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春挺钗有太多不合理,背后藏着红楼梦最大的政治秘密
在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之间,元春毫无疑问选择后者。为了挺钗,甚至不惜违背身份,违背礼教,违背孝道。
看似冠冕堂皇的贤德妃,办起事来却处处都是礼教漏洞、政治bug。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薛宝钗。
元春戏份原本很少,在有限的剧情里,她全是围着金玉良缘在打转。
这样看来着实好笑。天下读者无不热切地想了解其宫廷生活、探究其谜团人生,而曹雪芹根本不理会。写来写去,她只是金玉良缘的一个工具人而已。
【注】如果你看不懂以上观点,参看《元春办事有多少礼教漏洞,你绝对想不到!为支持金玉良缘拼了》,本文是续篇,请务必先看上文。
01 元春挺钗的不合理之处
一旦你看懂元春挺钗的过份用力,问题就接踵而至:她为什么要这样呢?这里藏着太多不合理。
1、历史渊源和当晚表现
元春原本既不认识宝钗,也不认识黛玉。她未入宫时跟黛钗都没见过面,更没相处过。
如果说宝钗做人圆滑、善于拉人缘的话,在省亲那短短的几小时里绝对无法体现。这是个纯礼仪性的场合。
天下钗粉罗列宝钗优点无论有多少,省亲这晚都没用。就算你们吹出大梵天王,这晚也是失效的。
因为礼仪仪轨无关于人情事故,无关于投其所好,更无关于鼓动唇舌。
若问当晚谁最出色,绝绝对对只能是黛玉!而且一定甩出宝钗几条街去。
仅看林、薛两家天壤之别的门楣,一切不言而喻。
林家五世侯爵,林如海是前科探花,这在当时就是博士后家庭,整个时代里都屈指可数!无论黛玉性格如何,礼仪规范必然独步天下。
书中有大量细节刻画黛玉拥有完美的教养和自律。如果你从未注意到,那是你读书的莫大损失。请学习卓语的专栏:
相反,善于人后搞事业的宝钗,一到正规场合就完蛋,而且一定出篓子。
譬如省亲这天,最需要“珍重芳姿”的时候。她却跟宝玉叽叽咕咕,说了两车废话,甚至还有肢体语言【急忙回身悄推他】。
你们真以为众人瞧不到?宝玉可是焦点人物!
以她那敏感的身份和年龄,跟宝玉耳语都大违礼教了,竟然还动手动脚?这是在古代啊。
平时不检点已经习以为常,到了关键时刻会不掉链子?
事实上,她能【转眼瞥见】宝玉诗作,就足以说明很多问题!若非离得太近,若非时刻紧盯着宝玉不放,怎能看清人家写了什么?
全程紧贴宝玉、监控宝玉,强行要求改诗,众目睽睽之下拉扯,巴拉巴拉说教。教完了再涮几个玩笑,翘首弄姿一番。
宝钗笑道:“你只把'绿玉’........宝钗见问,悄悄的咂嘴点头笑道.......宝钗亦悄悄的笑道......
只一会儿功夫,她就笑了三次,还变着花样笑。脂砚斋在此处有极辣目的批语【庚侧:媚极!韵极!】
媚极!呵呵,是该媚的时候吗?别说未婚,即便是自己丈夫,在这样的场合里也不合适吧。
宝姑娘如此行事,这不是丢尽贾家脸面吗?
而黛玉正相反,论内心亲近,谁都不及宝黛,但行持上要有自律。当晚她和宝玉也说话了,但却言简意赅,问完即走。
她是【走至宝玉案旁悄问】,足见俩人原本距离较远。
走到“案边”,还是有距离的,因为书案一般很长,案边多指侧面。所以宝玉写了什么,黛玉都不知道。
这种交流方式就自然多了,也正常多了。
元春既然对黛钗没有历史印象,那孰优孰劣就全凭当晚表现。而黛钗谁行事稳妥,谁更有教养,一目了然。
也就是说,天下读者都说黛钗条件难分伯仲,那纯是误读。
若再说什么宝钗比黛玉更符合贤妻标准,能激励宝玉走仕途,更是颠倒黑白。曹雪芹要被你们气疯的节奏!
