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高校智慧校园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 优秀案例

教育信息化优秀案例展示

  2017年,教育部科技司收集了全国范围内的教育信息化优秀案例,发布《教育信息化优秀案例展示(2017)》一书。从《中国教育网络》2018年7月刊开始,将从中选取部分优秀案例陆续刊载,本期将刊出华南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重庆大学的案例,希望能给各校信息化工作带来借鉴和启发。今天一起来聚焦华南师范大学的案例。

华南师范大学:

高校智慧校园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华南师范大学始建于1933年,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2015年成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同年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行列,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近年来,学校以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为契机,把教育信息化上升到驱动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和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服务全国和广东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提升信息化自主创新能力和主动服务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粤港澳地区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

面临的主要问题

  学校于2006年启动以信息门户、数据中心和单点登录系统等“三大平台”为主体的“数字校园建设”,信息化朝着集成化、协同化应用的方向发展。随着“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传统“数字校园”的建设理念和建设模式逐渐不能满足学校师生对信息化高速增长的发展需求,信息化对学校各项工作和教育社会服务的支撑和驱动作用难以凸显,主要体现在:

1.信息化工作仍属于基础条件支撑和辅助性质范畴,工作定位不高,与学校整体发展融合不足,缺少长远规划、顶层设计和资源统筹;

2.学校信息化工作职能分散,各支撑领域发展水平不平衡,制约和弱化了学校作为师范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引领和教育服务输出功能;

3.信息化应用建设以提升管理效率为主,不能满足广大师生对于校园公共服务质量的要求;

4.信息化人才队伍机制陈旧,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动不畅,创新能力不强,无法满足智慧校园可持续发展、自主创新和主动服务的需求。

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

着眼长远发展,强化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

  学校制定信息化发展中长期规划,定期召开全校信息化专题会议,把信息化融入教学改革、科研创新和管理服务等各个领域,以信息化驱动重点领域改革,带动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以“互联网+教育”为抓手,逐步形成资源集约化、平台自主化、服务综合化、治理数据化、安全体系化“五位一体”的信息化发展模式。成立智慧校园建设领导小组,构建理论创新研究、基础平台建设、教育资源开发、信息应用服务等四大发展主线,团队协作方式实现优势资源整合,强化校园信息化统筹建设能力。

统筹基础资源,建立平台化发展战略

  学校完成信息化公共云平台建设,为学校智慧校园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自主研发包括信息门户、数据中心、统一身份认证等各类应用基础服务平台,确保项目统筹建设和一体化服务质量;基于自主开发的网站群平台完成校内130多个二级网站的云化改造和迁移工作,实现校内网站白名单开放制度;建成覆盖全校的高质量无线校园网,建设无线热点13000多个,扩展校园网出口带宽达17.5G。

融合管理服务,加速校园治理现代化进程

  学校自主开发由师生综合服务、校园移动服务、微信企业服务组成的校园服务平台体系,积极探索校园大数据背景下的个人数据服务,以服务为导向,促进管理服务的融合,为推进校园治理现代化提供强大支撑。同时,学校建设“一表通”服务平台、电子身份注册中心等系统,满足师生日益个性化、多元化的信息服务需求。

驱动教学改革,支撑“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计划

  学校开发适合学校教学应用实际的“砺儒云课堂”在线教学平台,提供教学、学习资源与过程的“一站式”服务。围绕“砺儒云课堂”建设应用,组建教学信息化开发维护团队和支撑服务团队,不断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开发“砺儒教育实习工作坊”,作为师范生教育实习远程交流与指导的官方网站。

勇于改革创新,探索高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新机制

  学校在确保核心人员稳定的前提下,控制在编人员规模,按照“在编--预聘制--非编制-流动岗”的模式壮大人员队伍。成立华南师范大学软件开发与运营中心,承担校园信息化应用基础支撑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开发与运营工作,推动软件开发服务人员薪酬与市场接轨。挖掘高校学生资源,培养研发实习生,推进校企人员合作,鼓励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人员创业,并鼓励和指导在校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

发挥师范优势,服务国家和广东的教育发展

  学校积极承接教育部“国培计划”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建立支撑广东省“粤教云”计划的协同创新平台。创新移动互联网技术服务基础教育改革模式,依托自主研发的手机直播课堂技术,积极开展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和实践。实施“职业教育网络课程修读计划”,牵头成立广东省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会,与凤凰卫视集团联合开发国内首个面向职业教育的移动学习新应用-“凤凰微课”。启动“校园开放教育计划”,面向全日制本专科生开设网络教育课程,积极推进校际网络课程互选。

成效与经验

  校园网基础条件完成更新换代,扩展校园网出口带宽15G,增建无线热点13000多个,完成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信息化云平台拥有CPU核数1600多个,内存7.3T,存储1362T,承载500多个信息化应用;智慧校园基础软件支撑平台体系化发展,建成基础软件支撑平台7个,对接30多个信息系统,数据中心集成数据量近500G;教学信息化平台课程总数300门,在线授课教师271人,使用平台进行在线学习的学生8236人。拥有公共信息化服务平台3个,提供超过150个“一站式”信息化服务;软件开发团队人员22人,开发创新应用23个,申请专利、获得软件著作权13项;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逐步建立,基于自主开发网站群改造和迁移校内网站130多个,获得安全竞赛奖项6个。累计承担教育部“国培计划”项目100多项,建设“教师工作坊”1600余个,受益教师10万余人,各类工作坊上传微课3万多个,移动学习“凤凰微课”1.5万门,发表文章10篇以上。

  经过五年的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探索,学校在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以下经验:

  一是高校要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学校整体发展战略的高度,进行长远规划、资源整合和统筹发展;

  二是智慧校园建设要把主动服务于教学改革和科研协作等高校核心工作作为信息化的突破口,切实成为高校在新时期的重要发展引擎;

  三是要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支撑连接作用,真正使信息化成为融合校园内外和管理服务的桥梁;

  四是要探索创新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提升信息化软实力和自主开发能力,形成高校智慧校园的良好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态势。

(作者:胡钦太 林南辉 郑凯,单位为华南师范大学)
(责编:王左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