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陶瓷学会成立100周年!西方藏家那时群星璀璨——大时代一去不复返

东方陶瓷学会(Oriental Ceramics Society)是海外历史最久,在西方权威性最强的民间研究中国陶瓷机构。

东方陶瓷学会展览其元老成员相关收藏资料

Only Know Japan But Not China

只知日本而不知中国

19世纪,中国在认识西方,西方也在认识中国。当这种认识渐渐不再流于表面,逐渐进入深层次、学术化的阶段,双方的艺术对话由此开始。

在刚开始时,中国艺术被看作是日本艺术趣味的附属。

1867年世博会日本馆。日本艺术在此次世博会上引发了西方的追捧热潮,如莫奈、梵高等艺术家由此在创作上大受日本艺术影响。

1867年在巴黎万国举行的博览会为世界盛会,中国和日本都有参加。但期间日本展出的浮世绘画作很快便被抢购一空,比中国风头更劲。

1867年巴黎世博会中国馆外景和展品照片

1914年之前,很少有人在日本艺术之外独立地看待中国艺术。直至 1906 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董事普东·克拉克还声称“对中国艺术与日本艺术进行区分实在是无稽之谈”。

而另有一群人看到了中国艺术的高度,他们有着广阔的视域和敏锐的鉴赏力,推进着中国艺术趣味在西方的发展。

于是在距今100年前(1921年),东方陶瓷学会在伦敦成立了。

东方陶瓷学会百年纪念(1921-2021)

东方陶瓷学会展览其元老成员的藏品

图片提供 唐婉

学会的成立与市场的需求息息相关,因为从19世纪后期开始,英国收藏青花瓷的热潮高昂,民间收藏青花瓷已蔚然成风。

乔治·杜·莫里耶1874年绘 《陶瓷器收集狂》选自《笨拙周报》。画中小女孩砸坏一个瓷杯,妈妈因此伤心欲绝

当时在伦敦陶瓷艺术为社会所看重,学者也希望在该领域建立断代的某种标准,由此收藏家可以确保其把玩的艺术作品并非赝品。

东方陶瓷学会展览其重要成员所藏陶瓷

图片提供 唐婉

自成立开始,东方陶瓷学会即以年刊形式出版会刊,刊载会员研究中国陶瓷文章,并举办会员特展,用于普及中国陶瓷等艺术品知识。

东方陶瓷学会(伦敦)早期会刊及展览图录

东方陶瓷学会会刊内容包括瓷器、玉器、漆器等会员文章,以及历年展览器物图片,于梳理市场流体之东方陶瓷学会展品提供准确参考依据。会刊关注中国古代艺术品领域各种重要学习研究成功,如亦曾将大陆出版于《文物》和《考古》期刊中的重要文章英译登入会刊,以供会员参考学习。

东方陶瓷学会会刊及展览图录

东方陶瓷学会能有如此巨大、持续性的影响力和其成立之初元老成员们惊人的收藏成就密不可分。会员聚集了东方陶瓷领域的顶尖学者及收藏家,如大维德、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六世等,华人会员包括卢芹斋,郑德坤,是权威性极高的中国陶瓷研究组织。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会员中最耀眼的几颗星吧——

Founder

创始人

东方陶瓷学会创立之初有12个成员,其中包括9位收藏家和3位博物馆专家(R.L.霍布森,伯纳德·莱克汉姆,威廉·金) 。在这些收藏家中,有2位是多门艺术的鉴赏家,同时又对中国陶瓷有着专门的兴趣,另有两位专门研究陶瓷在内的远东艺术。学会的成立极大促进了核心成员们的趣味发展。

而乔治·尤摩弗帕勒斯(1863-1939年)是关键的人物,他是东方陶瓷学会首届会长,并担任终身会长直至去世。

乔治·尤摩弗帕勒斯George Eumorfopoulos(1863-1939年)

尤摩弗帕勒斯(下简称尤氏收)在1914年之前就已经从事唐宋瓷器的收藏,是当时收藏界最有影响力的中国文物收藏家。他与古董商、博物馆学者、专家以及收藏家们都有着广泛的交往,是当时英国中国文物收藏圈的核心人物。

