包身工》来说明报告文学的特点和报告文学作家的责任。

3. 答案  D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思路点拨  “可以采用小说的手法虚构人物、情节”说法不当,原文第一段明确强调报告文学“直接反映社会现实”“其创作是建立在真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之上”。

4. C  ( “让他明白为官不贪的道理”是让他明白为官不显摆,不张扬的道理。)

5. ①灯塔的光指引人走向光明,是无私奉献精神的象征;②蛤蟆鱼的灯是为了诱捕食物,象征着自私和张扬。③这句话是指人应该有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精神,不能太张扬和自私。(其他答案,如答“表明了父亲对小伟的谆谆教导”可酌情给分)

6. ①命运坎坷,爱家爱子:父亲早年丧偶,尝尽艰辛;靠捕鱼供“我”上学,将“我”养大,时时关注“我”朋友圈,担心“我”犯错,借用蛤蟆鱼来劝说。②勤劳独立,有情有义:不愿跟“我”进城,仍在农村劳动;不愿离开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的家。③不爱张扬,富有正气:支持“我”下乡扶贫等,劝“我”不能太招人眼。(每点2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7. 答案 A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识记和理解词语意义的能力。  思路点拨 B. 近:接触,沾染。C. 若属:你们这些人。D. 当:对等,比得上。置:放弃,丢下

8. C(①⑥名词作动词,②意动,③⑦名词作状语,④形容词作动词,⑤⑧使动用法。)

9. B(A宾语前置句;C介词结构后置句;D被动;。B 第一句是定语后置句,第二句是判断句,所以选B。)

10、D  两个名词之间一般要断开,如“酒”和“亚夫”之间,“沛公”与“项伯”之间应断开,排除C、D两项。动词“飨”与宾语“军士”之间不应断开,排除B 项。

11 C  “涕”指眼泪,“泗”指鼻涕

12、D “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室”不正确,因为原文中“岂自知附骥之尾”的意思是“依附他人而成名”。

13、(1)(他是)北方边远地区的粗俗人,不曾见过天子,所以害怕,望大王宽恕他,让他在您面前完成使命.(得分点:“振慑”:“振”通“震”,害怕;“愿”:希望;“假借”宽容,原谅;第二个“使”:作名词,使命;“使毕使于前”介词结构后置句各1分

(2)况且陛下病的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在一起与世隔绝吗?(“甚”:表程度,严重;“不见“前补充主语:您或陛下;“见”:接见,召见;“顾”:只是;“独······乎”各1分)

14D; 本诗中的钱塘潮形象不是淡泊洒脱,是雄健壮美。

15.①多感官结合。“百里闻雷震”“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分别从听觉、视觉和触觉等方面来表现钱塘潮声势巨大,惊心动魄。②侧面表现。通过观潮的人来侧面表现钱塘潮,写人们听潮、出观、待潮、观潮、观感,层层渲染,来表现钱塘潮的奇观。③比喻。“惊涛来似雪”通过比喻手法,正面描绘江潮涌来喷雪溅珠的情景,令人惊心动魄。(一点2分,第三点必答,答对二点给5分)

解析: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赏析:“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未见江潮,先闻其声,潮声巨大,犹如雷震,并且震动百里。首句五个字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先声夺人,很有力量。次句描述县令暂停公务前往观潮,字面上却以“鸣弦辍弹”出之,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公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三、四句写人们连骑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五、六句描绘钱塘江潮到来的壮丽景象。但诗人不是直接写潮,上句以秋云迥衬托江潮远远而来,下句借浮天渤澥表现潮的浩阔,充分地表现出大潮澎湃激荡的伟力。到了“惊涛来似雪”,才正面描绘江潮涌来,喷雪溅珠,惊心动魄。但立刻又以“一坐凛生寒”收束全篇,戛然而止。“凛生寒”呼应着“来似雪”,从观潮人的触觉感受来写,尤为奇警,使读者也感到江潮扑面而来,凛然生寒。一般观潮诗往往只极力描写大潮的雄伟壮丽,而这首诗从人和潮两方面来写。写人主要写听潮,写出观,写待潮,写观潮,写观感,写出了观潮的全过程。写潮用了一虚笔一实笔:虚是“百里闻雷震”,写遥闻潮声;实是“惊涛来似雪”,正面写大潮的雄奇伟丽。

16.

(1)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2)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3)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4)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5)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解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溯”“弊”“稠”“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空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17.答案B。(A、噩耗)C、弄堂(lòng)心智健全  D、创(殒身不恤)

18. C(依然:指和以前一样,依旧;毅然:坚决、决然;除了:介词,后面带词或短语;除非:连词,后面带的是句子;营利:谋求私利;谋求利润。 盈利:意思是指众多之利;利润。也指企业、个人或经营性组织的一种能力指标。迥乎不同:形容相差很远。判若云泥:意思是高低差别就像天上的云彩和地下的泥土那样悬殊。踌躇不定:犹豫不决。踌躇满志: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不合语境。)

19.[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病句的常见类型,把握这些病句的标志,然后压缩句子,把握句子主干,看主干是否搭配,是否残缺,再分析修饰成分和中心词之间的关系。

A项,“《大堰河一-我的保姆》....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搭配不当,主宾不一致; B项,应该删去“约” ,D项,否定不当,应该把“禁止”改为“要”

20.答案:D(A“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后面应该是问号B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将书名号改引号C“长得丰满、可爱”并列短语作补语,应改为逗号)

21答案:(示例)母亲应聘宿管员“陪读”。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基本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舍去背景性、解释说明性的文字,将描述性、具体的文字压缩成一句话,本段文字侧重于家长“陪读”的一种社会现象,如何去筛选主要信息是一个难点,在解答时要注意做到细致筛选,认真把握,本段文字还有一个核心要素为“应聘学校管理员”,综合表达为“母亲为陪读应聘学校宿管员”,

22.  书写题。(5分)

抄写“真的猛士,敢于……“至”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个尽头!

