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探微(294):兵戎相见——释“戎”
朱英贵
一、“戎”字小引
“戎”字常与“兵”字组成“兵戎”一词,“兵”和“戎”都是指武器的总称。成语“兵戎相见”的意思是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戎”字还常与“机”字组成“戎机”一词,表示用兵的时机,战机,例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乐府诗集·木兰诗》)“自从收帝里,谁复总戎机。”(唐·杜甫《遣愤》)这里的“戎”是指军事、战争的意思。下面我们从古文字字形来看“戎”字的形义联系。
二、“戎”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戎”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戎”字的甲骨文为从“戈”从“甲”的合体会意字,“戈”是进攻性兵器(相当于长枪),“甲”是防御性兵器(相当于盾),“戎”字就象一戈一甲(盾)相并在一起之形状。“甲”字的初文主要有两种形体:一种是类似于“十”字符号,另一种在“十”字符号外围还有边框。(参见下图所示)
“甲”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戎”字的金文形体是对甲骨文构字理据的延续,而“戎”字的说文小篆中的“甲”字有所讹变,这也正是现代汉字“甲”字的来源。可是小篆隶变以后的隶书和楷化以后的楷书,并未采用小篆的形体特征,而是由回归到甲骨文、金文的构字理据。
《说文解字》卷十二戈部:“戎,兵也。从戈从甲。”许慎是依据小篆字形在作解释,固有“从戈从甲”一说,尽管小篆字形有略微别于“戎”的初文形体,但其“从戈从甲”的构字理据是不错的。
“戎”的造字本义是指古代兵器的总称(戎,兵也)。例如:“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戎。”(《礼记·月令》)弓、殳、矛、戈、戟为古代五戎。可见许慎的解义(戎,兵也)也是正确的。
三、“戎”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戎”的本义为古代兵器的总称。例如:“整我六师,以脩我戎。”(《诗·大雅·常武》)郑玄笺:“治其兵甲之事。”这句话的意思是,整顿我国的六军,修整我们的武器装备。再如:“(季秋之月)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戎。”(《礼记·月令》)郑玄注:“五戎,谓五兵,弓矢、殳、矛、戈、戟也。”
由兵器的本义可以联想到手持兵器、身着战服的行装,进而产生如下两个方面的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其一,指代兵车。例如:“小戎俴收,五楘梁辀。”(《诗·秦风·小戎》)毛传:“小戎,兵车也。”郑玄笺:“此群臣之兵车,故曰小戎。”再如:“《诗》云:'元戎十乘,以先启行。’”(《左传·宣公十二年》)孔颖达疏:“元,大也;戎,车也。”又如:“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这句话的意思是,晋大夫梁弘为晋襄公驾兵车,由晋大夫莱驹担任车右。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指代军队。例如:“烈烈杨侯,实统禁戎。”(晋·潘岳《杨荆州诔》)再如:“臣窃以为国之大事在戎,今人心懈惰如此,若非假借天威,亲临阅视,不足以振积弱之气。”(明·张居正《再乞酌议大阅典礼以明治体疏》)
二是指代士兵。例如:“伏戎于莽。”(《易·同人》)再如:“有男戎必有女戎。若晋以男戎胜戎,而戎亦必以女戎胜晋,其若之何?”(《国语·晋语》)这句话中“男戎”、“女戎”的“戎”指的是“士兵”,而另外两个“戎”字则是对来犯者的称谓。又如:“臣既无老谋,又无壮事,天恩误加,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弥久。”(《后汉书·董卓传》)
三是指代战争。例如:“惟甲胄起戎。”(《书·说命中》)再如:“戎成不退,饥成不遂。”(《诗·小雅·雨无正》)这句话的意思是,战争已经爆发不可避免,饥荒已经出现无法遂心如愿。又如:“曹翁为女故兴戎,他挂帆西去,贻祸江东。”(清·李渔《怜香伴·议迁》)
其二,表示“大”。例如:“乃不畏戎毒于远迩。”(《书·盘庚上》)蔡沈集传:“戎,大。”再如:“念兹戎功,继序其皇之。”(《诗·周颂·烈文》)毛传:“戎,大。”郑玄笺:“念此大功。”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指代寇敌。例如:“负且乘,亦可丑也,自我致戎,又谁咎也。”(《易·解》)朱熹本义:“戎,古本作寇。”再如:“其字从戈从甲,本为兵器之总称,引申之则凡持兵器以侵盗者,亦谓之戎。”(王国维《观堂集林·鬼方昆夷玁狁考》)又如:“有男戎必有女戎。若晋以男戎胜戎,而戎亦必以女戎胜晋,其若之何?”(《国语·晋语》)这句话中“男戎”、“女戎”的“戎”指的是“士兵”,而另外两个“戎”字则是对来犯寇敌的称谓。
二是代称你,你们。例如:“戎虽小子,而式弘大。”(《诗·大雅·民劳》)郑玄笺:“戎,犹女也。”再如:“诞育洪胄,纂戎于鲁。”(《文选·陆机〈答贾长渊〉诗》)李善注引郑玄曰:“戎,汝也。”又如:“今江南浙江滨海之地谓汝为戎,音如农。”(章炳麟《新方言·释言》)
三是用作古族名,支系众多。殷周有鬼戎、西戎、余无之戎等。春秋时有己氏之戎、北戎、允戎、伊洛之戎、犬戎、骊戎、蛮戎七种。秦国西北有狄、獂、邽、冀之戎、义渠之戎、大荔之戎等。战国时,晋国及其以北有大戎、条戎、茅戎、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山戎;今豫陕交界一带有扬拒、陆浑之戎等。多从事游牧,部分从事农耕。一说,其见于商周者,曰鬼方,曰昆夷,曰獯鬻。其在宗周之季,则曰玁狁。入春秋后则始谓之戎。随世异名,因地殊号。(参阅王国维《鬼方昆夷玁狁考》)
四是指称西部少数民族。古代又将“戎”作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例如:“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髪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髪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礼记·王制》)再如:“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三国志·诸葛亮传》)
五是用作古国名。春秋时属曹地。在今山东省菏泽县西南。例如:“公会戎于潜。”(《春秋·隐公二年》)杜预注:“陈留济阳县东南有戎城。”
根据上面对“戎”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戎”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四、含有“戎”字文化含义的相关词语
从古至今“戎”字一直保持其兵戎的意义,它在常用词语中的文化含义始终表示与军事有关的意义,例如:“戎行”指军旅之事。语本出自唐·杜甫《新婚别》:“勿为新婚念,努力专戎行。”“戎机”指战争、军事。语本出自《乐府诗集·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诘戎治兵”指整治军事。源自《尚书·立政》:“其克诘尔戎兵。”“元戎启行”意谓大军出发。源自《诗·小雅·六月》:“元戎十乘,以先启行。”“戎马生涯”,“戎马”本指战马,借指军事,借指从事征战的生活、经历。“戎马倥偬”,“戎马”本指战马,借指军事;“倥偬”是繁忙的意思,形容军务繁忙。语本出自清·百一居士《壶天录》:“然至于戎马倥偬,大势已烈,只手难撑,不得不以一死报国家。”“投笔从戎”意思是扔掉笔去参军,特指文人从军。源自《后汉书·班超传》:“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戎马生郊”指战马中的牝马生驹犊于战地的郊野。语本出自《老子》:“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意谓国家政治不上轨道,连怀胎的母马也用来作战。后以“戎马生郊”指战乱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