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江西吉安李氏 西平堂源流概述
在古老的文章节义之邦——江西吉安大地上,生活着成百上千个姓氏,其中李氏属于大姓之一。
据民间统计,吉安李氏人口不少于30万。吉安李姓支派繁多,其房系主要有:唐皇室滕王李元婴后裔、唐皇室曹王李明后裔、唐皇室纪王李慎后裔、唐皇室吴王李恪和其后裔磨刀李后裔、后唐烈祖李昪的金陵李后裔、火德公及其兄弟木德公后裔、有再造唐室之功的西平郡王李晟创立的西平堂李氏后裔等等。而在这庞大的李氏家族中。
西平堂李氏又是最大的一个望族:不仅人口最多,而且历史最久,分布最广,名人最多,名望最大。西平堂李氏在广袤,富饶和灵秀的吉安大地上扩枝散叶近一千二百年,人口远超20万,他们演绎了一幕幕波澜壮阔又灿烂辉煌的人文大戏,为吉安,为中华民族的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小觑的贡献。
吉安西平堂李氏源流概述
据《新唐书》记载:李姓出自嬴姓。颛顼的曾孙皋陶(也叫咎繇),在尧时担任掌管刑狱的理官,他的子孙世袭了理官职务,并以官为姓,称为“理氏”。商代末期,皋陶三十四世孙理征因办案公正,又直谏而得罪了纣王而被无故处死。其妻契和氏携幼子利贞外出逃难,至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经居住过而后已经荒废了的地方)时,母子二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树上结有一些“木子”,母子二人靠吃木子(后人称李姓的李为“木子李”原因即此)保全了性命。
然后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gu)县(治所在今河南鹿邑东)安家落户。为感激“木子”保命之功,同时也为躲避纣王追杀,遂而改理氏为李氏。李利贞因此成了李姓的得姓始祖。
然而,这只是传说,文字记载的第一个李姓是春秋时期的李耳(即老子),这才是正史中立传的第一个李姓人物。
李耳为李利贞九世孙,以《道德经》扬名天下;李耳的十六世孙李广,号称飞将军而蜚声中外;李广的十六世孙重耳公为后魏安南大将军,豫州刺史,生二子,长子熙,次子抚。熙公的六世孙就是唐高祖李渊,抚公的十七世孙就是西平堂李氏创族基祖西平郡王李晟。
李晟,字良器,生于唐开元丁卯年,即公元727年正月初一日。其父李钦为唐玄宗时期的左金吾大将军。李钦去世,李晟才七岁。据新、旧《唐书》及一系列古籍记载:李晟生在军营,长在军营,十八岁参军,武艺非凡。
史书上说他“身长六尺,勇武绝伦”,被称“万人敌”。自安史之乱以来,唐朝日趋衰落,藩镇割据白日化,李晟力挽狂澜于乱世。从唐代宗到唐德宗,李晟凭战功先后任光禄大常卿,泾原、四镇、北庭节度都知兵马使,合川郡王,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京兆尹、神策军京畿、廊坊等节度观察使,管内及商华等州兵马副元帅等等官职。
平息朱泚叛乱再造唐室(算是回报了唐玄宗不杀其父的冥冥之恩)后,官拜司徒兼中书令,后又册封太尉、中书令,改封西平郡王,实封一千五百户。贞元九年,即公元793年八月初四日薨。
德宗皇帝赠大师,谥忠武,敕葬陕西高陵县奉正原渭河桥头,诰封先世立五庙,图像于凌烟阁,后又御制记功碑(俗称三绝碑:李晟功绝,裴度文绝,柳公权丹绝,此碑现存于高陵县昭慧广场)。“一身能擘两雕狐,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即是对李晟的真实写照。李晟后人为方便后世子孙相认,将从陇西迁京兆的晟公一房另立堂号:“西平堂”。
