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觏的一首悲秋之作,跌宕起伏,结尾却彰显出超凡的襟怀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古代文学丰富灿烂,虽然盛唐时期诗歌艺术已经达到了巅峰,但是后世依然人才辈出。北宋的王安石、苏轼、晏殊等,才华卓越;南宋的辛弃疾、陆游、李清照等,也是出类拔萃。他们谱写出无数可歌可泣的优秀作品,让后世也有幸享受到一场场文化的饕鬄大餐。
可是一个时代既要有描绘风花雪月的才子,也要有仰望星空的伟大人物,北宋就有这样一位思想家,他一生都在努力工作,更殚精竭虑地考虑很多常人以为司空见惯的事情。有一次作者看见秋日萧瑟,于是便赋诗感怀。下面分享李觏的一首悲秋之作,跌宕起伏,结尾却彰显出超凡的襟怀。
秋晚悲怀
宋代:李觏
渐老多忧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伤。
数分红色上黄叶,一瞬曙光成夕阳。
春水别来应到海,小松生命合禁霜。
壶中若逐仙翁去,待看年华几许长。
李觏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出身寒微,却勤奋刻苦,一生著述无数,吸引了无数学子前来访学。范仲淹就曾极力向朝廷举荐他,并赞赏其才华堪比古代的孟轲和扬雄。
李觏的诗歌具有突出的现实主义倾向,也有一些作品抒写羁旅愁情、怀乡之意。这首诗是悲秋之作,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内心的悲慨。
诗人是一代大儒,但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在开篇就直抒胸臆,表达了时不我待的悲愁。诗人逐渐衰老,却依然要为各种事情操劳和忙碌,深秋时节、白昼渐短,天气也越来越寒冷,他的内心更感到一丝悲凉。
“多忧”二字,说明诗人挂念很多,日夜烦忧;“百事忙、更心伤”,也传达出才子作为一位卓越的思想家,总是比普通人思维超前,从而也就顾虑更多。他曾担心,北宋时期佛道的盛行会弃本逐末,耗尽人力;他还提出了一些发展经济的积极措施,对后来的革新也有直接的作用。
诗人愁绪满怀,眼前的景象也似乎都充满了悲意。接下来具体展现身边的秋景,秋夜凄清萧瑟,寒霜也将枯叶染上了几分红色;清晨的曙光令人心情振奋,可是转瞬间就夕阳西下,又让人无比惆怅。无论是黄叶还是夕阳,都是悲剧的意象,诗人在此同时罗列,更突出了题目中的“悲怀”二字。
大师既然是一位思想家,应该深知四季变换是自然现象,犹如潮起潮落,更何况没有衰败就没有新生,经过秋收冬藏之后,才有春天的萌芽和万物的生机。但是作者也是凡胎俗子,同样具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所以他抒写如此感想,当然实属正常。
不过作者很快就调整情绪,颈联展现了阔大的情怀,“春水别来应到海,小松生命合禁霜。”海纳百川,春水缓缓流淌,终将汇成雄波巨澜,并形成磅礴的力量。青松不畏寒风冷霜,不仅虬枝奋昂,而且令人肃然起敬。
作者以青松自比,表达出虽然身处逆境,依然奋发向上的昂然姿态。而春水汇入大海,也形象地描述了自己笔耕不辍、鞠躬尽瘁,为文化宝库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写到这里,诗人忽然觉得心情有些放松,最后两句表达了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如果可以追随壶里仙翁,或许可以了解人世间的沧桑变化,不至于芳华早衰、流年易逝。
壶公是东汉时期的卖药人,经常腰悬一壶出诊,看完病之后就神奇地跳入壶中,普通人难以追踪其身影。诗人化用这个典故,希望自己的思想也能为苍生指点迷津,从而不枉此生。
李觏的这首七律紧扣“悲怀”二字,跌宕起伏,起首两句情绪悲凉,颔联的写景也融入了强烈的悲秋之意。颈联忽然从悲戚中振奋,表达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最后两句彰显超凡襟怀,更是令人赞赏其不懈奋斗、一心为民的无私精神。
作者能从强烈的悲秋情绪里突围出来,表现了一种超凡的克制力。人生没有圆满,所以需要知足,一个人只要尽力而为,余生也就再无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