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星空丨龚秀枝乡愁散文二题/龚秀枝



老土屋

我出生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都县范家村,虽然那是一个公社所在地,离县城只有70里,但交通极为闭塞,至今仍然没有通公交车,村民出行很不方便。

我家住在村子从前数第二排偏西。那是一个三间土屋的院落。深深的院子,西墙边的中间有两间羊圈,圈北是一个放柴草的圐圙;圈南是一片空地,用矮矮的石头墙围成,有时也种些菜。多雨的年份,菜会长得特别茂盛。一个小花坛紧挨东墙中段。

三间正房两扇门,西边那间是单开门的杂房,放些农具、烧火粪等。虽有窗户,一年四季用泥抹得严严实实。东边那扇门,进门是个一米多宽的过道,东西各一间屋子。老屋没有顶棚,房顶的椽檩等都裸在外面,多年的烟熏火燎,又黑又亮又脏。房顶经常有东西掉下。吃饭时,常有脏东西会掉在碗里饭盆里。从我记事起,东边那间也是间杂房,窗户常年用泥抹着,虽然留着两个小方格通风照亮,白天进去也像地洞一样黑。找东西都要点亮煤油灯。就是这间房,曾经是我的出生地;就是这间房,妈妈因生妹妹死在这里。西边那间是我们全家的生活场所。一盘不大的正炕,正好可容纳三口人。偶有客人到来会觉得拥挤。紧挨北墙放着一个紫色的粗糙大柜,柜上摆满了生活用品。西边紧挨炕是一个很大的灶台,用土坯垒成。上边放着一口大锅,上面盖着又黑又亮的木头锅盖。隔三差五奶奶会用白泥土刷那个土灶台。灶台北边是放柴火的地方。天气冷的时候,柴火会堆得高高的。每到冬天,整个北墙都是湿漉漉的。气温下降,墙上会出现晶莹的冰凌花。蒸饭之时,气雾充满屋子。虽是共处一室,炕上地下的人,互不见面。饭蒸熟后,开门放气,然后坐在炕上吃饭,整个屋子像刚过了水似的。家冷饭凉得快,所以吃饭速度要快些。

冬天家家都要披房,就是把胡麻秸秆吊到房顶,均匀地铺平,下面是一层厚厚的小麦、莜麦的壳,然后压上重物。这样屋内就暖和多了。严冬酷寒之时,上炕都不敢脱掉鞋子,只有睡觉的时候才脱鞋。那时每家炕上都铺有苇席,只有干部家才铺大毡。孩子多的人家,一块席子铺不到一年,尽管如此,一般人家都要等到过年才买新席子。那时席子一块好的六七元,差的两三元。快过年了全家大小前呼后拥,抱着一块席子回到家,新席子铺在炕上,全家人乐在脸上,喜在眉梢。

冬天的土屋太冷了,简直像个冰窖,睡觉时把全部衣服都搭在被子上,还要再盖些别的东西,没有褥子只好睡在苇席上。最发愁的是早晨起床,天冷时,紧挨脖子的被头会出现一圈雪花,衣服凉得像块冰,穿上衣服时冷得上牙下牙直打架。

老屋虽然很冷,但童年的我还是很快乐的。快过年时,天蒙蒙亮,躺在被子里,欣赏着窗户上小方格里的窗花,那种欣喜、那种高兴真是难以言表。窗花是新年的象征,新年到,会有好衣服穿、会有好吃的吃,新年是小朋友最最向往的节日。

打我记事起,爷爷就是村干部,农闲的时候,吃完晚饭,爷爷总是出去开会,等我们睡熟才回。爷爷一走,奶奶就吹灭煤油灯坐在炕上,我偎依在她的身旁,听奶奶讲故事,她脑子里所有的陈芝麻烂谷子统统讲给我,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听着。

东边那间屋子,后来住进一个从县城调来的公社干部。记得两口子都不是本地人。阿姨是个家庭妇女,话很少,神经有点问题,常常扔下她的小孩去公社找他丈夫。阿姨的家常饼做得很好,高兴时会送饼给我吃。

后来土屋用铁丝做框架,糊裱了纸顶棚,我一有时间就躺在炕上,看顶棚报纸上的东西,总是看不够、看不腻,顶棚给我带来了意外的快乐。

高中毕业后,我当了民办老师,经爷爷同意,我决定要换窗户。后来爷爷请来木匠,做了两开的玻璃窗,老屋一下变亮堂了,闲暇之时,奶奶就坐在窗前晒太阳。

我结婚后,住进学校宿舍,老土屋的菜地成了我们夫妻的劳动场所。

1986年,爷爷、奶奶相继去世,父亲把老屋卖给邻居,邻居在老屋旧址盖起了砖房。每次回家,我都要在老屋门前走几次,老屋在我心中永存。

农家院和他的老父亲

前几天,我和四姨夫(我的老师)去乡下看大姨妈。进村后,在人们的指点下,我们来到了表妹的大门前。钢筋焊的大门,两开。表妹看到我们来了,热情地迎了出来,随着表妹我们走进了深深的院子。看到陌生人狗马上叫了起来,一只拴着的大狗,一只自由的黄色宠物小狗;满院的羊羔活蹦乱跳;三只紫红的大母鸡在院里觅食;猪圈里有一头大母猪,一头小猪。院中间拴着一头骡子正在吃草。东边圐圙的墙上整齐地码着一排羊砖。家门口有两位年龄较大的人在按着一只羊不知干什么。

