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支架是什么?

其实说到支架,我们应该首先回顾心脏冠脉的介入治疗历史。大家都知道,我们过去的概念就是做手术就是应该开大刀,把皮肤划开。但是我们现在做的手术都是微创的,也就是穿刺,在不开到暴露病灶的情况下,把导管送到血管里面去,做这个手术我们称之为叫介入手术,也就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介入手术的历史其实并不长,也就是四五十年的历史。心脏支架就和整个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的发展历史密不可分。

最早,大家都认为病变是在冠状动脉的血管壁上,也就是血管壁向管腔内长了东西出来把管腔慢慢堵住了,或者说当斑块破裂之后形成血栓就会把管腔彻底堵住了。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把血流开通,也就是冠脉介入的目的。

最早期的想法是因为管腔堵住了,所以我们就要把它扩开。因此,那时的治疗方法还不是用支架,而是用球囊把血管扩开。但是,球囊扩开的同时会把整个的血管内皮,也就是冠状动脉最内层的组织撕裂。虽然,它是把这个斑块撑到旁边去了,但是内皮会自己修复,在几个月之后,慢慢修复增生扩展出来,还会把管腔整个又堵住。还有最重要的是,球囊把血管扩张之后,血管壁它会弹性回缩,无法保持扩张的状态。

这个时候就想到是不是可以阻止管壁弹性回缩,于是就发展到要在血管里撑支架。心脏支架就是相当于一个金属的网眼结构,一旦把它撑在这个冠状动脉血管壁上面,血管就不能回缩,血流就可以长期保持通畅。

早期的支架叫裸支架,也就是仅仅是一个金属结构。但是,如前文所述血管内皮会自己修复增生。尽管这个裸支架可以阻止血管壁的回缩,但是内皮的修复增生同样还是可能会把血管堵塞。即使有植入的支架,还是会有约50%的病人有可能会发生再狭窄。

这个时候又想到怎么控制这个内皮的修复增生的程度。我们需要它适度修复,但是又不希望它过度的修复。于是,就会把一些抑制肿瘤生长的药物涂在支架上面。因为这些肿瘤药物是可以适度抑制细胞的增生,那么也就可以抑制内皮过度的修复。这就是我们现在普遍在采用的药物洗脱支架,也就是平常讲的“药物支架”,可以有效预防术后再狭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