宝钗行持之下劣在那个时代里非常扎眼,只要长了脑袋的人,都看懂作者的黑色讽刺。她和黛玉的差异,就像当今的网红与女王,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
一个女生,在最正规的场合里都不能自律,闺阁小姐尚且不胜任,还谈什么贤妻?元春可没你们那么眼拙。
要知道,走政治路线的人,对三六九等分辨得最清楚了。嘴上说的客客气气,心里嘛,呵呵,谁是什么货色、什么阶层她全门清。
插个题外话:87版红楼梦对黛钗行持上的差异完全不理解,因而不可能还原原著。电视拍的无论任何场合,永远是宝黛更亲密(如下图,站位、眼神都是错的)。而宝钗却永远矜持端庄,书上写的肢体语言都被删掉或弱化处理。
2、贾母贾政的份量
宝钗明明条件差到爆,无一处堪配宝玉,连靠近豪门的资格都没,而元春偏要支持她,那就说明她根本不考虑黛钗优劣的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不必我说,大家都知道奥秘来自王夫人。
但仅仅只因为王夫人,似乎还不成立。
因为这里毕竟是贾家,元春怎能丝毫不顾及贾母贾政的态度?这说不过去啊。
贾母收养黛玉已经很多年,甚至黛玉一来,就把三春撵走,只剩下宝黛两人朝夕共处。傻子都能看出来,贾母在培养一对青梅竹马。而这样的家族大事,元春有无数种渠道获悉,至少王夫人就会向她吐槽。
元春由贾母养大,她和祖母有感情,对父亲敬重,对弟弟慈爱。这多重因素就抵不过一个王夫人?
设想一下,如果她原本是中立的,当知道祖母和母亲各有心思时,应该左右为难、从中调和。退一步说,即便偏向母亲,也不能做的过于明显。
运用心理学去分析一番,就会发觉其中的奥妙。结论是:她支持宝钗,还有更深层的背景和原因。
02 宝钗的反常
元春选择宝钗反常,而宝钗对待元春更反常!
(宝玉)起草内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转眼瞥见,便趁众人不理论,急忙回身悄推他道:“他【己夹:此“他”字指贾妃。庚眉:这样章法,又是不曾见过的。】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
请看这段,宝钗称呼元春为“他”!
整部书中没任何人敢这样称呼元春,即便是贾母。在封建社会里,对沾上皇权的人如此不敬,这可不是小问题啊!
严格的说,这已经超出失礼的范畴,而是游走在大不敬的道路上。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就在这里,脂砚斋特地批了【己夹:此“他”字指贾妃。庚眉:这样章法,又是不曾见过的。】
【不曾见过的】,是故意提醒,唯恐读者错过好戏。【这样章法】当然是反讽,实在太没章法了。
有人会反诘黛玉称北静王臭男人。但两件事并不相同,黛玉是维护女生的圣洁,北静王与她有男女之别。
况且,宝黛情感特殊、对话场合私密,黛玉贬斥除宝玉以外的一切男人合情合景,这无关于社会身份。若在正规场合,她绝不会对北静王有任何不敬。而宝钗不敬元春,却丝毫找不到理由。
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
宝钗这语气,十分确定、肯定以及一定,毫无推测之意,仿佛她就是元春本春。她凭什么如此自信,掌握了元春心内所想呢?
宝玉听了,不觉洞开心臆,笑道:“该死,该死!现成眼前之物偏倒想不起来了,真可谓'一字师’了。从此后我只叫你师父,再不叫姐姐了。”宝钗亦悄悄的笑道:“还不快作上去,只管姐姐妹妹的。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你又认我这姐姐来了。
这段对话更为诡异。
宝玉叫了声姐姐,宝钗就拿自己跟'上头穿黄袍的'联系在一起。无论怎么看,宝玉都绝没这意思,她是强行碰瓷。
在尊卑分明的时代,在正统文化的人设面前,这瓷碰的让人大跌眼镜。场合和方式都太低级,又酸又热的味道充溢满屏。
貌似说“元春才是你姐姐”,但若内心未曾千万遍地对比过自己和元春,说不出这话。她的潜意识是:我哪点比不过穿黄袍的?不过坐的位置不同而已。
一面说笑,因说笑又怕他耽延工夫,遂抽身走开了。【己夹:一段忙中闲文,已是好看之极,出人意外。】
【又怕他耽延工夫】,你若死在字面上,就认为宝钗很懂事。可事实呢,她前面已经说了多少废话?
