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方建增 丨山花烂漫--记红旗渠上铁姑娘张变支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山花烂漫

——记红旗渠上铁姑娘张变支

□ 方建增 /  文

山花多生长于石缝、山涧、高山、悬崖,有叫上名字的,有叫不出名字的,她们朴实无华,不招人,不惹眼,默默无闻,孤芳自赏。但她们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坚韧不拔地生长着,春风一缕,山花烂漫。
冬日的暖阳从太行山鲁班豁斜斜地射过来,灿灿地映照得满屋生光,也照在张变支一家的全家福上。说起红旗渠两位老人就笑得灿烂,像怒放的山花一样烂漫。
两位老人对红旗渠有着深厚的感情,一说红旗渠,就来了精神,说话投足间,便能感觉出对红旗渠那深深的眷恋和一种难于掩饰的情怀。

抓阄

当人们还沉浸在春节欢乐的气氛之中,太行山还被大雪覆盖着,林县县委提出了《全党动手,全民动员,苦干五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决定》。一九六0年正月初六,位于太行山鲁班豁脚下的姚村公社西牛良村大队院里,已是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大家听说一干渠修成后就从村西边经过,全村旱地将变成水浇田,旱涝保丰收,世代种地靠天吃饭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小伙子不用愁娶不上媳妇,大姑娘也不用往外村嫁了,就感觉有浑身的劲头。
修渠全村只有六个名额,都抢着去,叫谁去,不叫谁去,大队长贾新奇发了愁。这时村支书张广仁一拍后脑勺说:“修渠要抡换着去,一个月一抡换,人人都有机会,为了公平,第一批让18岁至25岁的党员、团员、劳动模范抓阄,谁抓着谁去,抓不着下批去。”
张变支,圆脸大眼,折着两个羊角辫,上身穿一件小红花棉袄,下身穿一件黑蓝粗布棉裤。蹲在墙角一直没有吭声的她忽然一跃而起说:“我既是党员、模范,又是小队妇女队长,我要去。”贾新奇说:“你刚从南谷洞回来,家里大人,弟弟需要人照顾啊!”
她说:“渠上更需要。”平时不爱说话的她,咋说咋有理。不让她抓阄就让她去怕说不过去。支书说:“这样吧!该抓阄抓阄,变支随后再说。”会后,支书又跑到公社说,人员定好了,就是没有个带队的,能不能再加个名额叫张变支去带队,公社知道她在南谷洞修水库就是妇女连长,就同意了。
1960年2月11日(正月十五)张变支带着本村的六个青年随着修渠大军向平顺县王家庄出发了。

深山彩虹

刚到渠上,连长原胡锁说:“小变支你年龄小,你管扶钎,我们男人打锤。”变支说:“我害怕锤打着我,你们扶钎我来抡锤。”就这样小变支和男人们一替一锤地打,从不示弱,只要你们男人能打我就奉陪到底。刚开始不会抡锤,打锤直上直下,全凭力气,累的脊梁筋疼,直不起腰来。有时不是打脱打着扶钎人的手,就是锤把豁着自己的腿。胳膊肿了,手上磨出了血泡,咬着牙坚持。两个人打锤不光要配合默契,还要赶着时间点,你一下我一下,把锤抡圆,既省力又准确。经过大人们示范,变支很快学会了打锤,到后来闭着眼睛也能打。变支老人讲,两人打钎,一人扶一根钎,形容叫凤凰展翅,一人扶两根钢钎,四个人打钎叫凤凰双展翅。满山遍野的叮当声似高山流水,又像动听的交响曲。看着无数把大锤在空中划出道道孤线,在阳光的照射下像一道道彩虹。

