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学习无头绪,不妨看看其一体两面
导读:《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其中蕴含着极为重要的中医知识体系,但却很难被认知。本篇文章,作者通过“一体两面”,与诸位同道一起揭开学习伤寒的基本思路。
医圣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一书,该书随战乱而颠沛流离、聚散无常,几乎断绝传承。晋代医家王叔和首次搜集整理该书,使其得以保存;唐代药王孙思邈有幸见得此书,对该书进行整理分类,使该书得以流传;宋代林亿等学者,校正定型本书,使该书得以大范围流传,并遗泽后世,形成诸多研究流派,影响至今。
在中医发展历程中,有众多的医家及医学流派,其中伤寒研究者及书籍,独占鳌头,究其原因,乃是《伤寒论》此书的诊疗有效性。从“诊”的角度讲,伤寒六经辨证体系,是最为系统的病症诊断系统:从“疗”的角度讲,运用伤寒经典方剂,可以治疗很多疾病,包括一此疑难杂症,如在新冠肺炎等传染性疾病的治疗过程中,白虎汤就屡立奇功。
药王孙思邈
《伤寒论》研究者众多,因不同医家存在不同的认知及观点,从而衍生出了很多的伤寒流派,相互争鸣,难以形成统一的研究结论。伤寒研究的百花争鸣,有利于从各个角度认识及解读《伤寒论》,但长期的争鸣不断,也提示我们仍未真正从本质上认识伤寒论,或者说我们的研究方向及研究方法存在不足。总结目前的伤寒研究,我们可以称之为“一体两面”,即所有的伤寒研究,均是有意或者无章,在这个框架内进行着。
《伤寒论》研究的“一体两面”,一体是根本,是伤寒论的临床实践,是疾病诊疗的根本:两面是认知,是伤寒论的理论体系,是对疾病诊疗的合理解读。如古人发现刺激合谷穴可以治疗胃痛,且屡试不爽,于是形成了一种实践经验,人人可以使用,这就是一体;合谷穴可以治疗胃痛,为了更好的使用及推广该经验,我们需要研究其机理,进而形成规范的诊疗理论,这就是面,有几种理论认知,就是几面。《伤寒论》的一体是“方证一体”,两面是“虚实两端”。
方证一体,即“一证对应一方,有此证用此方”,这是伤寒论的基本实践模式,如伤寒论条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部分中医,牢牢背诵伤寒论条文,临床中对号入座,使用相关方剂治疗,效果很好,这就是伤寒论方证一体的魅力。疾病体系是复杂的,病人症状也在发生着各种变化,到了现代,“方证一体”的局限性更加明显,这就需要我们去探索“方证一体”背后的机理所在,且追求问题本质是人类的本能,于是“两面”应运而生。中医理论体系包括脏腑实体理论和朴素哲学理论(气、阴阳、五行),以脏腑实体和阴阳为不同的立足点及侧重点去解读伤寒,是谓两面。
从脏腑经络的角度入手,使用脏腑经络理论来解读伤寒六经理论体系,把伤寒六经实体化、明晰化,这是实体派的研究思路,代表人物是刘渡舟老先生,部分时候也被称为学院派思路。从阴阳、五行、气的角度入手,从三阴三阳或者表里的角度去解读伤寒六经,把伤寒六经模块化、集成化,这是虚体派的研究思路,代表人物是胡希如,“秀才学医,如笼中捉鸡”,往往指此派而言。至于其它的伤寒学派,虽然内容变化万千,但是都不能脱离“虚实两面”的研究思路,大同小异。
伤寒大家刘渡舟
能够熟背伤寒论,可以使用一证一方,就能够成为治疗疾病的医生;而要想灵活及准确的使用一证一方,就需要了解人体内部“证”的变化机理及根源,此时“两面”就不可或缺:未来,一证一方想解决更多的疾病问题,就必须找到合适的途径,古今结合、中西结合,进一步提高“一体两面”的深度融合及正确融合,这样才能够出现更高的医学诊疗体系。
未来医学,是创新性的医学,是在中西医基础上,规范发展起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未来创新医学想要成功,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规范中医、发展中医,而这一切,都要从伤寒研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