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谱说话(一):帮源在威坪六都
《歙淳方氏会宗统谱》指向帮源在威坪六都
上海图书馆收藏有清乾隆十八年(1753)萃涣堂刻本、方善祖等纂修的《歙淳方氏柳山真应庙会宗统谱》(柳山方氏宗谱),为歙县、淳安之环岩、灵山、瀹坑、瀹潭、沙溪、潜口、苏磻、佘坡、磻溪成性、柘田、方村、联临十二分派合谱。环岩、灵山为方储次子觌公之后,其他为方储三子洪(宏之)公之后桐庐白云支派,联临派为方干之弟方羽之裔,其余支派为方干之裔。
十二派中佘坡派今属淳安威坪方宅,称桂林方氏。本谱有明代徐贯、清代遂安方象璜撰写的桂林方氏谱序,其中方象璜谱序写道:淳邑桂林方氏出自(桐庐)白云,其后曰桂公者由歙而迁淳之始新源,析而为佘叶(佘坡,他谱也作蛇驲)、女埠(兰溪)、为武石(县东武石岐下即上方)、佛岭、为洞源五处,世隆、世熊、世庚三派,较详细地描述了方腊叛乱及平定过程与影响。
根据“迁徙”及世系谱引,方干九世孙方蒙于宋太祖乾德二年始居歙县左昌。方蒙曾孙方忠正再迁苏村。宋仁宗天圣元年方忠正长子方桂,字天举,由苏村迁居淳安六都帮源。二子日新、日广,宣和间遭佣人方腊叛,戮全家,得免者仅日新曾孙世熊与庚及元孙文忠(世隆子,武石)、文毅(世熊子,佘坡)四人。庚生七子文遂(武义)、文博(洞源)、文学、文郁(七都佛坡)、文思(茶碣头)、文韬(帮源东山下大园)、文略。文忠入赘邑东黄村,因居武石岐下,称上方。世熊子文毅于南宋绍兴间迁佘坡,六传天麒析居上宅,天祥析居前村。
现录涉及居地和墓地的人物传徊,以便考察“帮源”在所方位。
方桂,字天举,承父遗业,服贾青溪万年镇即今威平,得膏腴产于帮源,曰姑婆宅,因挈家帮源居焉。时宋仁宗天圣癸亥岁也。是为佘坡派迁帮源之始祖。生于宋雍熙丙戍,卒阙。旧谱称大二宣议,两娶刘氏,继娶吕氏,俱先卒,同葬淳安杜泗坞。二子日新、日广,俱刘出。日新后佘坡派,日广无传。按佘坡谱,桂公自帮源复迁歙西柘源,生第三子英,为柘田派,而柘源谱称桂公迁自白云村,止生一子英。
方日新,字德甫,生宋大中祥符已酉,卒阙,娶苏氏,继娶宋氏,葬黄坂吴鑑坞口。五子,效,苏出,欢、兴、奕、休,宋出。
方欢,字君喜,生宋天圣已巳,卒元丰乙丑,娶王氏,继娶苏氏,葬帮源口茶碣头。一子有常。
方有常,字奋发,邑人方腊者向佣于家。宣和初,腊得妖书,藉以倡乱,因令次子世熊首于县大尹陈公光,不察,反坐诬,系世熊于狱。腊觉,即杀其家人四十余口。惟第三子庚及孙文忠、文毅并在狱之世熊得免。娶骆氏,葬洞源姑婆宅田前。四子,长世隆,次世熊,三庚,四世成。世成卒于腊叛,无传。
方世隆,字彦深,尝为主簿治事,生宋元丰甲子,卒于腊叛,娶吴氏,继娶苏氏,葬茶碣头富仓坂。三子文忠、文烈、文荣。文烈、文荣俱死于腊叛,无传。
方文忠,字汝仁,赋性明敏,识达事机。宋宣和庚子逆腊叛害,预避邑东黄村,遇黄公义者,爱其才,以女妻之,奁以厚产。及腊平,访弟文毅于昌化,偕归帮源,择地而迁佘叶,即今佘坡(方宅),同居数年,复以奁产迢远,因就近家于塔航之武石岐下,更其地名曰上方,绍兴间授秉义郎,台省荐授学士。生崇宁丙戍,卒绍兴壬午。娶黄氏,葬茂家坞癸向。一子余。为武石上方支祖。余,二子,长用,次册。用生二子,长国,次风。册生二子,长雅,次颂。世居武石,称上方。
方世熊,字彦祥,封将仕郎,生宋元祐壬申,卒阙,葬庙前蜈蚣形。娶刘氏,继娶汪氏,同列渔翁撒网形。一子文毅。
方文毅,字智甫,腊叛时年方六岁,随家人避难昌化二载。迨叔庚擒腊归,始于昌化访回故里,宋高宗建炎间寇氛扰攘,随叔庚同里人方京等统乡勇败贼于桐江牛山,叙功授承信郎,为总干。绍兴间拓基佘坡家焉,是为佘坡派始祖。生政和乙未,卒阙。娶严氏,葬阳和山,宗人蛟峰公志其墓。三子大用、大由、大鼎。大用,字得时,为提辖,其后未详,大鼎,失考。后世为祠曰桂林堂,其乡称桂林方氏云。
方大由,字从周,官宣议郎,娶徐氏,葬大园李仆屋后。一子斗南,字季德,娶养村洪氏,葬洞源大园里,二子,长显,次绍宗,显失考。