李晟尊为西平堂始祖,西平堂一族从此在神州大地上,吸日月之精华,接大地之灵气,英姿勃发,潇潇洒洒,历炼一千二百多年,发展到今天子孙繁衍遍及天涯海角,人丁远超600万(西平堂民间社团统计数字)。
李晟生子十五,第十子为李宪。李宪,字章武。生于唐·宝应壬寅年(762年)二月初一日寅时。公元821年,唐穆宗李恒即位,以太和公主嫁给回鹘,李宪奉命担任护送副使,回来后,献给皇上一本《入蕃道里记》,遂升李宪为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太府卿。
继又出任洪州刺史、江西观察使。太和二年(828年)转任岭南节度使(岭南,相当今广东钦山港以东大部分地区。节度使是总揽一地区的军、民、财政的官)。
李宪任职江西,家居洪州西山。李宪生子七:游、焕、锴、楷、欲、埴、绳。李宪卒于公元829年8月,追赠陇西郡公。长子李游时任袁州刺史,奉旨迎父灵柩葬于江西分宜红花仰,唐皇敕赐72亩半山地为宪公墓所有,山地产生的经济效益归每年的祭祀费用。
此墓至今还巍然亘卧在山长青水长流、风景如画、灵气十足的分宜县黔山境内的红花仰上。李宪去世后其他六子赴袁奔丧,从各地依兄居于袁州,儿孙们再分徙各地。兄弟七人的后裔形成了现在的江西西平堂李氏七大房系,其子孙遍布世界,尤以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河南、浙江等省市居多。
公元882年前后,李游的长子李服、次子李丕、三子李蟾为避黄巢之乱带领家族成员从宜春分别徙居庐陵(今吉安县)境内的朋田、福塘和河源。
李游房分支在吉安境内繁衍生息,以蓬勃膨胀之势迅速扩展到今天吉安境内的十三个县市区,李游房是吉安境内李氏中最早的李氏,也是人口最多的李氏。如吉水县的谷村(公元927年建村)和金滩(公元1057年建村)、泰和县的桐陂(公元888年建村)和燕溪(1207年建村)、吉安县的醪村(公元1046年建村)和丁田(公元917建村 )、安福县的钱山(公元1229年建村)和枫田(公元1012年建村)、永新县的浣溪(公元1177年建村)和茶源(公元953年建村)、井冈山市的文水(公元952年建村)和上虎岭(公元985年建村)、遂川县的长隆(公元984年建村)和南坊(公元1042年建村)、永丰县的瑶上(公元1053年建村)和藤田(公元1057年建村)、新干县的大坑(公元1236年建村)、吉州区的小市排头(公元907年建村)和河头(公元1164年建村)、还有青原区的文陂、峡江县和万安县的一些历史悠久的村庄。
这些村庄的西平堂李氏肇基都在八百年以上,有的达一千二百多年。由于明初的“江西填湖广”以及经商、从戎、逃难(因战争、饥荒、瘟疫等)、徭役、科举及第任官等一系列缘故,吉安西平堂李氏族人大量外迁到全国各地及海外。吉安西平堂李氏宪公房除了游公房外,还有三房李锴一支。李锴为阳朔主簿,父亲李宪去世后,丁忧在今分宜黔山的白芒,形成了西平堂李宪房的白芒派。
李锴分支从晚唐开始陆续的从白芒向四面八方扩展,迁往吉安境内的有吉安县的河源(公元862年建村)和历山(公元868年建村)、安福县的栗山、浮山(由878年锴公长子朝贵公任安福县令立笈建村)和江溪(公元1102年建村)、吉水县的银堂(公元973年建村)和富厦(公元1086年建村)、泰和县的南冈(公元1228年建村)和竹山(1248年建村)、遂川县的安厦以及新干、
永丰、峡江、万安及青原区和吉州区的一些村庄。
西平堂李宪的其他五房在吉安境内比较少。李楷裔孙起始外迁在宜春袁州区、新余市分宜县、渝水区的水口和泉塘,后来才零星的到吉安和赣州崇义县;李焕裔孙扩散在宜春的万载、上高、丰城、赣州、南康等地;
