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一个新首都?|杨早·早茶夜读745
━━━━
大家好,我是杨早。我们又迎来了10月的读城计划。
这个月是我领读,我选的主题书叫做《首都计划》。这本书都不知道大家还找不找得到,因为比较早了,可能印量也不是太多,所以我尽量跟大家介绍得清楚一点。
1)新首都,新计划
《首都计划》是由民国时期一个叫“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的机构编的。从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开始,就开始筹备首都建设计划。到了1928年国民政府定南京为特别市,1月就成立了首都建设委员会,由孙中山的儿子孙科领导。刚才说的这个办事处,是首都建设委员会下面的一个分处。
我们常说民国其实分成两块,1928年之前与之后,是不一样的民国。首都计划就是新的中华民国政府在南京建都的规划。
孙科写的《首都计划》“序”里,到确定南京为首都已经三年了,委员会聘请了两位外国人作为顾问来主其事,“其所计划,,固能本诸欧美科学之原则,而于吾国美术之优点,亦所保存焉”。而中方参与此计划的团队,则是我刚才说的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以主任林逸民为首。
《首都计划》这本书非常详实,我稍微串讲一下目录。它从南京的史地,历史和地理的概略开始讲起,推测了南京今后100年内的人口,然后划定了首都的界线,包括中央政治区(我们现在叫PBD)的地点、市行政区(市政府所在地)的地点)、建筑形式的选择、道路系统的规划、路面怎么修、市郊公路如何计划、下水道怎么改良、公园和林荫大道、交通怎么管理、铁路和车站怎么修筑,还有港口计划、飞机场计划,以及市民必需的自来水计划和电力厂的设置,市内交通的设备、电线和路灯、公营住宅,还有关于学校之计划,以及工业、城市设计和分区等等,最后是说明怎么实施程序,包括款项怎么筹集……所以这是一本非常全面的设计一个新的集政治、经济、文化于一身的中心都市的计划书。即使现在看起来,也挺好玩,挺有参考价值的。
2)2028年的南京人口
我大概讲一下特别有意思的几个点。一个点是第二章展望南京市百年内的人口,它是根据中国人口变化来推测的,尤其是中间提到,因为1927年的时候确定了首都南京,1927年南京市人口是36万,到了1928年突然骤增为49.75万,一下子增加那么多人口,说明首都的建立对吸引人口的速度明显加快。
根据这个增长速度来推算,算出来100年之后,也就是说2028年,南京的人口应该是200万,不太可能超过了。作者还以上海作例子,说上海在过去的56年当中,从25万人增加到了260余万,也就是增加了10倍。因为本书认为南京从1928年到2028年,人口会增加到200万。
当然我们知道这个预测是错的,因为2019年,南京市人口常住人口已经是850万了,至于上海,已经是1450万了。所以这是根据当时的认知水平来做判断的,我们也不好苛求,就做一个了解吧,这种知识很好玩。
3)五颜六色的中式建筑
第二点,因为首都计划的顾问是外国专家,你会发现整个设计里面,会不断地把中国跟欧美的城市——华盛顿或纽约,还有伦敦、巴黎这些大城市作比较,基本上是按照欧美大城市的规划来设计进行的。
但是,谈到建筑又不一样了,作者认为建筑风格,还是应该以中式的建筑为重,应该“光大发扬本国固有之文化”,固有的文化,包括整个方式、样子,包括“颜色之配用”,书中说中国的建筑物是五颜六色的,跟外国建筑物“暗淡无华”,迥然不同。之所以以前的中国建筑物显得很俗陋,是因为颜色调配不当,现在我们要好好地调配颜色,就可以很漂亮。
书中没有举例。但我想最典型的一个建筑,大家可以看看中山陵的图片,可能就是当时中国设计师心目中最合适的颜色和风格的搭配了。建筑的选择,还包括路灯,作者也是非常肯定路灯应该采取中国的宫灯式,单灯或者双灯,这都是当时的一个出发点。
4)停车与公交
《首都计划》认为停车的规定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因为在繁盛区域,道路的地价会非常贵,作者认为道路应该由一般的民众享用,但是开车的人是少数,所以不应该在道路两旁划定停车位,否则就非常的不公平。
设计者的解决方案是:第一,可以设计一些停车房;第二是要求所有新建的住宅、商店或者是货栈、办事处,必须要自备停车场和装卸处,如果没有这些设计,不予发给建筑执照。这是关于停车的规定。
马上就又有一个问题,就是公交。《首都计划》极力反对使用地铁,作者说根据欧美大城市的经验,人口在200万以下,都不要使用地铁。那么既然南京要100年之后才会达到200万人口,地铁就变得没有必要了,所以他们反对使用地铁。他们同样反对使用城铁,就是那种轨道架在城市上空的形式,说这样会影响道路的使用,以及影响当地市民的光线。至于电车轨道,在当时是一个过时的产品,所以《首都计划》主张公共交通应该主要使用公共汽车。
5)住宅与拆迁
另外一点就是关于住宅的问题。住宅方面,《首都计划》特别考虑收入特别低下的低收入阶层的居住。它认为政府要建的房子就是供三种人住的:一种是低收入阶层,一种是被拆迁的居民,第三种是政府的职工。
它认为最重要的,是根据欧美的经验,房租不能超过一个月收入的10~20%,但是中国工人收入本来就低,所以他们的房租不应超过10%,这样一来,房子的建造成本不能太高,不然的话,就没办法把房租降下来。所以书中谈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点,它想借用陶行知创立的晓庄学校的办法,吸收中国传统的建筑方法,用泥来做墙壁,然后用芦草为上盖,这样比较节约,而且适合卫生。所以《首都计划》提出了好几个修住宅的建议,比如说地面上铺沥青,墙壁也是敷一层沥青,屋顶用锌铁皮掩盖,上面再铺一层厚泥,用轻松的三合土质的砖块作为间隔。
这种建筑方法,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后来在昆明的时候,梁思成设计的西南联大新校舍就是这样的建筑方式,用铁皮做屋顶,用泥和三合土的砖块来做墙壁。我们看电影《无问西东》,有一个课堂听雨的故事,一下雨的时候铁皮屋顶噼噼叭叭,吵得你连上课都上不下去,就是那样的一种房屋,这就是日后的应用。
对于那些被拆迁的居民,《首都计划》反对拆迁后补偿房屋,就是给回迁房,设计者认为补偿房屋其实没有意义,而且争端会很多。他们的建议还是给钱,用拆迁款来补偿居民。但是书中说明,如果那种实在没有另建住宅能力的被拆迁居民,还是要给房。给他们的住宅,修建方式,应该跟上面说的工人住宅差不多。至于政府职工的住宅要分成一二三等,第三等其实跟上面说的也差不多,另外两等要有变化,书后面有非常详细的公用住宅的建筑风格,多大面积,什么样子,有没有停车场、停车位等等,都包含在建筑计划里面。
《首都计划》这本书特别有意思,或者说价值极大的地方,是配了59张图,不管是港口,还是水道,还是对市区的范围、道路的交通等等,几乎只要是书中提到的某个环节,都一定有详图作为配合。当然有的图已经印得不是太清楚了,但是你可以看得出来,当时的计划者是非常用心的,而且首都建设计划很透明,向社会公开。
6)钱从哪里来?
