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实抒怀】记忆中的金华通济桥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三岁开始,让妈妈扫地出门。到后面房子里,八尺弄堂边厢房,跟奶奶一起睡了。奶奶雅畈人,一口金华腔。
睡在旁边,听奶奶讲过去的事情。讲的都是以前在金华,过的平常日子。有时也会讲地名,比如金华的大桥。
通济桥北端,东北角小码头。水门巷,西头紧挨着小码头,一条长长的小巷子。金华城里,一直都是黄金宝地。
小码头,历代集市贸易繁忙。各路山货,包括日用杂品,都是应有尽有。金华小商品市场,也是从这里自发而起。
那时,奶奶跟爷爷住在水门巷。由于辈份高又是小脚,乡下亲戚都是到城里来拜年。雅畈娘家哥哥,只生过女儿。
嫁到十二里,在金华城里的东南面。到姑姑家走亲戚,过的都是上浮桥,会经常提到。中途经过,一个飞机场。
有时讲故事,讲太平天国长毛。长毛打过金华下桥,反到城里面来,大家都躲在家里。大门紧闭,不敢走出去。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八岁那年,跟大伯到金华走亲戚。路过横街口,在小码头指着南面,说这座石孔桥,就是奶奶讲的下桥。
一桥飞架南北,全部都是石块。有好几层楼高,桥墩迎水面,像一把把大石斧。迎着东面来水,劈了过去。
来到上浮桥,问为什么不建成上桥。大伯说需要很多钱,化时费工,水上建造难度大。知道原因后,叹了口气。
童年记忆中,金华下桥十分壮观。宽阔江面上,很多石孔架过去,不知道有少个人高。平时,经常学给小伙伴听。
那个年代,义乌乡下穷。很多金华人说,义乌只有穷人,没有怂人。反很早以前,爷爷父亲辈,都在金华生活过。
奶奶一辈子,讲的都是金华话。一次在大伯家,奶奶用金华话说偷婆娘,问什么意思。奶奶看了一眼,没回答。
堂哥的两个儿子,在前面吵闹。她会对着他们说,筯脉man,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知道,金华腔骂人很好听。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改革开放年代,金华高速发展。那潮水般的人流,迎灯笼式的车队,通济桥不堪重负。那场景,像群蚁出窝。
上下班高峰期,比赶集还要热闹。尤其是节假日,乡下进城,还有周边人员来金购物。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通济桥,原为浮桥。元代大德四年,西峰寺及庵禅师始建,元统二年(1334年),建成十一孔,石墩木梁桥。
桥长780尺,覆瓦屋五十间。间以三殿两亭,亭置四大天王,殿塑妥大士,泗洲,僧伽案神像,雄伟壮观。
几经修复,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改为十三孔石拱桥。掀掉覆屋和殿亭,加筑石栏,别有风光。
建国后,北岸增建二孔石拱旱桥。中间为行车道,两旁为人行道,车水马龙。入夜,灯光桥影,江水摇曳。
上世纪九十年代,七米桥面拥挤不堪。对桥面进行翻新加宽,并在老桥西侧,建一座五孔桥,拓宽至24.5米。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记忆中的金华城,滨临婺江而建。义乌江和武义江,交会汇入婺江,往西扬长而去。记录下了岁月,沧桑和繁华。
婺江之水,把城区分隔成南北两块。因此也就有了,金华人相互之间的寒喧,你是住在江北,还是住在江南。
五百滩,江心八百多亩的岛。城南桥过岛通济桥,连接城区南北主通道,带动了三江六岸,出现了二十多座大桥。
老一辈金华人,都知道下桥下。计划经济年代,倒卖各种票证,桥下黑市非常繁盛。需要什么票证,都能买到。
古婺州,滨临婺江北岸置城。交通靠水路航运,陆路出上浮桥接东方,西侧出下桥通往西面,上下两桥。
凭上辈口口相传,都叫金华下(wa)桥。应该是民间习惯叫法,祖祖辈辈一直叫下来,现在的人,不知道了。
金华通济桥,应属官方称呼沿用至今。下桥,即通济桥,金华城区南北主动脉。愿八百多年古桥,通四海济世人。
俗夫 2021年3月18日随笔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以文会友 以笔理学 以德行善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