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德新II松口仙口村,让人迷恋的客家古村【客都原创】
我的家在梅县区松口仙口村,它是个风景秀丽的客家山村。“山口竹林”是松口十景之一,松源河从村中穿过,河两岸竹林树木婆娑、饮烟袅袅,两岸河滩的草地上牛羊在啃草;河中“水堰”旁边的“吸水车”呼呼地转动,往返两岸的渡船在绳缆牵动下在河中行驶;河两岸一群一群的客家妇女拥簇在河岸的码头上洗衣服。一幅诗情画意景色展现在眼前,村中优美的风景引人入胜,尤如进入“仙境”。村中迷人的风景,闻名古今,蜚声遐迩。清朝乾隆年间,精通勘兴术的嘉应州州官王辅者曾慕名前来游览观赏,盛赞仙口村是个风景秀丽地灵人杰的地方;古今的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到此游览。
村中的河西岸有一座建于清朝咸丰四年(1854年)的文魁塔(仙口塔),它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五屋古塔,木质楼梯可通达顶层。塔周围树木成荫,花果飘香,风景幽雅。登上顶层可饱览松源河沿岸的客家民居和附近的仙溪桥及沿河的竹林秀景。
远眺仙溪桥
仙口村是个人文荟萃的村庄,村民重视教育。旧时用祖宗留下的公尝田租谷用于本宗族教育,办私塾支持鼓励本族子弟上学。旧时为了村中多出文人特集资建塔。以前村中学子考取了功名、学位之后,都要到塔前焚香谢恩。据知,仙口村科举时代村中曾有人考取了进士、举人、秀才;由20世纪初起仙口村正式考上大学的达百人,这些人中有大学校长、教授、高级工程师、作家、记者、医生、书画家等;民国年间有5人出国留学,4人当过县长,出了3位将军。
仙口村人聚居在松源河两岸。仙溪桥没建成之前河东、河西两岸村民全靠渡船摆渡。旧时村中有上村和下村两个渡口。如今村中的渡船虽然已经作古,而30岁左右的人无不经历过村中曾以船作渡的历史。
建于清代咸丰年间的“仙口塔”
仙口村人做爆竹(喜炮)、火箭(烟花)历史悠久,制作出来的爆竹批量卖给外地商人。在还没发明汽车之前,村中生产的爆竹大部分是由小木船运到潮州、汕头沿海地区销售。火药发明有千年历史,而山口村人做爆竹的历史约有七百年。传说是村中的梁氏开基祖梁福在南宋末年由福建宁化迁居到仙口村时,已把做爆竹的技术带来。此后做爆竹这门技艺在村中生根开花结果,做爆竹成为村民们世代相传的手艺。旧时村中约有四分之一的村民从事爆竹业生产。爆竹以家庭手工制作为主,比较大的爆竹作坊还雇请有工人。这些农户农忙期间在田中劳作,农闲之时在家中制作爆竹。爆竹,烟花制作原料以黑火药、废纸、色纸为主。爆竹用于节日和婚丧喜庆期间增添其热闹气氛,制作的关键工艺是火药配方和防火安全设施。山口村人做爆竹历来注重质量,解放前“山口爆竹”质量上乘,已闻名粤东各地家喻户晓。解放前后,汕头爆竹厂中就有数位山口村人在那里任高级技工。村中旅居在海外的人也有从事爆竹业制作的。1986年从台湾旧家乡定居的老人梁宽均,他曾在台湾开了一间爆竹厂,他儿子梁胡荣是解放后山口村第一任喜炮厂厂长。村中制作爆竹的技艺,世代相传沿裔至今。“吉祥牌喜炮”在八十年代中期已成为名优产品,远销潮州市、汕头市、梅州市、大埔、澄海、兴宁等地,甚至远至江西、福建省的商家们都前来采购。现在的仙口村人随着生活的改善纷纷迁出老祖居,在河的西岸沿着公路建新居、店宇。河西岸沿河公路旁边建有粮食加工厂、药店、杂货店、理发店、猪肉摆卖摊等生活服务设施,早上还有“时间性菜市”。如今桥两岸己是村中民居聚集地,桥西河岸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行人密集非常热闹。
元代建筑“围里”松口梁氏开居祖松冈公曾住此屋
仙溪桥建成之后它为村中增添了一处风景区。因为下游建水电站筑了水坝,河里水位提高河水长年涨满,河面如同湖泊桥墩下面变成一座天然游泳池。到了夏、秋季节夕阳西下时人们来到桥上散步闲遐,一幅美丽的画景映入眼帘。桥下面劳累了一天的男人们在河中洗澡,孩童在游泳嬉水;村妇们在河两岸码头上洗纱洗菜;往上望,河两岸长满翠绿的南竹和果林;往下望沿河两岸的民居楼栉比鳞次,有传统的古建筑客家民居,有西欧风格的现代化设计楼房,错落有致蔚为壮观,远眺周围群山环绕,半山腰的梯田长着翠绿的禾苗,下游村口一座雄伟的古塔(仙口塔)镇守在村口,一幅美丽的山村秀景观赏之后真令人陶醉神往流连忘返。
文/梁德新
作者简介:梁德新,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梅州市《客都旅游》杂志社编辑,作品多次在国内外报刊、杂志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