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特辑】三代人的住房 ‖ 王桂香
王桂香
爷爷总是感叹自己命运不好出生在旧社会,他的住房是中国上下几千年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并且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住房是同款造型——就是后来被收入中学教材里的那篇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说的那种茅屋。
茅屋冬凉夏暖,象征着贫穷,有着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古典诗词中司空见惯,历代都有吟咏。如宋代王安石就写过:“数家茅屋闲临水,单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听上去颇有几分诗情画意,但现实中的茅屋,其实就是通常所说的茅草房。这种房子最大的特点就是低廉粗糙、简单方便。基本所有的建筑原料都是就地取材,墙体是用泥土混合碎草夯成的土基或者石头堆砌而成,檩子椽子和梁取材于河沿上的榆树柳树或者杉木,屋顶盖上用芦苇编成的席子,再在上面铺上厚厚的当季茅草,糊上从河底捞上来的淤泥,一座简易的茅草屋就建成了。茅草屋受材质限制,大都低矮逼仄、光线昏暗,让人感觉异常压抑。
爷爷告诉过我,当年他的茅草屋总共只有3间——最西边的一间是厨房,靠墙砌着土灶,角落堆满柴火;中间是堂屋,摆着一张杉木八仙桌和4条榆木长凳;最东面一间则是卧室,里面除一个樟木箱子和一张床外几乎没有任何家具。一家大小六口人就拥挤在一张床上,毫无隐私可言,生活中的尴尬可想而知。但在那个贫苦的岁月里,就像戏里唱的那样“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能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已经不容易了,哪里还能奢望住上宽敞的砖瓦房呢——那可是地主家才有财力住得起的,普通百姓只能望洋兴叹!所以,能住上像地主家的那种砖瓦房是爷爷一辈子的心愿。
爷爷总是说父亲这辈人命好,赶上改革开放,生活条件和他年轻时候相比简直是判若云泥。父亲的住房是下三间上阁楼的两层砖瓦房,红砖青瓦煞是好看;旁边还专门另建一间作厨房,外面再用一圈围墙围起来,构成独门独院的生活空间。砖瓦房冬暖夏凉,南北墙上都有玻璃窗户,既能采光又能通风,室内宽敞明亮,比当年村里老地主家的房子还要阔气。因为墙体是红砖砌成,承重能力强,所以高度上比起茅草房来要高很多,家里显得空阔许多。所用的木材是父亲请村里的老木匠进县城选购的苏联进口的松木,硬度强韧性好,是制作檩子椽子和梁的上等木料。虽然价格贵了点,但父亲毫不在乎——谁让现在大伙儿口袋里都有点钱了呢?屋顶上面铺的是一层鱼鳞般的青色瓦片,瓦片呈波浪形,上面有一道道的引水槽,下雨下雪也不用担心屋漏,真正是“风雨不动安如山”。因为厨房独立出去了,所以父亲的住房有3个卧室,偶尔家里来个客人也有地方可睡,不用像爷爷那辈人那样来亲戚只能打地铺。我也因此从小就拥有自己的房间,再也不用体验父亲童年时代那种一家人挤在一张床上的尴尬。虽然父亲的砖瓦房让住惯茅草房的爷爷羡慕不已,但父亲得陇望蜀并不满足,他十分渴望体验城市生活的精彩,但农民身份和农村户口又让父亲的愿望难以企及;所以,能住上像城里人那样的商品房是父亲一辈子的心愿。
父亲总是说我们这辈人命好,赶上城镇化,生活条件和他年轻时候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父亲总是说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所以特别重视对我的教育,周末其他小伙伴可以自由玩耍捉鱼摸虾的时候,我却只能待在阁楼里徜徉于书海。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最终我成了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因为成绩优异,我留在城市工作,成了村里人羡慕的城里人。有稳定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后,我也开始实现自己的住房梦。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城镇化,中国的建设速度让世界惊叹,城市建设比起西方发达国家来也丝毫不逊色。城市里鳞次栉比的高档小区如雨后春笋般地耸立着,多层、小高层、高层住宅小区让我眼花缭乱不知如何选择。挑来选去,最终和妻子看中单位附近的一个高层小区,拿出全部积蓄用公积金贷款买了一套160多平米的电梯洋房。房子有5个房间,一家老小不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房间,而且还有一个宽敞的书房。阳台上的落地窗迎着朝阳,让家里采光效果极好,南北通透的户型让家里空气充分流通起来。客厅的大理石瓷砖典雅大气,卧室的原木地板让家更亲近自然。室内安装了地暖和中央空调,要冷要暖随心自调,再不用看老天爷的脸色。小区里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四季常绿,鸟语花香,有如置身伊甸园。吃完晚饭在小区里散步那可真是一种人生享受:华灯璀璨撒下一片斑斓,空气中氤氲着淡淡的花香,鞋跟和石板摩擦出悦耳的音乐,一切都让人身心愉悦、幸福指数直线飙升。这样的人居环境每每让老父亲感慨万千,羡慕不已。
就像歌里唱的那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更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从爷爷的茅草房到父亲的砖瓦房,从父亲的砖瓦房到我的电梯洋房,三代人住房的变迁折射了我们社会的进步,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业!
王桂香,江苏省苏州市第六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业余时间喜欢与书为伴,尤其爱好国内外文学名著,读书之余喜欢码字,所写作品常见诸报刊杂志,在国内各项征文比赛中屡次获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