最后要说到的是筹款问题。作者算了一下,如果在六年之内完成首都计划的话,需要多少钱?需要的是5180万的巨款。这笔巨款怎么筹集?作者分了一下,有些需要由中央政府筹集,比如说中央政治区、铁路、港口、飞机场、市郊公路、城外运河、学校、政府职员住宅。另外应该由市政府筹集的,是市行政区、交通管理、自来水和市民住宅。应该由市民直接负担的是街道、公园、路灯和渠道。市府跟中央政府都要发行公债3300万,同时也要由各省来负担2000万,大概是这么分,六年之内凑足这笔钱。
这笔钱怎么偿还?书里谈到房价的问题,当时南京的房价大概每平方米是10元,所以全市一共大概是360万元的总价。但是设计者认为等到十年之后,这个价格会暴升,完全可以偿还政府借的5000万元的公债。所以这确实是一个很完备的方案。
全书最后一张图,是《南京地段价目图》,1928年的南京地价,哪里贵哪里便宜,一目了然。完美。
7)首都计划贯穿训政阶段
另外要提到的还有一点,这个首都建筑计划有一个政治背景,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
首都计划是1928年提出来的,1928年是个什么年份?1928年,孙中山的《建国大纲》提出建立民国,要分为军政、训政和宪政三个阶段。所谓军政时期,就是先军主义,以军事统一全国,这段时期政府实行的管理方法,就是军管,一切以军事需要为优先。军政阶段于1928年结束,按计划来说,从1928年开始,进入训政阶段。什么叫训政?训政是军政和宪政之间的一个过渡,其实主要是由国家实行某种意义上的计划经济,来有效率地建设公共建筑和基础建设,交通、公共居屋还有政府建筑物,就是为社会确立一个样板。从训政再过渡到宪政,也就是国家交由国民自治。“军政-训政-宪政”这种理念,基于孙中山的认知,他认为国民素质没有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直接实行宪政是不可行的,这也是孙中山经过了民初的挫败之后,政治理念上的一个调整。
训政时期应该是什么时候结束?按照计划是1936年结束。这就是说,《首都计划》实际上就是为了训政时期准备的。所以你看这个计划里面,公和私的界限、政府和民众的权利和义务的划分,都非常有意思。
从政治设计角度,去解读首都的设计,意味又不一样,它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性的东西,它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以政治需要为指导,给六朝古都南京一个新的建设方案。包括讨论到中央政治区在哪里建,《首都计划》最后的选择是紫金山南麓。为什么?它强调中央政治区不要去过多地损害已有的平原地带,或者那些繁盛的商业区,比如说紫竹林或者是明故宫一带,它认为那些地方将来可以发展成很好的商业区,但是如果把它们划为中央政治区的话,有可能导致这些非常好的土地最后会变得价值低落,或者说很难为市民分享。
说到这里,是不是大家想起了当年梁思成的北京方案?这中间其实是有相通之处的,很有意思。从南京到北京,我们的建设有一个一脉相承的东西。但总的来说,我觉得《首都计划》体现了当时的一个政治诉求,同时它也以三民主义作为基准,很好地体现了民生主义的一些方面,当然,还有古典主义或民族主义的建筑潮流。这本书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尤其是图文并茂,让人能够从中读出很多东西。
大概我今天就说这么多了。其实我在延伸书目里面还列了三本书,其中有一本也是特有意思,叫做《伪满洲国首都规划》。这本书是日本学者写的,由于伪满洲国首都长春的设计建造,比南京的首都计划要晚一点点,而且吸收了很多日本建筑师的意见,但有一点两者一样,长春的设计与建造,也受到了很强的政治影响,其中提出的一些概念,或者发生的一些事情,也格外有意思。
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讲了,留到下次。只提一点:《伪满洲国首都规划》特别好地回答了一个问题:伪满洲国,中华民国,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它们最后都接受了同一种建筑风格,这是为什么?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可能涉及到更大的地缘政治的话题,这里就先留给大家当作一个思考题。如果大家愿意去看一看这两本书的话,我相信会得到一些挺有意思的解答。
好,今天就这样,我是杨早,我们下次再见。祝大家中秋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