尤其是那”姐姐、穿黄袍'的话题,跟作诗有什么关联?不是纯耽误功夫吗?这是说笑的场合吗?
狡猾的曹雪芹永远都是这样的笔法。丢人事干了一大筐,末了却贴上个圣人标签。
倒是脂砚斋实诚,他评语【好看之极,出人意外】。
当然意外了,简直太意外了!此前书上给宝钗的官方评价,一直强调她【安分】哦!
若不写这段,你怎知藏愚守拙的宝姐姐,内心藏了那么多野心勃勃?又怎能知道,她对元春竟毫无距离感,丝毫没有下对上、卑对尊的敬畏。
03 线索挖掘
事出蹊跷必有妖。从种种异样来看,元春和宝钗之间似乎早就达成战略共识。
资深红迷都知道,按薛家的门楣,宝钗没有参选资格。我所指的不仅是嫔妃,也包括女官。
不理解的话,参看《四大家族未必是豪门贵胄,也许是破落户恶霸,皇商竟然是误传》
曹雪芹若不写宝钗进京待选,完全不影响故事情节的发展。随便给个理由,或者根本没理由,她都可以进京。
他写了这一笔,貌似很重要,但却不符合薛家的政治情况,而且后面也断片,既没情节也没结果。这不纯是废笔吗?到底干什么?
这样低级的错误,不属于曹雪芹。只能是里面藏了故事,他不想明说。
让我们来联系几个现象:
1、薛蟠惹出命案,根本不当回事,潇洒进京。但你可不要以为他永远如此,后来被柳湘莲暴揍都不敢吱声。
也就是说,当时薛家自我感觉良好,政治后台还硬着呢。有恃方能无恐!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薛家为宝钗制定的待选路线。
2、薛家进京,王子腾偏偏离京(未知真假),王子胜也毫无声息。
不管薛姨妈如何筹划的,王家核心人物对薛家爱搭不理,这是事实。换句话说,王家庇护薛家,是把他当下人庇护,可不是座上宾。
3、宝钗在第7回隐秘地落选。刚一落选,金玉良缘就横空出世。毫无疑问这是经过王夫人首肯的。
既然是王夫人的主意,王家兄弟以及元春应该都参与过讨论,达成了一致意见。
4、元春在16回封妃,离宝钗落选仅有一年时间。
她进宫多久了呢?不确定。按宝玉成长推算,应该有七、八年了,年龄按判词说的就是二十岁。
妃位,需要一定的年龄和资历。乾隆后宫封妃的平均年龄是32.5岁,能20多岁封妃的,都是潜邸旧人。
元春20岁封妃,且是无子状态,这极为罕见!只有潜邸侍奉且格外得宠才能如此。
当然还有一种例外,就是强大外戚的力量。在红楼梦里,王子腾便是这股力量。卓语以前论证过这问题,本文不再累述。
虽然元春省亲时泪水涟涟,看上去很痛苦,但根据其封妃的历程,说她完全无宠不成立。
元春应该是很优秀的,比较得皇帝喜欢,同时又有王子腾的加持,才能迅速高升。不过你放心,皇帝没有爱,元春是彻头彻尾的牺牲品。
随着宝钗落选,元春晋升却进入加速度。
你别看中间还间隔一年,但贾府众人见传旨惴惴不安,没人想到喜事,说明元春这次晋升绝对出乎意料。也许一年前元春连嫔都不是。
04 元春和宝钗的秘密
综合以上信息,大致可以推论出元春和宝钗的交集:
元春作为王子腾的政治筹码,于十三岁左右入宫。名为女官,实则作者暗含的意思是,分配到太子潜邸做侍妾格格。
元春身负重任,当然要努力献媚争宠,她也的确谋到一席之地。
新皇即位(第三回起用旧臣时),元春以潜邸身份成为中级嫔妃。但没有子嗣是她的硬伤,常理下继续晋升无望。
元春在书中自始至终都没子嗣。王子腾很着急,怕她没前途,培养后备队员在所难免。
历史上这样的事比比皆是。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之所以先后嫁给皇太极若干女子,就因为嫁一个没儿子,再嫁一个还生不出儿子。那就继续嫁!
