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租赁和售后回租(七):售后回租模型(上)基础计算
售后回租的模型跟融资租赁的模型差不多,也是要先分别计算融资租赁的租金支付、长期应付款、确认融资费用以及固定资产折旧和折旧的纳税调整,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做三张财务报表。
你如果已经看完了融资租赁的模型介绍和售后回租的会计分录,是能够理解融资租赁和售后回租的基础计算方面基本一致。在模型的处理上,售后回租与融资租赁有三个不同点:
一是要在现有的财务报表上把融资租赁的资产移出,因为按照会计分录,这个资产是清理掉了,要按照融资租赁确定的新的资产价值进行折旧;
二是递延收益的分摊,即售后回租时固定资产的售价与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要做递延处理,并按照该租赁资产的折旧进度进行分摊,作为折旧费用的调整;
三是做纳税调整,要按照资产还在报表上来计算折旧,做税前扣除。
融资租赁部分
图一
这部分的计算跟融资租赁的计算是一模一样的,不再重复解释了。
2. 折旧
图二
固定资产折旧部分我做得有些纠结,因为没有具体做过会计工作,不是很确定在实际报表体现中是否是这样一种的计算方式。我按照自己的思路做出这部分计算,大家一起讨论改进吧。
2.1 生产用固定资产
售后回租业务是把现有报表里的资产先出售后再租回来使用,所以我假设了现在报表上用了30,000万的资本金,买了价值30,000万的两个设备,其中一台原值是19,000,已经提了1000万的折旧,账面净值为18,000万元,这台设备以20,000万元卖给了融资租赁公司做售后回租。另外一台设备仍在账上,所以继续提折旧。第30行到第43行(红色方框)就是反映的这块内容。
现在我们逐行来看:
第31行:在做售后回租的时候,资产已经计提了折旧金额是1,000万元。设备出售后,就做了固定资产清理,从报表中移出,所以这个设备后续折旧金额为0。
第32行:这个是另外一台设备仍然在账上,所以继续计算折旧。这个计算其实跟售后回租是没有关系的。我这里列出这两个资产折旧,仅仅是方便大家理解,能明显看出来设备出售后的折旧金额为0,而其他的设备照常计算折旧。
第36行到第38行,是记录固定资产清理的内容,也就是把出售的设备金额从资产原值和累计折旧金额里面移出。第37和38行,每个时间段都是19,000万元和1,000万元,这是用来对应上面第30行的固定资产原值和第33行的累计折旧。
第40行到第42行:第40行固定资产原值等于第30行+第37行,即30,000-19,000=11,000,第41行累计折旧等于第33行+第38行,即在原来累计折旧金额里减掉出售设备1,000的折旧。这样,就在42行的固定资产净值中把出售设备的金额移出了。
这部分做得有些繁琐,其实就是为了反映下面图三的这个会计分录。
图三
2.2 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第44行到48行是跟融资租赁中记录固定资产的方法是完全相同的,这里不再重复。
2.1部分生产用固定资产的净值(第42行)加2.2部分计算的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净值(第48行)得到第50行的当期固定资产净值(黑色方框标记),这个金额就是最终放在资产负债表里的数据。
2.3纳税调整
前面有介绍,售后回租方式下计算所得税时,固定资产还是按照出售前的会计处理方式继续提取折旧作为税前扣除项,所以第53行是用19,000作为固定资产原值来重新计算一遍折旧金额。
3.递延收益-未实现售后回租损益的分摊
还记得这个会计分录吧,资产的账面净值是18,000万元,出售给融资租赁公司得到了20,000万元,这个20,000万的差额就计入了递延收益,它不能一次性的确认为收入而是需要在融资租赁的期限内分摊,作为当期折旧金额的抵减。所以下面图四就是计算的当期分摊金额。
图四
第57行就是计算了当期的分摊金额,这个金额最终是在利润表里减少了当期的折旧金额。
第58行的递延收益期末余额,是在资产负债表里作为“其他非流动负债”列示。
固定资产清理和未实现售后回租损益的分摊,我写起来很忐忑。特别是递延收益部分,有个问题一直把我自己给绕晕了。按照会计分录来说,分摊时候是这么做的:
如果撇开会计分录,就从模型的直线思维来说,分摊的售后租回损益是当期冲减了折旧费用(即制造费用),所以当期的折旧费(制造费用)减少。随着当期的折旧金额减少,应该也会造成当期累计折旧的金额也减少,那么当期的固定资产净值金额就会提高。我如果这样来做模型,就会导致资产负债表不平。资产金额高于负债+所有者的金额,差额正好就等于这个当期分摊的售后租回损益金额。所以说我这个直线思维的想法是不对的,可是我自己又不是很明白为啥是错误的,是不是这块分摊的金额只从制造费中抵减,而不是减少折旧费呢?还请哪位大神帮忙解惑呀,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