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所谓的善恶对错,不过是一己之私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世界上,其实都是你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我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你有对的时候,也有错的时候,我有对的时候,也有错的时候。

这才是真实的世界。

毕竟我们也不是圣人,不可能总是那么“高、大、全”,也不可能只有善没有恶,只有好没有坏,只有对没有错。

想来这个道理,但凡心智健全一点,大概都会认同。

然而可惜的是,一旦置身其中了,这个道理大多就不成立了。基本上,只要事情与自己有关,无论任何一方,都会觉得自己是好的是对的,对方是坏的是错的。有时候,即便在道义上不是那么站得住脚,也会拉扯出很多道理来,以证明自己是好的是对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人或许会说,这就是人性。

可人性又是什么呢?

在道家文化里,世界原本是一体的,处于一片混沌之中,就像一枚蛋壳。后来孕育出一个大神叫盘古,觉得自己这么大个神,却憋在一枚蛋壳里,太憋屈了,于是拿出一把斧头,随手这么一划拉。

结果他这一划拉不要紧,就使得轻而清者上浮成为天,也就是阳;重而浊者下沉成为地,也就是阴。

有了阴气和阳气,相互这么一交合,世间万物也就产生了。

这就是老子说的“三生万物”。

世间有了万物,自然是一派生机盎然。不过物与物之间,必然就要有区别,否则大家都一个样,又何来万物不万物呢?

那么,物与物之间,靠什么来区别呢?

就是“性”。什么是“性”呢?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属性。山有山的属性,水有水的属性,树有树的属性,草有草的属性……世间万物,都有他各自的属性。

同样,人也有作为人的属性,这就是人性。

而且这个人性,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一样,每个人的属性,也都不完全一样。也正是因此,这才有了你我、彼此这样的分别。

想来也是,人与人之间若没区别,岂不是乱套了吗?

从本质上来说,这其实也是道家文化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一个必然结果。

只不过这样的一个结果,也就造成了人性的自私。

因为在“万物有别”的区分下,必然会导致人们在想问题做事情时,往往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自我为中心。

由此可见,自私是人性的必然。

从这一点来看,人们有关“善恶、好坏、是非、对错”等的概念和争论,实际上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为什么说没有意义呢?

因为每个人站的角度不一样,各自的需求也不一样。因此很多时候,你认为善的,对于我不一定就是善;我认为好的,对于你或许就是坏……

在“万物有别”的区分下,所谓善恶、好坏、是非、对错的概念和争论,说白了,都不过是一己之私。

这也就是为什么,庄子在《齐物论》里说: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因为在区分你我、彼此的这种对立中,往往就会陷入一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这是一个死循环,而且不管你站在谁的角度,貌似都存在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想、这样做的正当性。

然而问题是:

我们既不能站在公公的角度说婆婆,又不能站在婆婆的立场说公公……要不说和事佬难做呢!

到底该怎么办呢?

对于这个问题,庄子其实早就想到了,他给出的办法就是:

“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

就是说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他在想问题做事情的时候,根本不会去考虑“是或非、善或恶、好或坏、对或错”,也就是不区分你我、彼此,而是完全按照事物的本然去做。

什么叫事物的本然?

就是本来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春天来了,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上天不会因为瞧哪个地方不顺眼,就不让那个地方冰雪消融,万物复苏;秋天到了,草木凋零,万物萧索,上天也不会因为瞧哪个地方顺眼,就让那个地方草木旺盛,欣欣向荣。

这就是老子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也就是说,对于天地来说,世间的万物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也不做什么区分。因此上,也就没有这个善,那个恶;这个好,那个坏;这个对,那个错……

实际上,有关“善恶、对错、好坏”这些,是人类才有的看法,而且每个人的看法,还都不完全一样。

说白了,不过是一己之私。

因此,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对待每一个人,也就像天地对待万物一样,没什么远近亲疏,也不分什么善恶好坏。

总之就是,该什么样就什么样,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这也就是老子说的: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聊到这里,有些朋友或许会认为,像这种不问青红皂白,也不管是非曲直的做法,会不会有点不人道?是不是有点不公平?