吉安西平堂李氏古村选介
吉水县谷村
赣中聚落似烟尘,
阅尽千年风奥魂。
天宝物华人杰地,
独占鳌头数谷村。
谷村,坐落在赣中明珠吉水县的西北面,距县城三十公里,与枫江镇、阜田镇毗邻,吉安到新余的公路横贯全村,通过吉新公路与峡江县、新余市,吉安市形成有机一体。谷村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村前,一马平川,稻田绵延十余里。
盘龙卧虎,谷地如膏,故称盘谷。 又据《谷村李氏族谱》称,始迁祖李唐于后唐明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从地少田缺、烟户拥挤的高村外出寻找发展新居地址,“在此稍憩,以盘盛谷喂鸡,鸡食饱入笼,乃于此定居焉”。故尔此地称盘谷,建村称谷村。
建村1090年来,谷村发展成了吉安及江西和全国乃至世界的西平堂李氏的一个望郡。谷村分三派:元潭派、月州派和鼓楼派,本村现在共有5个村委会,全村近3000户,约15,000人。
其后裔遍布天南地北。民间称整个村子纵深两三里,左右足十里,实际左右约六里。全村分上下两节,每节中又分各房各支聚居的小段落,如老屋、翰阳、太园、文园、大池、池东、池南、桂园、龙、元度、榨下、东街、西街等近二十处,段段相连,中无间断,鳞次栉比,一望无际。
从李唐携家择吉自高村迁至谷村,至今已有1090年。 李唐生三子,长子光璇迁徙到南昌大渔港,其后裔再迁湖北天门乾驿镇等地;次子光璨迁徙到吉安延福路口,后裔再迁安城等地;第三子光瞮(非目偏旁,为王偏旁),留居谷村。
生子名河,河生遂,遂生仁霸、仁昌;仁霸生宗元、宗应;仁昌生宗舜。宗元生用期,故葬元潭湾桂家坑,后裔形成元潭派;宗应故葬新淦乌口上玄大月洲,后裔形成月洲派;宗舜故葬六十二都鹧鸪鼓楼州,后裔形成鼓楼派。三派总共16房,延续至今,形成了恢宏谷村李氏家族的庞大体系。
宋代开始到现代,基于种种原因,谷村人不断外迁。迁至整个吉安境内的后裔发展到今天不下于10万人。分徙到江西全省、湖南全省,湖北全省,河南全省,广东全省、广西全区、云南全省、贵州全省、四川和重庆大部分地区,还有陕西、山西部分县市,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海南等地,其中不少村落经数百年繁衍,也成为当地大村,如莲花的琴亭、永新的泮中、黄门、莲州和枧田,遂川的南坊、新干的大坑……谷村后裔在各地生根开花,繁衍生息,为各地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谷村文风昌盛是天下公认和载入国史
其教育兴盛,科举频捷。谷村人从始祖唐公开始,就十分重视对于后代子孙的教育。先祖创设了湛源书院,族规要求幼童入书院读书。经过六代人的努力,十四世李迁之、李存之兄弟于宋元丰四年(1081年)同科中举,首开了科举传捷的记录。
接下来在短短三十年中,至绍兴元年,连中九个进士。尤为值得称道的是李元鼎三叔侄中同榜进士,引起了宋高宗的关注和嘉奖,于建炎、绍兴年间先后在谷村敕建经训书院和义方书院。宋绍定五年进士、缉熙殿侍讲李晦之于嘉熙间又创建了桂林书院,此后元、明、清三代又先后建起了文蔚书院、树人书院、东湖书院、神童书院、有斐书院、三益书院、复礼书院、六行书院,连宋代书院总计12所,到清末除湛源书院已废弃外,尚有11所。谷村的书院培养了闻名华夏,冠盖吉州的一代又一代先哲和人才,为国家输送了一个又一个的安邦治国能人。
