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第二】2.10【初中】孔子“识人三件套”给我们的启示


击音频听,轻松自在学

【原文】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
注释
① 以:犹“为(wéi)”,行为,所做的事。
② 由:经历,经过。指做事用的方法途径。
③ 安:安于什么心,指做事的目的、出发点。
④ 廋(sōu):隐藏,隐匿。
【译文】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正在做什么,观察他做过什么,考察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用声音打开身体的能量,用经典开启生命的智慧。

大家好!欢迎来到“猴哥侃大山”,今天,我们继续侃论语,第二章《为政第二》第10小节。我们今天话题是:孔子“识人三件套”给我们的启示

孔子看人有自己一套方法,我称之为“识人三件套。

他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所以”、“所由”和“所安”,我们可以理解为:正在干什么,过去干了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干。

这是不是有一些公安局侦查犯罪嫌疑人的味道:查清全部犯罪事实,查访过往犯罪记录,弄明白犯罪嫌疑人犯罪动机。这些都搞清楚了,犯罪分子就无法抵赖了。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是我说的——“孔子识人三件套”。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打妖怪,其实也是这个套路。
发现了妖怪害人,孙悟空就会请来土地神和山神,弄清楚这妖怪的背后靠山,然后有针对性采取行动。白骨精伪装得应该算是非常巧妙了,一会儿淳朴的村姑,一会儿慈祥的老奶奶,一会儿颤巍巍的老爷爷,把唐僧、八戒、沙和尚他们骗得团团转,错把恶人当好人,但就是骗不了孙悟空,为什么呢?
有人说,那是因为孙悟空有火眼金睛。
没有火眼金睛,孙悟空其实依然可以辨别白骨精是人还是妖。让我们看看孙悟空是如何做的。
孙悟空一看野山中突然出现“美少妇”、“老奶奶”、“老爷爷”,他马上就产生了怀疑——荒山野岭孤零零一户人家,这不应该啊!
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出现,反常就是妖。
接下来,孙悟空睁开火眼金睛,仔细打量,立马什么都清楚明了。
但是仅仅如此还不够,所以孙悟空还要唤出土地山神问一问:这是什么妖怪?背后主子是谁?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把妖怪们的家底儿摸个门儿清,然后就好制定作战方案。
大凡能够兴风作浪的妖怪,不是这个神仙的坐骑,就是那个仙长的跟班,也有的可能是某个神仙的“干女儿”之类的亲戚。找到了肇事者背后的保护伞,再收拾这些妖怪就简单。是人就有缺点,有缺点就有办法收拾他。
这是不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另一种应用?
孔子这种观察人的方法,是自己不断积累经验和吸取教训的结果。
孔子曾经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意思很明确,过去圣人看人,光听他说说就信了,结果发现这样靠不住,容易偏听偏信。现在看来,还是要多看看,多想想,多调查,多分析。
孔子还说过:“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宰予,名予,字子我,春秋末期鲁国人,思想家、儒客先贤。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孔门十三贤”之一。这里的“以言取人”说的就是宰予,也就是宰我。宰予这个人,能言善辩,是孔子言语科排名第一的高材生,第二名才是子贡。由此可见,宰予曾经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但是孔子骂人最狠的那句话——“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就是骂宰予的。
说一套做一套,大白天睡大觉,让老师非常生气。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两句话就是骂完“宰予昼寝”后,觉得不解气,又加的两句话。
澹[tán]台灭明,复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东周时期鲁国武城人。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是了不起的教育家。
子羽是子游发现并推荐给老师的学生,没想到孔子没有看上子羽。为什么呢?用太史公司马迁的话描述澹台灭明:“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澹台灭明的外貌实在有些丑陋,导致他虽然一心拜在孔子门下,孔子却认为他没有什么才能,不愿意尽心教。后来,澹台灭明辞别孔子,回到家乡也办了一所私立学校,从者三四百人,名气大得很。
澹台灭明,字子羽。孔子说的“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就是在反思这件事。
孔子的伟大,就在于他知错就改。没有因为他崇高的地位,对自己的过错就遮遮掩掩。正是他这种实事求是,知错就改的谦虚态度,才形成了他识人、看人是大学问——听其言,观其行,察其心。
用王安石的话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孔子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人性本质,是因为他的高站位,广考察,细思量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句话让我们想到医生看病。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西医讲究透视化验,虽然方法不同,但是基本原理都是通的。医生为了减少误诊,常常要反复用仪器查看,用化验求证,动辄几个专家还要在一起会诊。即便如此,依然免不了误诊。有人说,医生的误诊率高达40%,医生自己也承认,误诊率不可避免。
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亲自听见的,但那不一定是事实。我们以为眼见为实了,但那不一定是真相。
那么,我们做教育的呢?
都说要因材施教,我们的学生我们真的了解吗?他们的心理,他们的特点,他们的潜力、可能性和障碍点,我们真的客观公正地了解吗?如果我们真的做到了因材施教,针对每一个学生,都有适合他的培养方案,我们给每一个孩子的培养方案,也都是他自己认可的、接受的,自觉自愿想实现的,哪里还有问题学生?
聚焦我们的课堂,我们想让学生掌握书本的知识、技能和智慧,但是,我们的学情把握准确吗?我们的教材定位准确吗?我们的目标设置准确吗?我们的教学设计合适吗?我们的教学行为科学吗?我们的学生真的每节课都有收获吗?
了解才能理解,理解才能化解。教育的问题症结,就是我们对学生了解不够,对学习认识不足,对教育理解不透,不能因材施教,不能扬长避短,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成长。
我曾说过一道题的思考角度要有四个维度:从出题人角度思考,知道出题人要考察什么,在挖什么坑;从教材编写者角度思考,知道考察的是本学科的什么核心知识和核心素养;从课程标准编写人角度思考,明确考题和课标的呼应关系;最后还要从育人的角度,思考考题和人发展的关系,和社会需求的关系。
这些都搞清楚了,知识点、问题点、考点、得分点,形成了一一对应关系,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问题解决就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所以,教育者要掌握科学的诊断工具,要掌握洞察人心的教育智慧,然后,不压制,不折腾,不倒行逆施,循道而为,静待花开,无为无不为。

欢迎关注猴哥侃大山,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