这是三间土房,一堂两屋。走进堂屋,我们直接进入西屋。干净的花格炕布,整齐的被子叠在墙的一角;西墙上嵌着一块大镜子。紧挨北墙几个不大的小柜,擦得锃亮,柜的上边是一排镜子和相框。这个家干净,利索,充满了生机。

一进门我们就坐在炕上,热乎乎的炕越坐越舒服。大姨妈拉着我的手问这问那。过了一会,院里的两位长者进来了,原来他们在扇羊宝。先进来的那位有60多岁,是表妹的姑父, 自我介绍后上了炕。后进来的那位有80多岁,高高的身躯,驼背,紫褐色的脸,饱经风霜。大大的眼睛流着泪,胡须很稀,似乎反应迟钝,衣服脏兮兮的。说话声音低而缓,原来是表妹的公公,今年八十一岁。他不知道我们是何人,双手托着炕,看着我们,稍微招呼之后,说他要给牲畜去背草。略站了一会就出去了。好一会,老人背着一大袋子草,一直背到窗前的圐圙旁,慢慢放下袋子,把草一把一把撕到圐圙内,剩下一些,一半放到院中的一口锅里,一半放到筐里。那些羔羊看到草,立刻跑到筐边、锅边,头扎在一起吃了起来。这时老人一会打扫院子,一会驱赶家禽。过了一阵,院里的羊不见了,老人也不见了。

表妹用最丰盛的午餐招待了我们,饺子、钝鸡、炒鸡蛋、炒活羊肉(羊宝)、拌凉粉。吃午饭时老人回来了,盘腿坐在炕上,大大的手掌,长长的手指冻得像红萝卜似的。姑父关切地问:“你老手怎么这么凉?”老人说刚才帮另一个儿子栽瓜去了。

这位老人可不是一般的父亲啊!他三十八岁,妻子因生产失血而离世。给他留下五男一女。最大的17岁,最小的两岁,女儿居中。四十多年,他当爹又当妈,付出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流了多少汗水、多少泪水,为了缝补熬了多少个夜晚,无人知晓。全家人一日三餐都是他打理,稠的稀的荤的素的,一顿饭不亲自烧,孩子们就会饿肚皮。老人一生受了多少累,吃了多少苦,可想而知。如今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进入耄耋之年的他,仍然闲不住,帮完这家,又帮那家;今天干完,明天接着再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休止地劳动,硬是受弯了腰。听说老人年轻时,一表人才,挺直的腰板。

第二天早饭后,老人又出现在表妹的院里。像头老黄牛,默默地做着他力所能及的活。今天表妹的女儿要回来,他买了鸡架,要亲手做给孙女吃。

偌大年龄的他,仍然独立门户,继续在老土地上辛勤耕耘,不要儿女们一分钱。闲暇时还要帮儿女们干活,难道老人不累吗?真可谓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老人为儿女无私地奉献,这种博大的胸怀,伟大的父爱,是用词语无法形容的,只能去体会,去想象。我被老人的所作所为而感动。回到家,老人的高大形象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做儿女的又能给老人些什么呢?

作 者 简 介

龚秀枝,女,1956年出生在内蒙古偏僻的农村。80年毕业于乌盟师范语文班,参加工作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2012年退休,喜欢写记事散文。2013年有散文开始发表。分别刊登《北方新报》、《东方散文》。




在行走中享受快乐,参悟人生真谛。

中国380位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平台

行参菩提

(0)

相关推荐

  • 冬日,那一抹温暖的记忆(外一篇)

    冬日,那一抹温暖的记忆 ◎鲁花兰 这世界有一点点新, 但不完全新. 有一点点陌生, 却已经完全陌生了. 河流,道路.群山如花. 就那么在清晨向暗夜里飘去. --韩东<出远门> 曾经是那么熟 ...

  • 散文||诗画长白之旅——人文篇

    诗画长白之旅--人文篇 邢军||陕西 东北人天性豪爽.内质刚毅.外表强悍,有种天然的质朴和淳厚.这些品质在导游和司机师傅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美女导游许田,一个九零后地道的东北姑娘,高挑的身材,留着干脆 ...

  • 韩乾昌 || 怀念老屋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推出我的文字,怀念老屋.大概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老屋的吧?那里收敛了一些时光,深刻下一些记忆,总要让人在某个时刻,想着想着,就泪流满面...... 清明节到了,谨以此篇,怀念先人,祭奠 ...