从宋元丰五年至清乾隆四十年,谷村出有进士68人,其中宋36人,元2人,明23人,清7人。如果剔除客居在外者,则有49人。从李迁之、李存之中举人至清咸丰九年共有举人127人,除客居外乡29人外,有98人,其中武举9人。此外,自元至清贡士96人,荐辟34人,仕籍67人。除去封赠、荫袭不计,谷村通过科举取得功名的总共308人。如此众多的科举人才从谷村脱颖而出。
通过科举入仕, 在《谷村仰承集》记载:自宋至清末,被朝廷任以官职的287人,五品以上46人,三品以上16人。最有名的是明崇祯朝兵部尚书李邦华,由于敢于直言,锐意改革戎政,屡遭劾削,又屡被起擢,后因李自成进京,自缢而死;其侄李日宣在崇祯朝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因性耿直,忤旨下狱,又曾遭陷为东林党削籍,后起故官,明亡不食死;清初兵部侍郎李元鼎之子李振裕于康熙朝连任工、刑、户、礼四部尚书,清正廉明,吏治清雅,士风为之一变。这在封建社会里,一个村子能出现如此多的科举能人,在全国范围内实属罕见。
谷村,读书人多,科举贡荐者多,入仕者多,学者文人也多,这必然形成浓厚强盛的文风。据不完全统计,谷村自宋至清末有著述者71人,著作150余部。经查证,这些著述中至今尚存于国家图书馆及省市图书馆的有38部,其中有名的如宋代经学家李如圭,他的经学著作《仪礼集释》30卷、《仪礼释宫》1卷、《仪礼纲目》1卷,除《仪礼纲目》已佚外,余二种均收入《四库全书》。
明代人侯宾于《李氏文献序》称:“西平王子十又五人,支分派析于天下,惟江右之族为盛,江右之族惟吉安为盛。”我们可以沿着侯宾于的说法,诠释得更加明确一些:崇文为学,吉安之族惟吉水为盛,吉水之族惟谷村为盛,应该是当之无愧。
谷村建村一千零九十年来,外迁的地方无法统计,外迁人的后裔就更无法估算。由于当时经济通讯和交通工具的限制,《谷村仰承集》记载的也只是凤毛麟角。比如,迁往湖南郴州、永州和衡阳境内的千护、千秋、千林后裔有数十万之众都没记载在内。
根据现代社交网站和民间社团披露,从谷村分徙到各地发展成了当地的望郡。如迁居到抚州乐安的唐公之孙仁翰公后裔仅回迁吉安新干大坑就有728户,3500余人;迁永新浣溪的仲开公后裔居住永新的超过3000户,人口15,000以上;又从永新浣溪迁入莲花县琴亭的季一郎后裔超1000户,男丁3000多;还如迁居永新枧田后裔超过900户,2500多人;迁居永新泮中的后裔608户,超过3000人。
再如迁居湖南郴州永州等的千护公一支现超50,000户,200,000人以上;迁居广西博白的承元公后裔再到广东化州居住拥有烟户近100,000万,人口近400,000;迁居广西博白横塘的应昌公(先祖从谷村到广东再到博白)一支有7,000户以上,人口超30,000;迁居湖南桂东城南的荣门公后裔有6,000户,人口20,000以上。类似这样的大村,在江西赣州,在湖南衡山、邵阳,在川渝贵、在湖北浙江等地举不胜举。
泰和县桐陂村
桐陂,坐落在泰和县的西北部,属禾市镇管辖,一条新修的宽阔平坦水泥路,从村子延伸到
319国道,向南直达泰和县城,向北直通吉安县永阳,进而挺达吉安县和永新县。桐陂离禾市镇仅约4公里,离泰和县城大概22公里。桐陂地处吉泰盆地,四周是禾水河与牛吼河的冲积平原,良田似毯,平坦无垠;沃土如膏,丰腴流油;水源充足,陂水丰沛,更有如黛的远山秀林葱茏,村内的参天古木苍翠遒劲,不远处的禾水河更酷似一根如银似玉链子,延伸到十里开外的赣江。
山,树,田,河水,庄稼连同虎踞龙盘于村头的祠堂——大有堂组成了一幅古朴醇厚、青山绿水、祥和温馨的山水画。
桐陂为西昌故族,其地得山水之胜,耿精元而郁灵秀。东西朔南四面均饶佳致。其祠之左则有“棣萼楼”,明成化间李植与述昆季读书之所建也。其右则有“碧玉泉”,味甚甘,四时不涸。