在尤氏收藏活动初期,主要关注清代瓷器,后来主要为唐宋瓷器。他的这一转变对十分重要,对西方推崇中国高古陶瓷起到了很大作用,让藏家、研究界和艺术爱好者集中领略明清之前的高古品味。直到20世纪中后期,国际市场上唐宋瓷器都比明清瓷价格要高。

至1910年,尤氏已经积累了一大批藏品。在伯灵顿艺术俱乐部(Burlington Fine Arts Club)的 “中国早期陶器与诗歌展”中,这是英国也是欧洲首次中国艺术展,有一百七十五件藏品来自尤氏,占全部展品三分之一以上。他经常从日本的山中商会伦敦分店购买中国陶瓷。

1910年伯灵顿美术俱乐部“中国早期陶器与诗歌展”展品

伯灵顿美术俱乐部是东方陶瓷学会创办前最为重要的涉及中国艺术品的沙龙性组织,可谓学会之前身

在20世纪20年代时东方陶瓷学会属于对传统中国鉴赏进行的探索时期,他们试图发现相符的实证资料以断代和确立艺术风格。

东方陶瓷学会创办之初,仅限东亚陶瓷鉴赏家参加,定期在成员家中举行集会。尤氏还经常为《东方陶瓷学会会刊》、《亚洲艺术》等学术杂志撰文。

尤摩弗帕勒斯在伦敦的寓所房间伦敦,摄于20世纪30年代

东方陶瓷学会档案藏

尤摩弗帕勒斯旧藏建窑兔毫盏

尤摩弗帕勒斯旧藏钧窑汝钉盆

尤摩弗帕勒斯旧藏钧窑碗

尤摩弗帕勒斯旧藏唐三彩盖罐

尤氏还是唐三彩类陶瓷美学的倡导者,那时因唐三彩为明器的原因再中国陶瓷收藏界基本卖不出去,尤氏得以大量收购此类精品。经他和东方陶瓷学会的推介让世界认识到唐三彩在釉色、雕塑等方面上的惊人美学成就。

而尤氏的唐三彩藏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组来自“刘庭训”墓的陶俑。刘庭训曾指挥大军击退过叛服不定的契丹人。又在宫廷政变中,处决了武则天势焰熏天的男宠张易之,官封唐代忠武将军、河南府与淮南府校尉以及中央枢密使。尤氏把这批陶俑从中国古董商手里买回了英国。

尤氏旧藏的来自刘庭训墓的唐三彩文官俑

大英博物馆藏

大英博物馆里的尤氏旧藏刘庭训墓唐三彩俑

大英博物馆里的尤氏旧藏刘庭训墓三彩马

受经济大萧条影响,尤氏变卖了自己手中的部分藏品,于是这批陶俑,连同其他上千件中国与日本古代陶瓷,一并成为大英博物馆里的永久藏品。

而其非陶瓷类收藏中尤氏旧藏的一件明宣德金胎錾“赶珠云龙”纹嵌宝石三足盖炉也十分有名。此炉后于2008年在香港苏富比春拍卖出1.16亿港币的高价,创下了中国金属器在世界范围内最高的拍卖纪录。

尤氏旧藏的明宣德金胎錾“赶珠云龙”纹嵌宝石三足盖炉

尤氏生前将自己收藏的3000件中国珍贵古画(书画中包括中国最早的专业画家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青铜器、明代花瓶、唐代墓葬人偶、玉器、金银器、象牙雕器等捐献给大英博物馆。这一传统也来源于伯灵顿艺术俱乐部,东方陶瓷学社的很多藏家在战时及后期将大部分展品赠给了公共博物馆。

尤摩弗帕勒斯在1940年1月逝世后,他的后人将他的藏书捐献给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又通过伦敦著名的古董商theBluett’s和苏富比拍卖行售出了他另一部分的藏品,分散到各大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

Well Known

最具知名度

在东方陶瓷学社的成员中最为中国人熟知的应该是玻西瓦尔·大维德爵士(Percival David 1892-1964)。他是20世纪英国乃至世界最有实力、最有影响力的中国文物收藏家和学者。

大维德爵士与夫人

他的收藏经历始于1914年。1918年他购得一件刻有乾隆皇帝御题诗的定窑碗,为了读懂瓷器上的款识,他开始自学中文,凭着超常天赋和毅力,到1924年他已具有了一定的中文阅读水平。

