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绍东丨寄挂在寨子山上的村庄
有一个村庄很美,走近她会让你牵肠挂肚、流连忘返、浮想联翩,她就是寄挂在寨子山上的腊湾。
腊湾位于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凤屯镇,因地势偏高,天气寒冷,有似腊月而得名。这是一个民风淳厚、民族风情独具魅力的地方。在这个遥远的村寨里,远古的民族文化在这里传习,古老的彝族歌舞在这里传承。
腊湾有山叫寨子山,那是祖祖辈辈就寄挂的地方。腊湾的山名不虚传,高大雄伟挺拔秀美,三尖山、寨子山是腊湾人的骄傲,演绎着二月八马樱花节的传说、甜白酒等无数动人故事。腊湾的山上长着歌谣那是梅葛调,彝族《相思调》的由来源于此山。腊湾的山上长着舞蹈那是玛咕舞,玛咕舞又叫老人舞,源远流长,至今不知过去了多少年。腊湾的山上有叙不完的情说不完的事,因为那里有“姑娘房”。神秘动人的“姑娘房”蕴藏着深厚的彝族文化底蕴、浓郁的民族风情。如今,山上的遗迹“罗得海”(彝语)石房子及夫妻石,给人们留下了一段凄美的神话故事;山间的“腰窝不”(彝语)羊圈,成了腊湾彝民财富的象征;寨子山上的红栗树和“望夫石”,再现了彝家青年男女追求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
腊湾,是一个典型而且保留完整的彝族村寨;是明清时期黑井通往滇西的运盐古道驿站,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令人魂萦梦牵的地方。丰富、浓郁的民族风情,蕴藏着古老、传奇的故事。原生态的民族气息和土壤,孕育出彝家口爽心也爽的小米酒、润口的白云豆、萝卜缨、野生菌、梨、核桃、花椒等大山之外人们追求和喜爱的农居特色产品。
我曾被腊湾所寄挂的寨子山所震撼,因为这里的大山具有原始森林的气息,山内森林密布、古木参天,各种珍稀野生动、植物和珍贵药材、野生菌等绿色食品星罗棋布。走进寨子山,我目睹了水冬瓜树四季的声息,它永远那么茂盛苍翠,牵引着人们的目光与慰藉,尤其吸引着飞来飞去的小鸟,在山中总能听到树林深处的鸟声,仿佛是水冬瓜树的叶子在晨光的舒展中发出来的声音。但曾几何时,高大的山阻隔了腊湾与外面的交流,阻隔了太阳与大地的亲吻,使得腊湾仅能生产玉米、苦荞和稗子,腊湾人守着青山、望着青山,过着清苦的日子,那时的腊湾人穷,穷得无与伦比,穷得无法诉说。而今,每次到腊湾,都会看到腊湾的山在变、腊湾的人在变、腊湾的路在变,变得让你不敢相信这就是当年的腊湾,变得连外乡人的眼球都吸引到了这里。著名导演李亚威不远千里来到腊湾,执导拍摄了纪录片《腊湾舞者》,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获得了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2012“十优作品奖”、云南广播电视一等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腊湾凭借着党的富民政策,实施退耕还林,换来了山绿林丰,走出了一条靠山吃山养山的发展路子。当年的苦荞地绿了,贫瘠裸露的山梁消失了,与世隔绝的山路打通了。
正当腊湾人鼓足了劲朝着小康路上迈进的时候,2009年,姚安地震波及到了腊湾,给腊湾人晴朗的天空又蒙上了一层阴影。古人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下,腊湾村民与灾害作斗争,把祸变成福,积极整合民族团结示范村、地震恢复重建、安居工程等项目资金,建成了玛咕彝寨,居住环境实现了自来水、电改、村间道路硬化、村间绿化、墙体美化“五到位”,村间公共设施做到文化室、篮球场、玛咕舞台、公厕、垃圾池“五配套”,新建成的玛咕彝寨集民族风情体验、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为一体,融入了内涵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2010年,一幢幢洁白、整齐具有民族风格特色的建筑拔地而起,集老人舞文化展演舞台、老人舞文化传习所和文化娱乐活动室、民族刺绣、民族服饰加工制作、展示为一体的玛咕彝寨竣工并投入使用,使数百年的彝寨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路通信息灵,腊湾人如虎添翼。富余劳力,走南闯北靠打工增加收入。有人说腊湾人心灵手巧,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记事就会刺绣。腊湾彝族妇女制作的以“富贵牡丹”、“万年常青”为主的彝族服饰刺绣产品美轮美奂,畅销县内外。夏日的阳光沐浴着腊湾的山水,高大雄伟挺拔秀美的寨子山笑迎着八方来客。一年一度的二月十五民族团结日,来自四面八方的商贾云集,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商品交易十分活跃。在撒满青松毛的院场上,人如潮,歌似海,彝胞同醉不夜天。每每走进腊湾,仿佛置身人间天堂、世外桃源。如今,腊湾已被列入楚雄州23个重点名镇、名村保护开发的名录之一。相信,不久的将来,腊湾这块沉睡已久的土地,将成为滇中的后花园,吸引更多的来客,来这里探寻彝族古老的文化,品味香醇的米酒,遐想情真意切的“姑娘房”。
作 者 简 介
段绍东,男,彝族,云南牟定人,出生于60年代。云南省作协会员。在《云南日报》《中国建设报》《西部散文选刊》《凉山文学》《椰城》《金沙江文艺》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30余万字。出版文学作品集《余味回甘》连环画《牟定红色往事》撰稿。主编《县志》《年鉴》《地方党史》20余部,鲁迅文学院第16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