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范式的转型
作者:李广生|摄影:孔建斌
在研修部门工作,心里常常是惴惴不安的。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己任,但自己所做的工作真的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作用吗,是正向的促进作用,还是反向的抑制作用,还是一厢情愿、自作多情而根本没有任何作用?果真如我所愿是正向的促进作用,那么其作用是大还是小、是显著还是微弱、是持久还是短暂,与教师所付出的时间成本相比较,值还是不值?正是因为经常性的想到这些问题,经常性的听到教师坦诚的表达他们的困惑和需求,才有一种尝试转型的冲动。面对由来已久,已经养成习惯、形成依赖、制度化的研修范式,这种尝试是艰难的,甚至有些冒险。但是昨天,在首师大附小整整三个小时的活动,让我看到了希望。
主持人热情洋溢,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充满朝气。我首先获得10分钟的发言机会,但超出了5分钟。15分钟的时间,我为大家简要介绍了生命“成长营”的愿景和框架,重点强调由“培训班”到“成长营”,这一名称变化的背后所蕴含的期许。由“班”到“营”的变化,是由强调“训”到强调“修”的变化,是由注重“听”到注重“干”的变化,是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变化,是由“模仿他人”到“实现自己”的变化。总而言之一句话,即学校为本次活动赋予的主题:唤醒内心的力量,遇见最好的自己。支撑“成长营”的五大行动和五项修炼,蜻蜓点水般的掠过,然后把时间交给教师,分组讨论。
我惊讶的发现他们异乎寻常的热情并投入,用绘制海报的方式,按照事前制定的研讨提纲,把小组成员的观点、建议、策略表达出来,真可谓是图文并茂。在各组间观摩,我感觉到这个集体中蕴藏着某种神秘的力量,也遭遇着某种困扰的纠缠,就像成长必然要经历挣扎和蜕变一样,那海报上写下的字、画上的图,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他们心路的历程和思考的轨迹。我以为20分钟就可以完成,他们兴致勃勃的干了40多分钟。算上我前面用去的15分钟,一个小时过去了。我想,如果这一个小时用来听讲座,效果又会如何?他们在本子上记下别人的观点和在海报上写下自己的心声,二者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下面是交流分享的环节。第一组全体成员一起走上讲台,海报中间是“力不从心”四个大字,旁边是密密麻麻的分述条目;第二组全体成员走上讲台,海报中间是“困惑”两个大字,还有一个大大的“?”,旁边同样是密密麻麻的条目;第三组全体成员走上讲台,他们呼唤力量;第四组全体成员走上讲台,他们的无奈用“天天自消除”几个大字表现出来(也许记录的顺序有误)。我随即采访了几位教师,并与他们进行简单的交流,希望他们不要被某种情绪所控制。感谢主持人果断出场,感谢校长及时表态,我忽然意识到,此时他们需要的是——倾听——带着诚意和理解的倾听。校长坐在前面的角落,拿着本子,认真的倾听,认真地记录,和她相比,我略显浮躁,但谁都清楚,其实她最着急。
第五组、第六组、第七组纷纷登场,他们都是和我一样的“过来人”。他们也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和纠结,但更多的是贡献出自己的经验和热情。那些虽然不是很老但在这个集体足以称老的“老教师”,他们推心置腹的真情告白,让我都备受感动。有人说“别管多忙我都要偷摸玩一会儿”,有人说“爱学校、爱家庭、好老师、好妈妈”……他们或是轻松幽默,或是语重心长,或是讲述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但无不把浓浓的情意、殷殷的期望、满满的信任融入其中。他们自己也感动了,流泪了,但嘴角挂着微笑,脸上洋溢着希望。岁月留给他们的究竟是什么呢?
不知道是新教师激发了老教师,还是老教师感动了新教师,置身于会场之中,我感受到这个集体的情绪、整个会场的氛围,正在发生变化,那股神秘的力量又开始发挥作用。2个小时就这样过去了,除了我之外很少有人走动,谁的报告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真的需要有人告诉我们怎么做吗?一个集体内部生发的力量才是生长的根本动力。有人在朋友圈说:
【一次好长好长的研讨会】关于生长的话题,我们一张嘴就说了整整三个半小时,从准备迎接夕阳到抬头繁星满天,就这样说啊说啊!麦霸真不是一两个那么简单。建议日,不吐不快;成长营,不说不明。新入职教师力不从心的焦虑与质疑;青年教师追逐梦想的冲击与无奈;成熟教师渴望发芽的坚守与希望;骨干教师努力拔节的勇敢与内省;园丁新星倾囊而出的助力与陪伴。面对面、心贴心,透着真实与坦诚,哽咽了、流泪了,送上拥抱与鼓励。这场倾听心灵的盛宴,真说不清是谁指导谁?道不明是谁对谁错!反正,我们都这样真实的存在,经历我们该经历的一切,同长共生,创造属于我们的教育人生!
离开学校的时候天已经漆黑了,看到校门口的老师,心里有些愧疚。总结时我想到三个关键词:坦诚,这是形成一个团队的基础,它以信任为前提;理解,这是建设一个团队的关键,它以尊重为核心;专注,这是发展一个团队的途径,它以实践为起点。感动之后需要行动。
打开车窗,夜风,带着早春气息的夜风扑面而来。早春,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
[焕发生命活力]
长按二维码,识别,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