在推动中国古代艺术品登上历史舞台大维德爵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他发起和策划的1935年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在他的运作下,1935年以故宫藏品为核心展品的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于1935年11月28日至1936年3月7日在英国皇家艺术院伯灵顿展厅正式展出。西方人开始重新认识中国艺术。

大维德(中间)与中国随展组成员开箱点交文物

大维德爵士珍藏中最著名的藏品是被学者们和鉴赏家们称为“大维德瓶”。大维德瓶(David Vases),全名元至正十一年款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象耳大瓶,于元代至正年间,即公元1351年烧造,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瓷瓶。

大维德瓶

大维德基金会藏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这对青花象耳瓶出现在北京琉璃厂时被众多行家认为是膺品,“元代无青花”是当时中国古玩行的共识。之后大维德爵士在1935年从两位不同的藏家手中购得这两只花瓶。

大维德瓶

大维德基金会藏

1952年美国华盛顿佛利尔艺术馆的研究者约翰·波普博士发现了这对象耳瓶,通过多轮对比和严谨论证,认定这对象鼻瓶是中国元代景德镇同时代产品,并称之谓“至正型”青花。从此中国教科书中将青花瓷的认证提前到了元代。大维德瓶,成了公认的“至正型”元青花断代标准器。

大维德爵士旧藏汝窑

大维德基金会藏

大维德爵士还收藏有汝窑十多件,须知目前确认的传世汝窑仅有89件。以收藏促学术,1936年,大维德在为东方陶瓷学会撰写《汝窑评鉴》时,得到了一部《格古要论》。这使他得以将书中阐述的中国传统文人雅士所追求倡导的收藏鉴赏理念、研究考证方法与精神品味介绍给西方世界。于是,他将三卷十三论的《格古要论》以及后来经王佐于1459年增编至十三卷的《新增格古要论》翻译成英文,并取名《中国式鉴赏》,此书最终在大维德去世后的1971年出版。

大维德成化斗彩收藏也很丰富,其中斗彩罐、鸡缸杯、夔龙纹杯、葡萄蕉叶纹高足杯等都是成化斗彩中的精品,这些收藏现如今在拍卖场上都是亿元级别。

大维德爵士旧藏成化斗彩

大维德基金会藏

1950年代,他将毕生收藏捐献给伦敦大学并成立了大维德基金会。1952年6月,大维德基金会的藏品全部被搬进了位于伦敦市中心伦敦大学总部区域的大维德爵士旧居,此后,此处便由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托管,成为了集展览、阅读、学习为一体的中国艺术研究中心。2007年,由于运营成本压力,亚非学院将所有藏品悉数转移到一街之隔的大英博物馆。现在大维德的收藏以永久借展的形式放到了大英博物馆,大概每年有35000多名参观者。

大维德爵士旧藏陶瓷

大维德基金会藏

The Age Of Big Collectors

群星灿烂的年代

东方陶瓷学会的多位元老都是极具收藏成就的人物,那是西方历史上在收藏中国陶瓷领域群星灿烂的鼎盛年代。

艾伦巴洛爵士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London(1881—1968)

1932年艾伦巴洛爵士加入伦敦东方陶瓷学会,次年入选为委员会成员。他对学会的建设居功至伟,因而自1943年被选为会长便持续连任直到1961年退位为止。

巴洛伉俪旧藏的北宋汝窑青瓷洗

艾伦倡导的为社会之收藏的理念也极著名。学会学刊收录了他在1937年4月于东方陶瓷协会团聚中以“藏家与专家”(The Collector and the Expert)为题发表的演说。其间艾伦认为作为一名收藏家要在业余兴趣与专业评量中取得平衡,更应对公众教育履行责任,实现社会与个人的双赢局面。