四、 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60分)

一位诗人说:只要上路,随时能与美相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或许读书和旅行正是在不断赶赴一次次盛宴,而我们一路行来,总有一些动心的片刻,美好的瞬间,让我们的心霎时充满了喜悦。

请以“与美相遇”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可以写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

要求:注意选好记叙的角度,兼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以展现人物的个性或事件的波澜。

解析:试题分析:写好这篇作文的前提是要正确理解“美”的含义。可以从不的角度对“美”的内涵进行阐释,如:(1)具体事物:如校园也美丽,落叶也美丽,某人也美丽等,人、事、物、景。(2)精神层面:正面理解——坚强的美丽,和谐之美,心灵之美,合作之美等。(3)逆向发散理解——平凡的美丽,孤独的美丽,挫折的美丽等。

理解了“美”的含义后,要理解本题的结构“与美相遇”,即发现了“美”,因此,本文可以转换成一个更为通俗的题“我发现了美”。这样审题立意就容易多了。

体裁上既可写议论文,也可写记叙文。但相对来说本题写记叙文更好,通过写人记事发现人物的心灵美。通过写景抒情发现某地景物之美等。点评:本题的题目很好,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去发现美,既是写作需要,而是情感教育。本文话题广泛,学生有话可说,文体灵活,更显公平

因此,在写作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单纯地叙写“人”或“物”,而要紧紧围绕“人”或“物”对自己产生“鼓舞、智慧、力量”来写,这样才能切合出题者潜在的意图,所写的文章才算得上是切合题意。

范文:

与美相遇

下午四点后,太阳就开始落山了,整个黑板一半藏在墙脚的阴影中,一半沐浴在橘红的余辉之下。

这时老师还有我们,无暇去理会不断消溶的黄昏,自顾自的思考、授业、讲课。迟钝如我一时跟不上节拍,看着问题在张牙舞爪,不经意的开个小差,却发现蜷缩在桌角的昏光。

我不敢再开小差 ,却又不忍与这一点小小的光辉失之交臂,便将一只手置于最后的伶仃之下,仿佛与夕阳握手。

时间流动得飞快,转眼间便下课了,手心也已经空空如也。第一次的相遇如此短暂,忙里偷闲与美接触一番,又何难?

书上写太阳是一枚银灰色的硬币,那是在冬天,金秋的太阳自然不同,像经火焰掠过的黄金,不变其色,像水一般荡着美丽的光晕。你不去找它,它却会来找你,悄悄从你身上爬过,相逢何必曾相识,相遇了无声无息的美丽却混然不知。

与美相遇,是你经意或不经意间达成的,这美学之中,是诗情画意、是弦歌雅意,易逝的如白马过隙,长久的,像海枯石烂,由不得你去追寻去挽留。

“雄伟的风景”、“世间有大美”之类,都是确实存在的,川端康成的成名作《伊豆的舞娘》,恬淡中透着淡淡的哀伤,正如他们的国花,美丽易逝的樱花,只有十六夜的生命,在夜间开放,飘零在阳光之下。

我刚只有手上这缕阳光,虽是每天都有太阳,但倘若你用手托一缕在掌心,你会感觉到不同于昨日的温暖,像生命的火焰,在掌心跳动着,随着脉搏均匀起伏着,让你感到新的一天有新的希望,演绎着更新的美。

美,美在短暂,美在长远,美在相逢而不相识,美在相遇而不相知。

最后的阳光也化为蝴蝶的金翅飞走了,留下灯火通明的街上的天上地下的街灯,像牛郎织女般的星月神话。原来,世界一切都可以是美的,只是在等待着与你相遇。

【参考译文】

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卖狗肉为生,曾经和汉高祖一起隐藏在乡间。当初跟从高祖在丰县起兵,攻取了沛县。高祖做了沛公,就以樊哙为舍人。接着,他跟随沛公攻打胡陵、方与,回过头来又镇守丰县,在丰县城下,击败了泗水郡郡监所带领的军队……项羽驻军戏下,准备进攻沛公。沛公带领一百多骑兵通过项伯的关系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自己并没有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入关中的事。项羽设宴犒赏军中将士,正在大家喝得似醉非醉的时候,亚父范增想谋杀沛公,命令项庄拔剑在席前起舞,想乘机击杀沛公,而项伯却一再像屏风一样挡在沛公的前面。这时只有沛公和张良在酒席宴中,樊哙在大营之外,听说事情紧急,就手持铁盾牌来到大营前。守营卫士阻挡樊哙,樊哙径直撞了进去,站立在帐下。项羽注视着他,问他是谁。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称赞道:“真是个壮士!”赏给他一大碗酒和一条猪前腿。樊哙举杯一饮而尽,然后拔出剑切开猪腿,把它全部吃了下去。项羽问他:“还能再喝一碗吗?”樊哙说道:“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一碗酒吗?况且沛公首先进入并平定咸阳,让队伍露宿在霸上,以等待您的到来。大王您今天一到这里,就听信了小人的胡言乱语,跟沛公产生了隔阂,我担心天下从此又要四分五裂,(百姓们)都怀疑是您(一手造成的)啊!”项羽听罢,沉默不语。沛公借口要去上厕所,暗示樊哙一同离去。这一天如果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讥诮责备项羽,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完了。

太史公说:“我到过丰邑和沛县,访问当地的遗老,查访原来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有关故事,所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绢的时候,难道自己知道日后能附人骥尾,垂名汉室,德泽传及子孙后代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