红旗渠上运输连

一说运输连,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就会想到现在的汽车吧。可在当年修红旗渠时,连路都没有,哪有汽车。大部分人连汽车都没有见过。当时的运输工具就两人一根木杠,一条铁绳。
石匠起出来的石头要运输到渠线,就成立运输连,张变支虽然只有19岁,她个子高又能干,就抽到了运输连,连长还是东牛良原胡锁,张变支仍然任妇女连长,运输连主要任务是抬石头。
从石窝抬到红旗渠岸上,小石头两个人抬,大石头四个人抬。四个人抬时三个男人一个女的,张变支和男人们干一样的活。衣服磨破了,肩膀压得红肿,疼得不能格肩,后是血泡和衣服沾到了一起了,晚上疼得脱不下衣服,最后是老茧,麻木没有感觉,皮一层一层脱落。夏天汗流浃背,冬天石头上冰冰、霜刺,冷的像块冰。
石窝都是三尖八棱的石头,七高八低,脚脚跘跘,抬起石头来东扯西拽,歪歪扭扭。雨下大了就到山崖下背一背,下小雨、大雪都不停工。当时叫抢晴天战阴天,扑淋小雨当好天。
有一天呼呼的山风吹得大雪漫天飞舞,山里的风雪打在脸上生疼,眼睛睁不开,也看不清路,雪一滑,一位同志跌下了十几米深的渠岸,由于是滑下去的,人算没有碍事。
石头运输任务重,天冷不能砌渠了运输连不能下工,要保证春节后上工就有石头砌,而且其他人放假后,没有了交叉作业,抬石头更方便。王家庄段的石头都是她们一块一块抬来的,每块石头上都留下她们的手印和心记。
一双鞋仅能穿十几天。白天干活,晚上缝补衣服、垫肩、鞋袜子。说到红旗渠上生活更艰苦,每天是稀汤煮干萝卜条,中午一人一小块小米干,晚上没有干的吃,稠稀饭煮干萝卜条或野菜。有个本家叔叔饭量大,房东看他每天吃不饱,就给了他半碗干炒面。他好像没有吃过饭似的,活像个饿死鬼,狼吞虎咽一下子吃完了,还说能吃顿饱饭真好。结果肌肠饿胃干结得屙不下来,被撑得难受了好几天。
别人都是一个月一轮班,张变支在运输连一干就是两年多,除了60年是正月十五走的,其他都从正月初三走到年腊月二十八九才回来。
看着张变支的全家福,使我想起了红旗渠上《铁姑娘》的照片上的人物,多么像她老人家呀!也许就是她老人家!当年的风采与英姿重现眼前。

好心人帮忙

张变支出生于1940年,13岁父亲因病去逝,母亲身体不好,长年有病,两个弟弟年幼(大弟弟9岁,小弟弟5岁),幼小的她挑起家庭的重担,也磨练了她的意志。虽然一天学没有上过,大字不识一个,但她明事理、懂道理、顾大局,勤俭持家,吃苦耐劳。是方圆三村五里出了名的好姑娘,也是大跃进时期方圆几里唯一的女劳动模范,妇女队长。虚岁18那年主动要求去修南谷洞水库。一干就是一年。
张变支修水库常年不在家,家里病人小孩,困难可想而知,冬天屋里烧火取暖了,下雨下雪天食堂打饭了、挑水了,好心的邻居贾乾顺在二队当事务长,虽然不是一个队的,把家务活全包了,这也使变支在水库工地能安心地劳动。
贾乾顺痩高个子,白白皮肤,五官端正,人老实心底善良。上过几天夜校,多少识几个字,会打算盘,1958年成立食堂,被选举为事务处长。当时25岁,长变支6岁,变支称乾顺叫哥哥。这一次,变支一走到年底才回来,正月十四晚上,变支找到乾顺说:“乾顺哥,我走后全家就托付给你了。”乾顺说:“妹妹你就放心地去吧!哥知道你的心在外边,在外不比在家里,你要照顾好自己。”寥寥几句,双方心里都暖呼呼的。
张变支正月十五上渠后,家里大事小事全靠乾顺帮忙,变支娘也把他当成了一家人。
乾顺当事务长也不断往红旗渠上送粮食、送菜,顺便给变支捎衣服、鞋线什么的,去看看变支,俩人也见见面,说说家里的情况,好让她安心劳动。

