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故乡
回故乡
早就想回故乡淮安看看了,恰好唐弟金平的女儿要结婚,于是,我决定回一趟故乡。
九时许,车上宁淮高速,以120公里的速度向淮安疾驰。小满前夕的苏北田野,到处是金黄色的麦田。看着翻滚的麦浪,小时候麦口忙碌的情景浮现在眼前,手持镰刀,弓腰割麦。腰酸了,直起身子看看这一趟到头还有多远,擦汗小歇一会,继续挥镰割麦。下午4点左右,送“接晌”(接着晌饭吃的一顿饭)的妇女来了,提篮里是用新麦糊烙的饼,吃起来精拽拽、香喷喷、甜滋滋的,还有股清香味。几十年没有吃到这个“接晌”饼了。那时,农民辛苦啊!如今变了,农民的生活再也不像从前了。歌友小周家在黑龙江,家里种200多亩水稻,几乎全部机械化,洒农药用的是无人机,再也不用人力耕种了。农村,换了人间!
我用手机拍着苏北大地色彩斑斓的美景,离淮安越来越近了,想起了《我的大西北》的歌词:“一座座山来挡不住,大风呼啦啦的吹,一嗓子的那个秦腔,吼的黄河满天飞,当年离家的那条路,我又顺着把家回……转了天南转地北,走遍天下还是最爱家乡的山山水水。”这些精彩的歌词就是我回故乡的心理写照。拍下的美景我在车上回放观看,还发给了远方的战友,让他们也看看故乡的天、故乡的云,故乡一望无际、丰收在望的农田。
上午11点,到达淮安市,正好赶上婚礼,下午2点,婚宴结束,我告别众亲友,启程回杭州。
匆忙故乡行,父母不在了,我成了故乡的一个过客。车过大运河,我让外甥放慢一下车速,让我细看一下淮阴大运河。51年前,我就是从这里坐船去军营,走向人生的未来的,对大运河有永不磨灭的记忆,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时我想起一位作家的话:“说实话,世上有许多比乡土更加美妙、更加怡人的地方。但独有故乡却是‘我的’,它像母亲一样不可选择,美的,不够美的,都一样‘是亲爱的”,是‘我的’。它不会让人时时挂念,却能让人终生难忘,这就是人人都有的故乡之情。”我回味这位作家的话,心中唱起《故乡情》,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离开仅待了3个小时的故乡。
一趟短暂的故乡之行,让我回味,让我留恋!经历了四十多年,故乡淮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建设,高楼大厦,再也不是以前的淮安了。她变美了,变繁华了,成为苏北大地上一座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城市,犹如古老的大运河边上的一颗明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作者介绍:朱金林,江苏淮阴人,现年70岁,现居住在杭州。做过知青,是一名退伍军人,对部队生活情有独钟。喜欢写作,当兵期间就经常写作报道连里的先进事迹;现在经常写一些见闻,体会,感想等,是一个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