有峙于祠之前曰“笔架山”,瀑布飞泉气象万千。自西北绕村迤逦而南者曰“腰带溪” 。其忠武坊之前有塘名曰“庆古”,方广一十余亩,凫浴其中,鱼跃于内,诚大观也。其东北之大圽,水分左右逆而上者,曰“西流”。从月塘入大江圽东数步,有堤曰“回龙”,乃宋雍熙甲申岁之所筑,盘桓四十余丈,其间翠竹苍松、佳木花卉、樟柏森严、杂植其上足称胜景。堤南数百步则陂,但闻潺潺,昼夜不舍,因名之曰“江流声”,上接槎滩,下达三派。
桐陂的开基始祖为李德澄。据桐陂族谱和井冈山市小水、永新县茶源族谱记载:西平王李晟的五世嗣孙李承稔之长子李德澄于公元888年从分宜县的白芒村赘居于泰和县禾市的桐陂,迄今已经1129年,比谷村早开基39年。李德澄,字亟用,生于唐大中甲戌(公元854年)正月初七日子时,赘居桐陂庄三万石庠生肖能中女淑娥。夫妇殁葬村左边(下手)月塘沿上莲花形,乙山辛向。一千多年多过去了,李德澄夫妇合葬墓几经修缮,毅然端坐在风景如画的桐陂村旁,保佑着桐陂后人的幸福安康。
但是,根据当今民间考证,这个祖源有疑点,李德澄属于西平堂裔孙这点是无可置疑,但属于游公房还是锴公房值得探究。根据大量的西平堂族谱记载,桐陂李氏不是李游房而是李锴房。因为所有的西平堂族谱记载居住分宜白芒的是李锴,德字也是李锴孙子的辈分字;唯有桐陂一房后裔的族谱将李德澄记载在李游房下,就连李游三子李蟾房的谱记都没记载李德澄是他们的后裔。
如吉安县醪村,吉州区文石村。还有大量的史实和事实可以证明李德澄不是李游后裔而是李锴后裔,所以桐陂世系有待后人厘清。李德澄赘居桐陂,生二子,长曰凌霄,次曰凌云,从此派分二支:凌霄一支留居桐陂,后裔陆续外迁。而凌云一支则在凌云公孙子李维开始外迁,李维登后唐进士,为淮东道江都县尹,卒于任,其三子外迁,首迁今永新县和井冈山境内。由此,桐陂本地和外迁后裔共同形成了人丁万千的桐陂一族。
桐陂现有59户,人口202人。建村一千多年了,人口怎么如此之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条应该是桐陂四周村庄稠密,粮田稀缺,不利人口繁衍,只有外迁。
现在,桐陂得益于历史悠久,村有耕地230亩,人均1.1亩耕地;旱土38亩,人均1.9分。桐陂农田的灌溉用水主要来自千年古陂----槎滩陂。村子的祠堂大有堂始建于明代晚期,为村里20多户共有。全村59户人家只有20几户与桐陂外迁至永新、遂川的宗亲一起修谱,剩下的30来户,参与附近南冈头村的李锴后裔一起修谱。
因此从这可以揣测,桐陂是否有二支宪公后裔?一支是李游房的三子李蟾的后裔,另一支是李锴房李仁贵的后裔。由于耕地少,现代桐陂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外出打工,每年外出打工户均收入在60,000元以上,打工,成为桐陂李氏生存的重要手段。村子古屋连栋,古树成排,古巷成了水泥路。桐陂李氏历史上曾经也辉煌过,村民自古崇尚文化,科举文人不少。如后周年间的进士李维,任淮东道江都县尹;明嘉靖年间李赞称为贡太学生,明隆庆年间李雅梅为邑庠生,终生讲学;
明万历年间的李福仁,为贡太学生等等。桐陂修谱始于北宋皇祐年间(公元1050年),二修谱是南宋景定年间(公元1261年),三修于明代正统年间(公元1438年),四修于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32年),五修于清代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六修于民国八年(公元1918年)。桐陂房六修族谱分支辈分排行歌:
秀溪白兰:崇雅天福庆,官永民啟光。
小水篠溪南溪:邦正天福庆,官明世啟光 。
桐陂小水增订:家国尚文学,嗣宗作述昌。
