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年轻大学校长裸辞,再婚娶小16岁娇妻,妻子直言还会嫁他

要谈《文化苦旅》怎么都绕不开余秋雨这个人

余秋雨的文化水平到底怎么样,这是学术界应该讨论的问题,老顾认为,我们应该讨论的,就是他的作品到底给我们带了什么,这才是作为读者最应该关注的。

对于《文化苦旅》这本书,文学界曾经有一个段子:当年警察从一个人贩子的包中,搜出来了三样东西,一个是口红,一个是计生用品,另外一个就是《文化苦旅》。

要说《文化苦旅》在中国有多火,那就不得不提盗版的文化苦旅,那个年代销售量在45万册,而盗版的销售量是正版的三倍!就凭这一本,养活了一个出版社!

可见,他是一位大众认可的文学才子。他是中国最年轻的大学校长,他用23封辞职信“裸辞”,46岁与糟糠之妻离婚,再娶比自己小16岁的娇妻,又让自己陷入了舆论中,成了“道德人”们抨击他人品的重点关注对象。

卓越的成就与'负心汉'的污名成了他人生中的高低反差。

二婚娶小16岁娇妻,妻子:下辈子还嫁给他

1946年,余秋雨出生在一个小山村里,在家乡读完小学后,十一岁的余秋雨独自踏上了前往上海的火车。在上海,他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文学系,1985年,在没有担任过副教授的情况下,余秋雨被破格晋升,成为全国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

1986年,余秋雨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成为当时全中国最年轻的高校校长。

也正是这一年,他和二婚妻子马兰的缘分开始了。那一年,艺术界的一位老专家送给马兰一本余秋雨的理论著作《艺术创造工程》,并叮嘱她:“艺术工作者一定要读读这本书。”

就是这本书,24岁的马兰认识了40岁的余秋雨,读过这本书之后,她被作者的睿智和学识深深吸引住了。不久,马兰去上海演出《遥指杏花村》,当时她冒昧地打电话邀请余秋雨去看,但是她自己却没有戏票,倒是余秋雨说,“我有啊,你要的话,我也可以给你几张。”

《遥指杏花村》的演出非常成功,在谢幕的时候,马兰四处张望,希望余秋雨能够出现。突然,一个中年人登台大声地招呼她:“嘿,马兰,我就是余秋雨!”原来余秋雨对马兰也仰慕已久!就这样,两人第一次会面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马兰被他的学问、智慧、人格魅力打动了,“我和余秋雨在一起的感觉非常奇妙,我和他就像在上辈子就结过婚一样,而今生要做的只是完成前世的那个约定。”一天,余秋雨突然对马兰说:“我觉得,你做我的老婆挺好的。”

马兰马上回了一句:“我觉得呀,你做我的老公也不错。”这就算是求婚,很快余秋雨和马兰结婚了。

余秋雨比马兰整整大了16岁“老夫少妻”式的结合曾经引来过许多人的流言蜚语,但他们却没觉得两个人有差距。

直到七十多岁,余秋雨在拍完照片之后,亲自删掉闭眼的、歪脖的、反光的照片,还要让人发给妻子马兰看看,说:“让她看看我拍的怎么样。”

马兰也说,虽然余秋雨年纪比她大,但是在心理年龄上,他们是差不多的。余秋雨有时候就像孩子一样,走个路都要吓马兰一跳。

2009年,网上传闻余秋雨和一个美女作家厮混,余秋雨说:“这个美女作家就是我的妻子。”而马兰坚定表示:“若有下辈子,还会嫁给他!”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往往超越了简单的是非判断。

虽然余秋雨的两段婚姻饱受非议,但几十年后,余秋雨和马兰依然举案齐眉,这似乎告诉我们不应该简单给余秋雨贴上“渣男”的标签。

就像另一位上海作家金宇澄所说,他非常讨厌“渣男”这个词,你怎么能把那么复杂的人性变化,用这么低能的一个词给概括了呢?真是太可悲了!

“我藏不住秘密,也藏不住忧伤,正如我藏不住爱你的喜悦,藏不住分离时的彷徨。”

比起花边新闻,余秋雨的文字总是来得更情真意切一些。

抛开情感不说,余秋雨和李红离婚时,也是他的经典之作《文化苦旅》问世之时。

而这本书招来的非议更是如滔天洪水,一时间,上千篇攻击余秋雨的文章涌来。有说他沽名钓誉的,也有说他媚俗大众的。

一时间,余秋雨热,骂余秋雨更热。

29年前裸辞,只身前往阳关

余秋雨在文学上是一个愿意去付出的人,在34岁的时候,余秋雨凭借着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功底,经过几个前辈的推荐,成为了全国最年轻的文科教授。

42岁的时候,余秋雨成为了上海戏剧学院的校长,也是中国最年轻的校长!

可是谁都没有想到的是,余秋雨在1991年连续提交了23封辞职信,为的就是行万里路,写一本书。

终于在1991年的7月份,余秋雨辞去了所有的职务,然后只身去寻找阳关。

有人说,放下权杖的他,拿起的是文人的笔

从都江堰到莫高窟,从沙漠隐泉到阳关白雪,从西域喀什到风雨天一阁......

老顾认为,比起那些关起门来写作的文人,余秋雨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受,然后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中国大地的点点滴滴,这样创作出来的《文化苦旅》包含了中国的美,文化的魂!

为了寻找中华文化的魂,用散文的方式,将城市古迹文化一一道尽。他行遍阳关雪、都江堰、莫高窟、西湖梦、吴江船、白发苏州……一遍遍坚持笃定,触及灵魂。

余秋雨经过的每一座城,爬过的每一座山,趟过的每一条河,并不是像一般游客为了放松,为了猎奇,为了旅行而旅行,而是在进行一种与历史、与文化的对话。他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去触碰华夏民族最根本的内涵,以期点燃世人内心快被湮灭的一团火。

这书,同秋雨先生所言,就像离家千里的游子,我们这些家里人期冀孩子走得更远,将中华文化和人文内涵传至世界,也抑制不住心中膨胀的思念。

《文化苦旅》它是全国文学书籍十年排行榜的前十名,也是全国中国推荐次数最多的书籍,也是入选高中语文课本最多的书籍,是我们成年人和孩子们的精神启蒙书籍。

被称为是30年来影响最大的一本文学书。

余秋雨的散文很关键的一点是,他将文化古迹与人生真谛,融入在优美动情的散文里。读者能从文字中获取新知,从阅读中跨过平庸,从而获得人生的进取。

不少中学生甚至到了高考语文考试前一夜,还在抱着余秋雨的散文捧读,只为考场上能仿写几个句子得到加分。

著名作家白先勇曾说: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

散文大家余光中说:“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而金庸更是把余秋雨放在和鲁迅一样的高度。

读者和名家的评价足以说明余秋雨散文的价值。

金庸

多年过去,那些曾经攻击过余秋雨的人早已不见踪影,而余秋雨笔耕不辍,作品长期盘踞畅销榜榜单。

在新版的《文化苦旅》中,余秋雨抄录了一则笔记:

“某家一子,出门旅世,因步履开阔、人气健旺而遭来多方嫉恨,不时有秽言凶讯传回门庭。”

《文化苦旅》无疑就像笔记中的这位外出的浪子。“所有麻烦,都来自于它的极度畅销。”这是余秋雨穿林打叶多少年后,发出的细微而镇定的反驳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