特殊婚礼

都说老丈母娘相女婿咋看咋顺眼。转眼到了冬天,北风呼啸,雪花飞扬,一天乾顺从食堂打饭回来,变支娘一看乾顺满身是雪,就忙拿来扫炕笤帚给他扫雪,她边扫边说:“这两年变支不在家,全靠你帮忙。你也不小了,咱村和你同龄的都结婚了,也该考虑考虑了,你要不嫌弃给家大人商量一下,婶作主年前和变支把婚事办了吧!”
乾顺突然听婶这么一说,也没有心里准备,一时摸不着堂屋南山墙,脸一红说:“我和家里都没有意见,就是家里穷,我又比变支妹大六岁。”变支娘说:“婶是看着你长大的,你老实厚道,心地善良。大怕啥?老夫少妻才好哩,那就这么定了,择个日子,婶去给队里说。”
冬天农闲,把婚礼定在农历十月初八,大队长贾新奇安排村缝纫组给变支做了身红花棉袄兰花粗布棉裤,去供销社买了双红缎子鞋。大队支书张广仁去公社把结婚证办好,只等变支回来。
变支接到大队通知请了三天假,头一天十月初七早上三点起来,跟东牛良村送粮食的事务长一块回来,晚上九点才到家。夜里变支娘烧了一锅热水,让变支擦洗了身子,初八这天中午,食堂给大家一人一个粗糠小糠饼,一勺子稀饭,单独给变支蒸了个红薯丝玉米面高尖馍,起名叫“火箭馍”,生产队买了一包水果糖球。乘食堂开饭时间,变支穿上新衣服,红缎子鞋,俩人戴上大红花,大队支书张广仁说:“现在我宣布咱村的修渠劳模张变支与二队事务长贾乾顺今天结婚了,大家欢迎!”大队长贾新奇,党组长张才启把糖球一撒,大家锅碗瓢盆一敲,婚礼就算举行了。
第二天早上五点,生产队派人拽着毛驴把变支又送回了红旗渠工地上。乾顺和爹娘依依不舍地送到村口。

夫妻同修红旗渠

1961年食堂解散,乾顺也不当事务长了,心想一个村的修渠肯定在一块,到红旗渠上就能见到变支,便要求去修红旗渠。可到红旗渠后把他分到了河口段,还是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下工后只能仰望着王家庄的方向,在心里默默地思念。
乾顺在红旗渠上学会了石匠,打眼下寨开石,锻造料石,垒砌石渠、石岸,样样都行,为后来垒大寨岸、建房砌跟脚,改革开放后外出打工奠定了基础,成为当地有名的石匠。
乾顺是轮流去修渠,先后在总干渠河口段,分水岭,一干渠姚村井湾段,二干渠河顺马家山段,后来修支渠、毛渠,前后也好几年。每一段上都留下了姚村“西牛良村”的名字。
变支从1959年修南谷洞水库到1962年修总干渠整整三年,一直是妇女连长,红旗渠劳模。
儿子贾万增在一旁说,俺爸俺娘从来没有说过修红旗渠受罪,只听我娘说过放卫星,小时候看到土坯墙上全是我娘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南谷洞,红旗渠上得的奖状,比年画都好看。因盖房搬了几次家丢失了。

木轨罐车

张变支说:“在南谷洞水库,领导说晚上放卫星啦,我还真以为是卫星,吃过晚饭问领导啥时候放卫星?领导说:‘晚上加班就是放卫星’。”
以前听说过大众煤矿从横水达连池往县城修铁路,轨道是用生铁铸造的铁轨,据说火车开到县城就没有开回去。在采访中,第一次听说南谷洞水库当年运土小罐车是木枕木轨,木轨上边钉上钢筋,罐车轮子压着木轨上钢筋行走。这又是林县人民的一项发明。
为预防库底、大坝漏水,设计为灰土大坝,库底也是一米多厚灰土防水层。由于土方用量大,库区周围都是崇山峻岭,土方只能堆放在水库西岸的西乡坪村,但运输成了问题。用小推车推土,顺着山坳来回需要40多里路,为了縮短路径,提高运输能力,西乡坪到南谷洞用罐车运土,在山沟里架上临时木桥,来回只有20来里,一罐车能装三四小推车土。1959年张变支虚岁18岁。在南谷洞水库负责推罐车运土,俩人推一个罐车,一天推十来罐车,放卫星时,晚上加班再推十罐。重罐下坡轻巧,但经常有翻罐的危险,空罐上坡两人得用力推,越推快了越轻巧,坡度大的地方需要两人用肩抗着推。有时候累了就想家,晚上会偷偷地哭鼻子,心想要是在家多好,也不用受这罪。但又一想,修水库是解决全县人吃水问题,是功在当代,福泽后世的好事,想到这儿,干劲就又来了一干就是一年。