清淦(今井冈山境内):时日荣维,邦家之光,嗣观丕显,作述克扬。
沙溪州上:时昌嗣光,永定显荣。
宁冈竹坪:景慕先发,成立弘大。
塘南:时日隆光,振兴泰昌。
永新茶源:文运常开泰,词林广发荣。
桐陂篠溪秀溪南溪白兰新增:笃志承先烈,诗书泽孔长。
桐陂的族人外迁:
据桐陂乾隆三十九续修谱序记载:“吾桐陂自王之七子曰宪(应为十子,但前三子早夭无后,故略),字章武。公生七子曰游、焕、锴、楷、埴、欲、绳。游字观业,为宜春刺史,公生三子长曰服、次曰丕、季曰蟾。蟾生承穗、承秘、承稔。承稔生德澄,公赘庠生肖能中之女为桐陂之基祖也。越数世,人文日盛,支分两族,派衍各邑”。此谱序记载德澄公迁居桐陂后,生二子,长曰凌霄,次曰凌云,形成桐陂两族。经过几代繁衍,人丁繁茂,开始外迁。
根据这一乾隆年间谱的谱序记载,李德澄曾孙李维的后裔外迁地主要在以下地方:
井冈山市文水(故称小水):江都县尹李维的长子修行(少一郎)携两个弟弟侃行、希行,于后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迁居永新官溪之小水(今井冈山市文水),衍派于村对面之渊泉,井冈山景区的茨坪,永宁的清淦沙溪,安福县城南,湖南长沙市,湖南省的桂东、汝城、资兴、嘉禾等地。
湖南炎陵县城南:江都县尹李维的次子侃行(少二郎),于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从小水迁居永新的官田,后徙居湖南古陵坂上,衍炎陵城南和新宁(今资兴)、桂东、汝城等湘南地区。
永新茶源:江都县尹李维的三子希行(少三郎)于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从小水徙居永新茶源,派衍今井冈山市的竹坪(今井冈山市荷花乡上虎岭),茅坪,杨扬,赤坑,塘南,罗浮,永新官陂,上台塘,古江,安福县的洲湖、柘田,湖南炎陵县的黄梅塘以及遂川县的横撞,衍派遂川的长隆、塔溪、赣州的于都等地。李凌霄后裔外迁的有:
赣州上犹县五福堂; 泰和县翕辉堂;
泰和县篠溪;泰和县秀溪;
泰和县白兰;泰和县南溪;
重庆市永川;贵州省织金;
还有不知名的地方无法统计。族人外迁是桐陂房的一大特色。桐陂以优美的自然环境养育个繁衍了散居在全国各地的桐陂房后人,他们为当地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智慧与辛劳。
吉安县历山
历山,俗称历山三邑,含楼东、下屋、店下。三房分称,实为一体。历山位于吉安县的西部,属于吉安县里田镇管辖。历山离里田镇约为8公里,距吉安县城大概45公里。历山的东边与屋头村毗邻,南边和枧洲村交接,西边与上屋村紧连,北边和安福县社岸上村相望。官里大公路挨村而过。泸河从村不远处款款流过,带给了历山充沛的水源。历山李氏总祠始建于宋时,多次重修,现在的祠堂重建于2003年。
晚唐时期,因为藩镇割据严重,战争不断,社会动荡。
西平王李晟五世嗣孙李令邦从分宜县的白芒,徙居到远离闹市、柴方水便,土肥田沃的历山定居。
李令邦的曾祖是江西观察使和岭南节度使李宪,祖父是静江主簿李锴,父亲是安福县令李朝贵。但他们的谱记祖源是:晟--宪--锴--仁富--朝--邦(居历山)。但是李宪二房李焕支族的谱记李焕生二子,长曰仁富,次曰仁寿。同时西平堂所有谱中都记载李仁富是李焕的长子,历山开基祖是李锴的孙子,李朝贵的三子李令邦。
李令邦,字开逵,生唐光启乙已(885)年,为五经大学士,国子监司业,为躲避战乱,来到历山隐居。李令邦生二子,长房李庆、二房李祥。李庆、李祥二房子孙在较为偏僻但又相对安全,土地肥腴且出产丰硕的历山,繁衍生息,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本地楼东,下屋,店下三个紧密相邻的自然村,后裔繁茂,子孙昌盛。