  • 中国诗歌报内蒙古工作室临屏诗精华作品《一盏油灯,照亮我的童年》

    中国诗歌报内蒙古工作室编辑部全体成员 指导:海底月 顾问:马炳蔚 主编:刘旭艳 副主编:刘海豹 李巨 编辑:姚君英 罗海燕 陈会民 董秀岚 郭芳  柴秀娥  李君秀 诗评人:杨瑞芳 美篇编辑:李君秀 ...

  • 亚凌随笔:老屋

    [张亚凌,教师,<读者>等签约作家,<语文报>等专栏作家.数十篇美文被选作中考阅读文或各种考试阅读文,收录进寒.暑假作业.地方语文精英教材及多种课程辅导资料.散文集<回眸 ...

  • 【金小说】王选新丨活 神

    作者简介 王选信,长安作协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2011年开始学习写作,至今已在<西安日报><三秦都市报><陕西工人报><陕西青年><碑林文艺 ...

  • ​【老 屋】/ 四毛

    老  屋 四毛        老屋,陕西人或关中人把老家老人居住的屋子叫老屋.对大多数人而言,他承载着太多童年往事和难忘的童年记忆,对我来说也不例外.        我的老屋是典型的关中民居,带门槛的 ...

  • 在炕上睡觉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分分钟看"裆下事",全在这里了   过去的鄂尔多斯人家家有炕,一家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在一盘炕上.孩子多的人家,你听听睡下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需要家长大声喊骂,才能停下来. 我直到如 ...

  • 杨雪荣:【老屋】

    文/杨雪荣   图/来自网络 祝读者文友们2017年身心愉快 老  屋 ◎杨雪荣 [作者简介]:杨雪荣,蒲城人,喜欢文字. 请欣赏正文 第一次听到降央卓玛的<老屋>,浑厚悠远.低沉的声调吟 ...

  • 长河星空丨睢建民乡村记忆二题/睢建民

    骟羊 故乡地处豫东黄泛区贾鲁河畔,上世纪中后期,大集体年代,村人为了生计,家家户户都有养猪养羊的习惯.于是,便有了摘猪骟羊的营生. 那年月,时常光顾我们村子的手艺人姓魏,豫北滑县人,大伙都叫他&quo ...

  • 长河星空丨李河新乡愁系列散文二题/李河新

        故乡的七月 故乡的七月,该是哈密瓜飘香的季节. 窗外的风沙沙的作响,这样的月夜,我常坐在书桌边,凝视着故乡的方向.袅袅的炊烟在蓝天下飘荡,悠扬的琴声唱着古老的歌谣.皎洁的月光下,故乡,静静地, ...

  • 长河星空丨火了扬中,害了河豚/郝秀琴

    假如,一篇短文能挽救一条河豚的性命,那我这篇文章算没有白写:假如,一方经济的受损仅仅是因为我的这篇文章,那么,这篇文章还算有分量,事态的发展恰恰出乎我的意料.本来,也不想再写什么文章来为小河豚图解,但 ...

  • 长河星空丨李同书散文二题/李同书

    父亲的五一节 父亲那天一直等到太阳落山才挑着水桶回家,他把母亲递给他的老蓝布汗褂搭在肩头,然后洗了把脸,嗅着汗褂上香胰子的味道,父亲满意地咳嗽了一声,然后父亲就让母亲拿出了准备好的一挂机器鞭,母亲把机 ...

  • 长河星空丨大麦上场小麦黄/孙铭

    "大麦上场小麦黄,豌豆在地泪汪汪"这句民谚,描绘的是24节气里"小满"前后的景象. 前半句不难理解,是说此时大麦已经收割,走向打谷场,小麦也开始泛黄,马上就要成 ...

  • 长河星空丨春夏秋冬的云雾烟气/钟国辉

    作家钟国辉的<春云>.<夏雾>.<秋烟>.<冬气>4篇散文分别在<人民日报>.<南方日报>.<跨越>等多家媒体发表. ...

  • 长河星空丨乡村记忆/刘景常

    我的童年出生.成长在乡村,长大后因求学奔向城市,进而在城市定居,如今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乡村给人留下太多太多的记忆,离开乡村便会回味乡村.无论走在乡村的任何地方,乡村的街道.小卖铺.步行桥.学校,或 ...

  • 长河星空丨三个“爷”的故事/陈社英

    俊杰爷 直到现在我也弄不清楚,解放前几十年,我们村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当过土匪.我心目中的土匪,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但是我们村据说是土匪的人,解放后几乎整日在村里劳动,有的还有一技之长,他 ...

  • 长河星空丨写给母亲的话/贾秀全

    五一节刚过,我到老家办点事情,顺道查了咱家户口登记原始资料.派出所能够提供的最早一份户口登记表,是1963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时登记的.那年母亲27岁,籍贯:江苏盐城伍佑,家庭出生商人,个人成份市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