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中的新与旧

------杭州市新课程优质课竞赛观后感

新课程改革,浙江省于2006年9月正式推进,改革的实际效果如何,竞赛应该是一个焦点呈现的重要形式。新课程改革中的“新”主要体现在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在观摩中,我感受到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无数“新”的亮点,也看到了不少“旧”的影子与“槽臼”。

一、可喜的“新”亮点

第一,教法新,灵活多样,有新意。

新课程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并充分发挥教学主导作用,需要精心设计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十位选手都作了精心准备,通过采用不同方式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使课程高潮迭起,充满活力。例如,来自富阳大源中学的王老师,运用辩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自然有趣;来自萧山五中的陈老师,通过视频材料的导入,精心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启发学生把对问题的探讨不断深入,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像有魔力般指引着学生快乐地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来自昌化中学的韩老师采用课前调查的方式,自然切入主题;来自杭师大附中的张老师,用《大长今》的主题歌曲用背景音乐,通过展示出“韩星、韩剧、美食、韩服”等图片资料展现“韩流来袭”的强劲势头和迷人魅力,进而引出课题“魅力,实力-----从文化力谈综合国力竞争”,富有创意的教法,抓住了所有人的心,课堂的魅力,不可阻挡!

第二、材料新,丰富多彩,有厚度。

这次高一新课程教学竞赛选课范围在第四单元《国际社会》,大多数参赛教师都选了《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在选用的材料中,有中日关系中的“破冰之主旅”与“融冰之旅”材料,有奥运会火炬传递至台湾受阻材料,有中俄互办国家年等最新的国际问题材料。这些材料经过教师的处理,特别是引导学生共同对材料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能在过程中感悟教材、体验收获、积累知识、分享成功。材料新,才能让学生引起学生关注,继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起与热情,材料厚,才能有助于在深入分析材料的过程中,感悟教材知识,锤炼双基。

第三、主题新,自主命题,富有创意。同样的课题,不少选手采用了富有创意的课题。有的用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命题,如《风在呼啸山不动----从中日关系看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有的简明扼要,取名为《冰:?----》,有的关注学生《身在校园,心系天下-----主权国家》,有的以诗作题《莫被迷雾遮望眼----以主权看台湾问题》,有的诗情画意,课题为《冰雪融时樱花开----从中日关系看国际关系》,等等。这些课题,使人耳目一新,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四、面孔新,年纪轻,充满激情与活力。这次优质课竞赛要求老师必须是在三十五周岁以下,事实上大多数是三十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他们年轻的脸庞、清新的教风、激情的语言,给我们展示了教师的迷人风采与课堂无穷魅力,让我们感觉接连的听课不是痛苦的过程,而是一种愉悦的享受。

二、令人担忧的“新”与“旧”

第一、令人担忧的“新”。

新课程教学,不能完全抛弃一些“旧”的传统的东西。比如基础知识的讲授,教学双基目标的达成,比如知识的巩固与训练,比如概念的理解与深入,等等。可是我担忧的是,不少教师为了凸显“新”,更多地把精力和时间花在了“学生的讨论、观点的展示与材料的呈现、材料的拓展上”,或者是注重“过程、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而往往忽略知识的文度与深度,即“忽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落实与锤炼。此外,有教师采有“奖励”与“满堂掌声”的做法,因然让课堂变得活跃让学生变得兴奋,但实际教学中却不是实际可能的做法。这样,新课程优质课竞赛成为“课堂秀”,令人堪忧!

第二,令人担忧的“旧”。即使是优质课竞赛,我仍然在课堂中看到一些早应该抛弃的“旧”教法。如,大半的时间在组织学生做练习,如过于注重概念的分析与拓展,如问题的探讨形同虚设,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而自问自答,如不关注学生的反应自我陶醉,等等。总有几堂课,听着让人觉得无味,课堂也沉闷无趣,这都是传统教学需要尽快调整和改进的地方。

优质课竞赛的评比标准不同于日常的课堂教学,但追求更好更高更新更实更有效的方向与目标,应该是不变的。怎么样在新课程教学中推进与提高,我学习着,感受着,思考着,收获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