其实,这才是最大的人道,也是最大的公平。

这就是庄子说的,“莫若以明”的效果。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如果整个人类社会的运转,也能像春天来了就万物复苏一样,不做善恶好坏的区分;秋天到了就万物凋零,没有远近亲疏的区别,还会有如此多的纷争、冲突和不满吗?

本文为“索彦聊诗词”原创,欢迎各界先进多多批评指正。

(0)

相关推荐

  • 好坏善恶,灰色轨迹......

    试用期打杂为辅,学习为主,摆正心态 62021.07.16 18:55:53字数 1,379阅读 222 很多时候,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大部分人都是平凡中的一员 ...

  • 我们究竟为什么要探讨人性的秘密?

    人性的主题,是几千年来,思想家.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家等希望从各个角度探讨清楚的一个根本命题. 人类本能的求知欲和对未知事物的渴望,推动着人们对人性主题的探索,人们只有真正认识了自己,才能真正认识世 ...

  • 从《道德经》的角度看每个人的善与恶(11)

    <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讲述的是世界万物从简单到复杂的合成过程.到二生三,三就复杂形态的一,万物也是复杂形态的一了,这个一但已经不是道生一中一的意思了. 比如受精卵细胞 ...

  • 庄子说:“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不拘泥于对错,放下执念,境界高一点,就能不为世俗所累。

    庄子说:"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不拘泥于对错,放下执念,境界高一点,就能不为世俗所累.   话说某一天,有个人乘着船渡河,行进过程中,眼看着前方有一艘船就要撞过来了.这个人连忙大 ...

  • 《智囊》:手段不分对错,但是目的存在善恶

    一. 人生智慧的手段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奸邪狡诈,一种为光明磊落. 奸邪狡诈的计策通常是利用不太光明的手段来达到目的,俗称为阴谋:而光明磊落的计策用的则是顺应智慧的法则,以及符合人性的手段,俗称为阳谋. ...

  • 菩萨眼里的对错善恶好坏 (鼎然)

    菩萨也有阶级,阶级就是层次,所以菩萨有初地.行地.等觉,妙觉等等"身份".每一层次(禅境的清澈度)的菩萨对于善恶好坏对错划分都不一样,不一样在处于不同层次众生而定,并非菩萨本身有所 ...

  • 道家真人庄子三句格言流传千古,解读人生的苦乐善恶生死入木三分

    庄子的文章,文学意境非常高远.优美.今天读三句庄子的格言警句,其中暗藏人生大智慧.若能读懂一二,自然福报十分. 一.苦与乐--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说: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 ...

  • 菩萨眼里的对错善恶好坏(鼎然)

    菩萨眼里的对错善恶好坏 (鼎然) 菩萨也有阶级,阶级就是层次,所以菩萨有初地.行地.等觉,妙觉等等"身份".每一层次(禅境的清澈度)的菩萨对于善恶好坏对错划分都不一样,不一样在处于 ...

  • 《庄子》:专注于事物的核心,才能抓得住福祸的机缘

    一. 世间真正的智者是致力于自身的能力提升,而不是去在意表象的得失. 愚者向外求,智者向内探寻. 智者遇到问题是努力向内探寻,找到常人所无法察觉的答案,而不是像那些没有自知之明的人一样,无论成败都将问 ...

  • 开悟•庄子经典名言85句

    2012-03-23 庄子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是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庄 ...

  • 庄子:人生的根本,是如何与自己相处!

    我们学习了太多如何与人相处的教条,却忘记了最为根本的一点,即如何与自己相处.壹 一个不会与自己相处的人,也一定不会与他人相处. 我们经常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其实最重要是的人自身的和谐. 我们的 ...

  • 庄子:当明白了无常,你就不会张扬

    人生有两大哀叹:一叹知己难求,二叹世事无常. 我们明白,这一生会接触许多人,会经历了许多事,唯独有一样东西不想触碰,那便是--无常. 作家田维在<花田半亩>中曾这样写道: 遗憾是常常的,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