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学生的寒假反思:为何自己总是“三分钟热度”?

 01 

寒假一转眼就快过完了,开始在群里和同学们联系一起提前返校。

偶然间,和同学们聊起放假之前定的假期目标。

当时,记得L兄早就买好了《标准日本语》上下册,说是要用一个假期掌握一门第二外语;Z兄则是要学他喜欢的电脑插画;学霸S君则说,假期要多读一些文献,在专业上要更上一层楼……

而我,早就下定决心,每天都要写出一篇文章。

到现在假期快过完了,大家一聊,发现竟无一人完成。

众人大笑。

无非是三分钟热度。

刚开始放假的时候,或许还能按部就班,到了中期就敷衍了事,后期就早已不把这些目标放在心上。

原因在哪儿?没有压力。

反正目标是自己的订的,也没有人监督和督促,所以也就没有了完成的紧迫性。

 02 

也许这就是高中和大学的区别。

上高中的时候,学校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公开成绩和排名,压力巨大。

不努力,往远了说,会影响到自己的高考和未来,往近了说,在同学面前谈论成绩时也会没有自信和脸面。

而到了大学阶段,成绩排名不公开,就业升学压力在初期也相对小些,大多数学生便没有持续的热度了。

只有在论文截止日期的前几天,无论是平常多不用心的同学,都会带上电脑来到图书馆,全神贯注地写起东西来。

哪怕前一天文档还是空空的没有一个字,最后一天也会有一篇排好版的字数满满当当的东西问世。

压力一来,成果马上就出来了。

 03 

其实每个人都有惰性,很多人最出成绩的时候,往往是压力最大的时候。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写《巴黎圣母院》时曾有一段轶事,他为了确保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写作上,把除了身上所穿毛衣以外的其他衣物全部锁在柜子里,把钥匙丢进了小湖。

就这样,由于根本拿不到外出要穿的衣服,他彻底断了外出会友和游玩的念头,放弃所有交际,排除一切干扰,一头钻进小说里,除了吃饭与睡觉,从不离开书桌。

结果,仅用5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作品。

而雨果之所以这么拼,背后的原因是他和出版商签订了合同,必须要在半年内交稿。

无独有偶,沈从文当年写作《边城》时,也是生活贫穷,甚至经常断米断炊,急需用稿费来填补家用。

其实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三毛的游记曾经风靡一时,但当时三毛的生活,的确是到一个地方要先写出来文章来换成稿费,才会有下一段行程的旅资。

这些外界的压力,反倒催生出了许多不朽的名作。

 04 

前段时间,猎鹰重型火箭的发射赚足了全球的目光。

一家私立的公司,竟然造出了近地轨道运载能力63.8吨,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26.7吨的现役推力最大的运载火箭。

但熟悉运载火箭发展的人都知道,史上最牛的运载火箭,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是美国登月用的“土星5号”,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18吨,月球轨道运载能力达45吨。

跟它相比,现在的猎鹰重型火箭只是小兄弟。

而众所周知,是在当年太空竞赛的压力,促进了宇航技术的进步,才有了“土星5号”的成功。

至今,我们仍然惊羡那时人类宇航科技的发展速度。

而后来,由于竞争的环境消失,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和速度,明显比太空争霸期间要慢了许多。

至少从技术进步的角度讲,当时的竞争压力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

 05 

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小到一个个体,大到一个国家,很多时候压力都是进步的动力。

我们做事情总是“三分钟热度”,原因就是缺少压力。

没有压力怎么办?需要我们自加压力。

比如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虽然已经出版了200多本著作,但仍然坚持每天写3000字,这使得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

我们的人生大概可以分为两个过程,一个是少年时代,被人安排和规划好的生活,另一个是成人时代,自己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在长大之后,适当的自我加压,应该是我们所有人的必修课。

特别喜欢一句话:逼自己努力,然后骄傲的生活。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将来能够骄傲的生活,而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逼自己努力。

作者:遗君明珠,教师,时评人,自媒体平台作者。侧重于教育、美文、人生感悟。多篇文章创造千万级阅读。微信公众号:明珠絮语(ID:tsliuchanghai)。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