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的经验

女儿今天又挨我批评了。

我已经告诉过她多次,洗手的时候,水龙头不能开得太大。但是她今天洗手时,哗啦啦的水流的声在客厅里都能听到。这个水龙头确实不好控制,大人也需要特别调整一下,才能把水流控制的合适的大小。有几次,我亲自跑到卫生间教她如何控制水龙头。想想也是,她脑子里想着洗手之后的事,没有想着如何精确操作水龙头。

我们从小就对各种物品充满了浓厚的兴趣。现在,我两岁的儿子总是把卫生间的水龙头拧来拧去,把水流得到处都是,衣服湿了也乐此不疲。我们的生活经验就是这样积累起来的。过了这个阶段,关于日常操作课程结束了,我对物品操作渐渐失去了兴趣。以后,当看到一个产品时,在操作之前,我们就知道动一下这里,会出现什么结果。这是非常宝贵的使用经验,我们靠这个走入陌生的环境。具体来讲,这种使用经验中包含三个层面的信息:

1、行动和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我一转水龙头,它就会出水。如果拧了还不出水,我们就觉得它可能出问题了。

2、行为程度和效果之间的关系。如果我把水龙头继续拧,水流就会变大。

3、如果操作过了某个界限,就会导致一些负面的事情。比如,如果水龙头如果拧过了头,就会导致浪费水,甚至把水龙头也拧坏了。

显然,这个水龙头只表现出第一层面的关系,就是“打开-流水”。在“继续拧-水流变大”并没有和女儿舒适的“动作-感知”经验很匹配,也没有“挨骂临界”的反馈提醒。

完整地匹配用户的行动结果关系知觉的形式应该是:在洗手水量这个阶段,水龙头打开可以轻松一些,一步到位,无需调整。当需要更大水量时,拧水龙头需要克服一个适当的阻尼;当需要最大的出水量时,比如你想快速把脸盆放满水,你就需要克服一个非自然的额外的阻力,以提醒用户:你真的要开这么大吗,小心别浪费水,否则又该挨骂了。

理论标签:行动结果关系知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