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高校移动应用如何发展?听听信息化主任怎么说
未来,高校移动应用建设需要营造一个多方参与的开放型生态,在更好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缓解信息化部门的开发及运维压力
疫情下的移动应用带来的启示
疫情防控期间,高校普遍进行的师生健康信息填报工作,以及轰轰烈烈的线上教学“大考”,支撑师生居家科研、办公等,都不同程度地借助了学校打造的移动应用平台。通过此次疫情,学校、师生对于移动应用的认识进一步深入。
常熟理工学院信息化办公室党委书记先晓兵指出,通过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得到了两点体会。
一是教育的个性化进一步凸显。因学校未强行规定教学平台,常熟理工学院的老师在进行线上教学时,没有统一使用学校推荐的平台,部分老师选择借助一些企业级的直播平台。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警醒,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应该是一个尊重教师个性化教学的模式,而不是学校强行要求和管理下的工厂生产模式。
二是移动应用平台作用的发挥,需要营造一个师生充分参与的生态。以疫情期间的居家科研为例,学校提供了一个协同交流的基础通讯平台,在学校的引导下,发挥师生主观能动性去使用该平台。
学校的移动应用平台提供的是连接能力,是基于本校师生,甚至与校外资源连接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需要老师、学生和管理者,借助自身较高的信息化素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更好地运用它,而不是由学校提供一个规定性的范式去告诉他们应该怎么用。
通过观察和问卷访谈,我们发现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很高,使用校园移动平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取得的效果都是很好的。
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主任杨德斌表示,疫情期间,各种非权威认证、非官方的App、小程序混杂其中,给信息安全运维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也对高校的移动应用有了一定启示:高校的统一信息门户虽早已建成,但针对移动端的统一门户的架构、运维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加强。
要围绕统一移动端入口,汇集师生使用频度高、强化移动应用的检验开展工作,重点在完善信息源头维护体系,整合信息发布类移动应用,细致考虑视觉设计、用户心理学因素,在增强师生的粘性与信赖性,强化用户的体验感方面花大力气,聚师生、校友于统一的移动平台之上,牢牢把握校园移动应用的制高点。
据清华大学信息化技术中心信息系统运行室主任刘乃嘉介绍,疫情期间,清华大学的移动应用除用于收集用户信息进行健康填报外,在视频领域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此前,学校的直播或点播主要用于宣传,并不是学校的主流业务,而借助疫情防控契机,视频功能应用于教学,即进入到了学校最核心的教学领域。
另外,从运行部门的角度来看,疫情期间,因为部分师生滞留国外,学校为此专门做了相关系统的双语改造,以方便外国师生操作。
移动应用未来如何发展?
目前,移动应用已经深入到高校教学、科研、办公等诸多领域,在大大优化了师生服务及学校管理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结合这些问题,未来高校移动应用部署应当如何考虑?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技术中心主任李艳丽指出,移动校园建设不是一次性工程,而需要持续不断的改进。
更新维护移动应用需考虑以下三点:
一是考虑现有应用,采用可快速开发的技术架构进行建设,以方便运维人员快速响应用户需求变更;
二是通过运维项目或持续建设的方式,迭代整块的功能或进行功能新增;
三是通过外包项目的方式,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
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主任陈文智认为,高校应该借力现有互联网企业的技术成果,快速搭建属于自己的应用生态。在这些工具之上,能够快速形成自己的业务优势,让业务可以快速发展,以服务好师生。
在现阶段,高校需要推动自己的服务商快速转型到移动互联网,让高校业务能够始终保持领先,并给高校带来更大的帮助。在移动端的选择上,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投入少、见效快、维护成本低、扩展性强是首要的选择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够快速推动业务发展。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信息管理中心副主任陈伟表示,建设好开放的基础平台、专业的技术队伍与运营队伍,并形成良好的、多方参与的生态建设机制是关键。
而建设一个良好的校园移动信息化生态,构筑由服务商、第三方厂商、校内开发者(信息部门人员、普通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具有生命力、可持续的校园生态,需要学校创新管理机制,重视平台的开放能力、运营体系及专业的开发运营队伍建设。
作为高校信息化从业者,“我们的工作是搭好台子,自然有人能上台唱戏,我们准备好阳光、雨露、温度,我想能长出杂草与花朵,园丁适时的修剪、规范,自然会生机勃勃”。
重庆邮电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田航认为,高校发展移动应用:
一是建议统筹、规范管理学校移动应用,最理想状态是面向师生用户提供校园服务的移动应用能集成到一起,如全校统一的移动App服务门户、微信小程序服务门户;
二是建议加强教育信息化研发队伍建设,强化信息化牵头部门的研发力量,整合校内科研团队力量参与学校信息化建设,引导学生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补充力量;
三是建议具备研发力量的高校通过招标采购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方式建设学校移动应用,市场有成熟产品和服务的应用以招标采购方式建设,个性化、经常变化、涉及多部门资源整合的需求以自主研发方式建设。
先晓兵指出,高校在进行移动应用建设时,可结合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做好三个定位:一是推动高校从内部资源优化向外协同优化演进;二是推进系统从封闭向开放逐步演进;三是构建一个从PC端业务系统向移动端转型的新生态。
本文源自《构建开放的高校移动应用生态》,全文刊载于《中国教育网络》杂志2020年5月刊。
投稿、转载或合作,请联系:eduinfo@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