幸福生活

看着全家福,两位老人有说不完的幸福。张变支老人说,公公去年去世,活了103岁,前几年我们家五世同堂。是红旗渠改变了林县人的生存条件,提高了物质生活,改善林县环境面貌过上了幸福生活,人们才健康长寿。
老人说过去只讲贡献不说报酬,修红旗渠三年,一分钱也没有。去年东牛良村的老支书,当年修渠时的连长原胡锁对我们说:“告诉你们个好消息,修过红旗渠的,每人补助3000元。”老两口一听高兴坏了,钱多钱少无所谓,说明国家没有忘了咱!说着说着就流出了激动的泪水。钱还没有得到,今年老连长就走了。老人边说边揉眼睛。
作者与贾乾顺张变支夫妇合影
贾乾顺今年86岁,张变支80岁,二老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敏捷,身板硬朗,说话声音宏亮。变支老人说:“两人一辈子没有顶过一次嘴,生过一回气,夫妻恩恩爱爱一辈子,知足了。”
最后,老人说,也不知当年的老房东还在不在,当年房东的新媳妇到现在也该60多岁了,最大的愿望就是有生之年能再回王家庄看看。
冬至,是一个自然的节气,寒冬过后,暖阳正迈着铿锵的脚步向我们走来。

——  The  End——

方建增   网名海润,林州市人,工民建专业。昔日煤小伙,今日泥瓦匠,热爱生活,爱好文学。曾在国家刊物上发表多篇专业论文,现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文学创作。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

(0)

相关推荐

  • 华县桥峪水库的“尖子连”铁姑娘——杏林三溪连孙芳珍

    邮箱:3125136050@qq.com 杜明科推荐 在桥峪水库那七百多个日日夜夜 作者 孙芳珍 1969年10月,十八岁的我从咸林中学毕业后,响应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 ...

  • 焦爱民丨成长在水利工地

    成长在水利工地 人说的青春岁月,大概就是指十八岁前后这个阶段吧.这正是充满活力.充满幻想.充满希望的时候.这时的人啊,不知什么是苦,什么是累,什么是忧愁!就像山谷中的野草,只要给一点雨露,就长得那样翠 ...

  • CCTV10《重訪》解说词欣赏--红旗渠

    主持人  韦翔东 在河南省的最北端,有一个林州市,它地处太行山东麓.山西河北河南三省的交界处.1994年以前,这个地方还叫林县.说起林县,在40多年前,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却因为一条水渠而闻名全国. ...

  • 1970年,我在桥峪水库当炮工和电工!

    邮箱:3125136050@qq.com 杜明科推荐 我的桥峪水库炮工和电工经历 作者 吴进川 巍巍清明山,似慈父屹立伟岸. 柔情桥峪水,恰母爱滋润心田! 我的家乡在清明山脚和桥峪水旁约5公里的大明公 ...

  • 他和战士吃了营长的战马,守了阵地4天4夜,长津湖剧组采访过他

    讲述:志愿军老兵邹世勇 文字: 志愿军烈士后人歌未央 [前言:9月30日,人们翘首以待的电影<长津湖>即将上映.摄制组封镜之前,特地来到邹世勇老人的家中,拍下了最后一组镜头.邹世勇,原志愿 ...