巴洛伉俪旧藏的唐代骆驼仕女俑

巴洛和其妻子的收藏以唐、宋两朝的陶瓷最主要目标。

巴洛伉俪旧藏的南宋官窑葵瓣洗

此外,巴洛伉俪收藏的青铜和玉器也多为顶级器物,年代横跨商至清。

巴洛伉俪旧藏的商代鬲鼎

巴洛伉俪旧藏的东汉玉璧

除了富商和学者以及古董商人,东方陶瓷学会会员中也不乏权贵。如学会名誉会长为英皇乔治五世的妻子玛丽皇后(Queen Mary),民国政府驻英大使郭泰祺为名誉理事。其中更有大名鼎鼎的古斯塔夫六世·阿道夫(Oskar Fredrik Wilhelm Olaf Gustav Adolf1882年-1973年)——瑞典国王。

古斯塔夫六世·阿道夫

他由衷热爱中国陶瓷艺术,热爱中国历史文化,被公认是西方极伟大的东亚考古和艺术鉴赏家。

古斯塔夫六世自1907年起开始搜集中国古艺术品,当时还是瑞典王储的他于斯德哥尔摩所购买的古董。随后他收藏的重要藏品多是来自每年英国的旅行,购自伦敦古董商之手。直至1920年,他对于中国宋代的陶瓷以及明清瓷器,产生极大的兴趣。同时,他也购买其他材质的器物,如1912年购买的象牙和1913年购买的漆器。

阿道夫重视理论研究,图为他和他极为喜爱的一件宋代无名女性的头像

1914年在他推动下,瑞典国家博物馆举办首次从青铜器时代到19世纪的中国艺术展览会,他个人拿出许多展品。

青铜器及高古玉器,古斯塔夫六世捐赠瑞典东方博物馆

清雍正 粉彩过枝九桃盘,古斯塔夫六世捐赠瑞典东方博物馆

清雍正 珐琅彩茶壶,古斯塔夫六世捐赠瑞典东方博物馆

明永乐剔红凤穿牡丹漆大盖盒,大维德爵士赠予瑞典国王之生日礼物,现瑞典东方博物馆藏

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早期,东方陶瓷学会有诸多关于中国古董艺术品的不同朝代的展览,古斯塔夫六世慷慨地将他的展品借给各个展览展出,拓展了大家对中国艺术品的认知。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六世阿道夫一生收藏超过2600件中国艺术品,其中很多都捐赠给了瑞典东方博物馆,完善了该博物馆的收藏体系。

此外还有阿尔弗雷德·克拉克(Alfred Clark)及其妻子,哈利·戛纳爵士(Sir Harry Garner ),赫伯特·英格拉姆爵士(Sir Herbert Ingram),卡尔·坎普博士(Dr. Carl Kempe ),卡尔贝克辛迪加(Ovar Karlbeck )……他们的收藏成就都受到世所瞩目,蔚为大观。

东方陶瓷学会展览阿尔弗雷德·克拉克(Alfred Clark)及其妻子的藏品

图片提供 唐婉

东方陶瓷学会展览哈利·戛纳爵士的藏品

图片提供 唐婉

东方陶瓷学会出版的《东方陶瓷学会会刊》共享着成员的发现成果,所有的讨论、藏品以及写作还最终促成了1935到1936 年冬在皇家学院举办的中国艺术展览会。从学会收藏即其所代表的观点来看,大家力图对中国艺术进行全面的鉴赏。

左一:大维德爵士。中间:卡尔坎普。右三:瑞典国王。在1935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现场。

| 《东方陶瓷学会会刊》一套35册 |

保利香港2013年春拍 成交价4万港币东方陶瓷学会会刊一直是中国古陶瓷鉴定的权威书籍,此拍品就为香港大藏家徐展堂先生“在望山庄”旧藏

1935年的中国展览会影响力也波及世界方,让西方了解到古老的、魅力无限的中国艺术。在收藏界,大家都以能收藏一件有东方陶瓷协会底标的藏品为荣。

东方陶瓷协会(Oriental Ceramics Society),上图那件宋代玳瑁釉盏底足最上方贴的椭圆形标签便是东方陶瓷协会底标

东方陶瓷学会会员珍藏中国古艺术品

在这一百年里,学会中人不断提出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一样重要的观点,其严谨的学术作风,多元的艺术鉴赏力,古为今用、东西融合的包容心态值得广为借鉴。

参考文献:

〔英〕巴兹尔·格雷著,赵成清译 《1872至1972年中国艺术趣味在西方的发展》

熊冰雪《维多利亚时代的中国趣味——惠斯勒及其友人的青花瓷收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