宝钗就是那个后备队员。
若无后台撑腰,她没资格入选。但她从头到尾信心满满,总有种舍我其谁的感觉,就因为她很清楚,规则归规则,运作是运作。
做后备是宝钗的宿命,不是做元春后备,就是做黛玉后备。反正曹雪芹就是让她来当备胎的。
元春进潜邸侍奉,全都是王子腾规运作的。宝钗确信,自己也可以。
但她政治头脑还是太差了,薛蟠命案的后遗症,远超她的想象。
王子腾原本让她进宫,是替元春生孩子(她的出身和资质,都注定升不上去)。她本就挑不起大梁,如今又多了政治污点,何必冒险呢?搞不好把薛蟠的事又泄露了。
于是薛家进京,他就爱搭不理。
政治人物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真实想法不会告诉任何人。他对元春表示,自己打算把一切资源和机会都留给她。
元春一面只有继续努力争宠,对得起舅舅的信任。一面会觉得亏欠了表妹,毕竟人家为进宫,精心准备了好多年。
所以,这时候王夫人提出金玉良缘,元春根本无暇顾及贾母贾政的感受。她和宝钗早就绑定了,既然王薛两家都说,宝钗的资源让给了她,那她必须做出回报。
人家进不了宫,还不让人家进贾府?
若不把她安置在贾府,王子腾又变了主意怎么办,元春可不想要这备胎。
王夫人还会告诉元春,宝钗从小如何被打造,一丝不差的符合自己需要。你别管薛家门楣如何,关键是这样的童养媳去哪儿找?
于是一场交易就达成了。
到了参选时,王子腾没管宝钗,她毫无意外在政审关就淘汰。不久后元春不负众望,在无子前提下封妃。一切都按照规划前行。
宝钗眼见着元春烈火烹油,那个羡慕嫉妒恨啊,百千种滋味萦绕心头!她从小接受的培训,核心价值观就是野心勃勃。她盲目的认定,自己配得上任何王冠。
她甚至意淫出自己穿着黄袍的样子,意淫着元春享有的一切,原本都属于自己。看着元春的一举一动不过如此,我比她做得好多了。
这样长时间的心理暗示,令她不自觉的称呼元春为“他”,不自觉的以自己为元春本春。
站在元春面前,她不认为自己需要讨好什么,也不需要装什么矜持。跟宝玉的关系,是内部达成共识的。是时候宣示下主权了!
05 小结
曹雪芹经历过家族兴衰,历史背景是九子夺嫡,那种政治斗争的残酷很难用语言描述。那种痛,深入在他的骨髓里。
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的斗争,就是个小视角折射。曹雪芹并非有意写一部政治斗争大剧,但骨髓里的痛怎能藏得住,怎能不夹杂其中?
所以,书中但凡跟皇宫挂上钩的人,背后一定有政治秘密。这是绝对的规律!
元春和宝钗正是这样的角色。她们诡异的待选、晋升,背后全是波诡云谲的政治斗争。
元春之所以支持宝钗,也是政治斗争的延伸。
无论黛玉比宝钗优秀多少,在政治利益面前,都毫无意义。正像才华盖世的林如海,无奈的倒在政治风波中一样。
看不懂这里的,参看《林如海巨额遗产成谜?他到底经历了什么,要跟黛玉生死分离?》
《盖世奸雄是如何炼成的?深度心理学解析一个不为人知的贾雨村》
世人臆测的什么“宝钗体格健康更利于贾家传宗接代”、“家世厚重,可以为贾府带来转机”、“能帮宝玉走上仕途经济”、“会管家会理财”.....等等,想想都十分可笑。
且不说这些论点本身错误,即便都是真的,也不是豪门选媳的重点,更不是元春这种级别的人物要关注的重点。
既然身为贵妃,自己就是最大的大树,宝玉的前途取决于她,不取决于哪个弟媳好吗!
百年赫赫国公府,主仆加起来上千人,打算靠连十个人都不到薛家来支撑?呵呵,你们的脑子真好使啊。
其实正因为王家联盟政治上高歌猛进,王夫人认为自己很牛了,前途无忧,只需要选个听话的童养媳即可。她可没打算借助儿媳什么。
人家明明选奴才,你们非要臆测成选救星。这脑回路,是没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