  • 知青岁月 北疆记事 作者/刘光利

    公众号第90期 北疆记事 刘光利 我们曾经为建设祖国的北部边疆流过血汗奉献过青春,吃过很多苦,也流过泪,但我们都走了过来.这些经历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完美. 那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主席发出了号召&q ...

  • 大坝立山间 峡谷聚平湖——华县修建桥峪水库图片展

    邮箱:3125136050@qq.com 桥峪水库位于华州西南部的大明镇桥峪口,水源为桥峪河,可拦洪蓄水650多万立方米,灌溉塬区七万多亩农田,是华县上世纪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为响应毛主席" ...

  • 「抗战题材系列小说」李英利|智取顽敌

    作家新 干线 智取顽敌 一 下午,刘小芬和老伙夫煮了一大锅猪肉片.冬瓜.粉条.巴豆的菜肴.锅里漂着一层油花,味香色美,非常可口,还烧了一大锅豇豆巴豆汤. 吃晚饭了,敌兵们吃着蒸好的热馒头,松松软软,喧 ...

  • 【地域文化】 方建增丨红旗渠上运煤忙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红旗渠上运煤忙 □ 方建增/ 文 在红旗渠纪念馆,有一面墙上,用铜色宋体字,书写着在修建红旗渠时牺牲的81位烈士的名字,同时还书写着为红旗渠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模范单位--林县大 ...

  • 【好看短小说】方建增丨关机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关机 □  方建增 / 文 吴行长每天除了忙于工作,还有人情世故.手机从早上6点半到晚上11点半电话不断,有工作电话的,有私人电话的,有的是给亲戚安排工作的,无聊也无奈. 近日 ...

  • 【好看短小说】方建增丨报复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报复 □  方建增/ 文 王先生今年50来岁,中等个子,放暑假后老婆带着儿子回了乡下老家,他一人居住在市里.晚上他不喜欢外出散步,唯一 嗜好就是喜欢洗完澡后,赤身裸体地站在阳台 ...

  • 小说荷花结局篇【方建增】

    荷花(十二) 一位名人还说过:"每一个人的心里,都藏有幻想中一个人的影子,不管影子烙印深浅,让你幸福怀想也好,酸楚痛恨也罢,这个影子注定要在你心里珍藏一辈子,痛楚一辈子".   这 ...

  • 盲人观日(小说)【方建增】

    盲人观日(小说) (一) 东风乡张家庄位于太行山区,是一个地处偏僻,土薄石厚,严重缺水的小山村.   庄上有俩位盲人,男的叫张有生,女的叫李秀花,是两口子.张有生瘦高个子,今年62岁,六岁时因意外事故 ...

  • 小说连载:荷花(十、十一)【方建增】

    荷花(十) 经过半年多的透析治疗,婆婆的身体基本维持在现在的状况,但几年来辛辛苦苦积攒的买房首付款基本花光了.年好过,春难熬,眼看就要春节了,过了年以后咋办?婆婆也知道花了不少的钱,就对荷花说:&qu ...

  • 小说连载:荷花(六、七)【方建增】

    (王振刚摄影) 荷花(六) 张明,五十来岁,中等个子,眉清目秀,近几年来是店里的常客,隔三差五就来吃一次晚饭,一瓶啤酒,一个小菜,一碗面.话不多说,吃罢走人,每次来都是荷花接待服务,时间长了也就慢慢熟 ...

  • 小说连载:荷花(四、五)【方建增】

    荷花(四) 经过几天的思想斗争,荷花决定去县城打工挣钱还债.她先给村委会递交了辞职书,后又给婆婆商量.婆婆说什么都不行,死活不同意.老泪纵横地说:"好端端一个家,现在过得稀里哗啦,穷得叮当响 ...

  • 小说连载:荷花(三)【方建增】

    荷花(三) 婚姻不仅仅是指男女合法同居,更是共同克服人生的艰难困苦,是两个灵魂的共鸣和精神的结合. 人常说:自古红颜多薄命.正当全家人沉醉在幸福欢乐的日子里时,玉宝三岁那年,一场意外事故夺去了来喜年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