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的意义——通往“羲献”的枢纽
▽
01/
为什么学米芾?
很多人想到的是“风樯阵马”、“痛快淋漓”、“癫狂痴顽”...这些意象词汇。
但是,如果仅仅沉迷于这些,只能在外围兜兜转转。
耽于审美,是当代书法一个最大的误区。
你没看见那些大师、名家们都只能靠疯、靠吼了吗?
为什么?不懂向内求法,只能开辟“美”的新天地了。
然而,写字,却是越纯粹越好。
有任何纠缠或附加条件,都是魔障——审美就是之一。
古人写字那种纯粹劲儿,咱们发完朋友圈就忘了吗?
02/
米芾,
是大宗师,告诉你“笔”是什么;
米芾,
是指路人,告诉你“大王”如何去。
米芾,最为人所乐道的是喜欢“集古”。
但我们认真研究过他的“集古”吗?
其实他的水平,远超过怀仁。
请看米芾《方圆庵记》▼
原石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刻,正是老米玩“集古”的高峰期。字从《集王圣教序》纷纷跳出,带你近距离走进王羲之。
再看米芾《天衣怀禅师碑》▼
嚯嚯,妥妥的《集王圣教序》书路,老米杠杠的“集古”功夫。
然而,他仅仅是在像我们今天一样的“集字”吗?
怀仁集的是死字,米芾集的是活字。
怀仁已去,米芾千古,这就是差距。
03/
古人历经千百年、大浪淘沙洗出来的“法帖”,
不是留着给你傻乎乎描摹的,
而是用来开眼的。
米芾在书法史上的意义,
是帮助我们识笔的,
是帮助你接近王羲之的。
今人不懂古人传帖的真意,
也不懂古人读帖之法。
古人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
今人拿着毛笔就以为风度翩翩、貌美如花了。
鸡汤喝多了,自动变傻!
米芾《真酥帖》
04/
但是,米字不好学。需要明师引导。
引导你什么?“开眼”。
“开眼”是什么?识货。
要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好字。
要知道怎么看出来这些好字。
要明白他是如何用笔写出的。
简而言之:
就是教你在学习中能够自己建立一套标准,能抓住书法的核心,清晰而明确。这套标准,也就是中国书法的核心价值,代代相传,千年不动摇。
要问如何“洗眼”、“开眼”、“见笔”,
请看以前发的一系列文章:
2、米芾传法|一个领悟笔法妙趣的方法
3、董其昌跋米芾蜀素帖,泄露天机!
此不赘述,以免啰嗦。
但是,一个比一个聪明的现代人,在学习书法这个问题上,最好还是老实一点守拙一点。不要犯一些现代人的通病:比如“想当然”。
比如“单边法门”,就是“扣(左右)边线”,就这么简单。
但是有“达人”在悟空问答上,洋洋洒洒一大篇想当然就所以然式的解读,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真是睁眼瞎的门外汉,蒙倒一批傻白甜。
比如“转左侧右”,懂了“扣边线”之后,自然就明白了。一环扣一环。
但是某公号长篇大论什么“正圆、椭圆”,“小圆、大圆”......
某问答达人做的图
某公众号专文封面图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单边法门和转左侧右是一件事。
不懂,可以不说,万不可瞎说。
温馨提示一点:
但凡是在平面上搞什么技法要点分析(一个字可以搞出几十个要点)、结构要点分析、章法要点分析、划区分块的,都非明眼人。
05/
米芾是可以直入二王书门的重要枢纽,
这条书法谱系上还有欧阳询和董其昌。
你可以不明白,可以存疑,但不要轻率。
比如,研究透了米芾的“集古帖”之后,
你会发现《集王圣教序》是很容易进入的。
这是门径,通道。
吾师说:
“不经过米芾,很难明白羲献在做什么,徒描个字壳出来。当年孟頫已经深刻教训了,及65岁写《仇锷》《洛神》才知返米。孟頫尚且如此,何况他人?董其昌49见笔于米,知羲米无例外,他70后又重返米,脱笔见锋,冰寒于水。”
现在很多所谓专业书法家,美院博士教授,
都在说三道四,东拉西扯。
假的!
他们根本就写不进笔去。颠来倒去,无非是在“审美”上乱做文章。(现在您明白“审美”其实是一个坑了吧)
为什么写不进笔?
因为不懂!
不是不敢,他们的胆子都大着呢。
熊猫先生说——
学米芾,是为学王;而开不了笔,那就悲惨了:
曹**教授写了半辈子米,越写越差。就是这样的。
但是曹教授说过很有意思的话:他说年轻时他学行书,先学这《圣教序》,但是太难,学不起来。他才改写米芾。
如果他20年学米,再回来写圣教序,又会怎么样?
这就是米芾的意义,
但有几人知?!
声明:本文标注原创仅针对文字和部分图片;属于共享资源的图片不在此列。本文所引用网络文章,仅针对观点进行交流讨论,并不对文章主体有任何看法。
【书法狗@彭澎|每日一札小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