随着社会的稳定,历山人丁急剧增多,从宋代开始,村民大量外迁。导致如今历山三个自然村才有67户, 289人。据不完全统计历山外迁人口发展至今远超30万,湖南娄底地区就远超20万。
外迁地还有:存心公迁居邑内圳口,德敬公迁居邑内板州,十五世逊公迁居邑内井冈,十六世四郎公随母迁居邑内井口,五郎公随母迁居安福东岸,仲达公迁居安福石上又迁五江边,十九世天与公、天虎公迁居安福五十都社州上下屋,二十四世子所公迁居高陂,子敬公迁居安福五十都浮桥头,子亮公迁居安福石桥,子哲公迁居安福大桥,还有迁往吉州区兴桥镇的东塘,永丰县香山李家,安福县的甘洛,显仁公迁居黄陂,思辟公迁居西江,季连公迁居安福的金田,永紹公迁居永新县东门城内,尚綵公迁居莲花县砻山,应奎公迁居潞江,子光公迁居湖南攸县后徙湘潭县观湘门外,随之士龙公也迁湘潭县观湘门外,仁化公徙居湖南新化,元隆公徙居湖南古安化,九有公迁往广西平乐县大虫山、子照公迁居广西南宁府。二十五世孟良公迁居梅塘乡敛江山,继而又有从敛江山迁往同睦之西的厚田,同睦的新屋场,湖南石门的五个地方,湖南邵阳、湘乡,重庆开县,四川达州等全国各地,迁出后失去联系的无法统计。族人频繁外迁,这是历山的一大特色。
吉安西平堂李氏的名人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西平郡王李晟凭自己的胆识和气量,纵横捭阖,再造唐室。终世时,唐德宗册赠太师,谥“忠武”。德宗皇帝可谓是明君慧眼,朱笔来神,谥语成谶。西平堂李氏秉承了其始祖西平郡王李晟忠君爱国思想和奋勇进取精神,吉安西平李氏一族,为践行“忠武”二字,前赴后继,忠勇奋发,英武向上。
一千多年来,文丞武尉,层出不穷,名扬天下。究其力量源泉,那就是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以兴学为乐,以知识为荣。宋以来,他们读书进学,蔚然成风。西平族人,通过科举培养出来的进士不下300人,如“一家八尚书”的谷村有进士68人,举人115名,贡士95名。这该是吉安大地上的一个奇迹,科举出人才唯谷村为盛;还有吉安县醪村李膺“一门七进士”,这也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村庄;
再如吉水县富厦的“九子十知州”,明代初期三十年间一门先后九拜大夫父子兄弟叔侄孙外加一女婿皆官至知州,这是吉安境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美村;凭科举扬美名的像明代年间永新县的泮中村“祖孙父子叔侄兄弟一门四进士”;井冈山市小水李仁可、李华甫父亲进士儿探花,也算是一段佳话。
现代最有名气的人物,有吉水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炮司令员李水清 ,现青原区人、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海军第一政委李作鹏,永新人、解放军六十七军军长李湘等。
吉安西平堂李氏,在吉安走过了一千二百多年,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着西平堂家族传统的忠君爱国家风,用自己的辛勤付出发扬着西平堂家族特有的优秀人文精神;他们为吉安的社会发展和人文进步做出了不可估量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