方庚,字彦通,伟然之躯,兼人之勇,博览经史,属文工诗,胸怀忠君爱国,不惮舍生取义,率乡众剿擒叛腊,荡平贼寇,功加都统领,敕授承信郎,见淳安县志忠义传,生宋元符庚辰,卒绍兴辛巳,享年六十有二,壬午冬敕葬邑西锦江坞口。娶吴氏,葬云溪马埠坪。七子文燧、文博、文学、文郁、文思、文韬、文略。文学、文略幼殇无传。
方文燧,字叔宝,以武功授从义郎,加授秉义郎,转承节郎,迁居婺州武义县西乡。第四子大声迁广德军。
方文博,字叔政,功授承信郎,为江西路洪州抚干,居洞源祖宅。
方文郁,字叔华,功授进义校尉,宋绍兴辛巳,江上报警,京师戒严,兄弟同率乡勇三千余人举义兵出戍。时张魏公浚宣抚江淮,叙功入告,加授承信郎,知桃源军,补三省枢密院使,提点福建等处。厥后徙居七都佛坡。
方文思,字叔明,以武功授承信郎,任提宫,迁居茶碣头,子孙复居帮源,后世有分迁茶溪、昌化、庐墈等者。
方文韬,字叔威,功授进义郎副尉,转授承信郎,任提辖,居帮源东山下大园。
以上传略涉及方桂以下七世,依据这些传略,我们可以看出以下端倪:
(一)帮源在威坪六都源
本谱“迁徙”条目明确指出,方桂由歙县苏村迁居淳安六都帮源。方桂传略也说“得膏腴产于帮源,曰姑婆宅,因挈家帮源居焉。”又方日新子、方有常父方欢葬帮源口茶碣头,方有常葬洞源姑婆宅田前,佘坡方文毅之子方大由葬洞源大园里,方庚之子方文博居洞源祖宅,方文韬居帮源东山下大园。方文忠传略记载,访弟文毅于昌化,偕归帮源,择地而迁佘叶,即今佘坡(方宅),同居数年。由此可见,帮源涵盖了姑婆宅、茶碣头、佘叶、大园,都在威坪六都源,洞源是支流,大而论之属帮源,小而称之为洞源。因此,宗谱将帮源姑婆宅、大园又称为洞源姑婆宅、洞源祖宅、洞源大园,是符合命名逻辑的。洞源姑婆宅即方桂始居之地,也即祖宅,茶碣头、大园、佘坡为子孙分迁之地。
正因为帮源在六都,所以方庚之子方文郁“厥后徙居七都佛坡”。这里明示“七都”,显然表明方文郁迁居异地,不再是居住祖地帮源。
(二)帮源吴家山、西山下应该在六都帮源
湛溪方氏谱所载地名有帮源吴家山、帮源西山下、七都佛岭下。本人未见此谱,也就不清楚三地名所载的背景或语境。七都佛岭下与本谱所说的七都佛坡应该是相对应的,不存疑义。但将吴家山、西山下置于长岭村,很难让人苟同。因为,在本谱中也可寻到吴家山、西山下的“踪迹”。
一是方日新传略载,葬黄坂吴鑑坞口。除了特殊情况,一般墓葬都离居地不远。关于黄坂,光绪县志南宋钱时撰《神景寺记》有提到:“先是黄坂有庵,惟清师居几岁,将撤而新之。乾道中,里人方文毅捐地以栖屋,请于郡,得名。”后来洪圻王氏以旧额建寺作为礼佛之所。黄坂神景寺既为里人方文毅(佘坡始迁祖)捐建,后又在洪圻续香火,所以黄坂吴鑑坞口在帮源,应该不虚。而淳遂方言,鑑与家发音相近,由此推测,湛溪谱所谓的帮源吴家山很可能是吴鑑坞的误写。
二是帮源西山下。本谱未见此称,但记载方文韬居帮源东山下大园。帮源既然有东山下,相对应的也可能存在西山下。也可能就是东山下误写为西山下。
(三)方腊是淳安人,而且可能就是茶碣人。
方有常传指明方腊为邑人,方文毅传指明方京为里人。所谓邑人,很明显就是本县人。而所谓里人,就是邻里之人,再宿小范围即旧时的“里”人,即本乡本村人。史料称方腊为县西碣村人。新发现方桂五世图方腊(世圣)与方京(世京)为兄弟。方京为方毅里人,那么方腊也可能是“里人”。据当地人称,茶碣头是茶园头与碣头两姓两村融合为一村。方腊为方桂五世孙,时隔不算远,又在方有常家做佣人,应该离祖宅不远,所以方腊是碣村人,此碣村可能不是蜀阜之碣村,而是茶碣头之碣村。也因为碣头原为方氏居住地,所以方世隆葬茶碣头富仓坂,方庚之子方文思居茶碣头,都才顺理成章。
附带说下,蜀阜堨村虽然在县西,但笔者没有看到与方氏相关资料。《蜀阜志》记载堨村姓氏早先为凌氏,后来徐氏居居此,没提及方氏。同时,民间传说的血污岭,在旧县志中记载为永平乡堨村“血湖”,传说为方储兄弟方侪、方俨为丞相张林所谗,以五月五日自刎,两血相溅,高二丈余,湖水变赤,以此故名。
(四)方庚是帮源人,帮源洞在帮源
七都桂林方氏宗谱所载方庚传,说方庚世居帮源,县志载方庚是帮源人,这与歙淳方氏会宗统谱一致。根据歙淳谱,方桂子孙多在六都即所谓帮源、洞源,也就是方象璜所说的始新源。本谱传略记载,方庚之子方文博仍居洞源祖宅,这就说明,洞源是方庚居所。方庚只有一子方文郁“厥后徙居七都佛坡”。方庚为佛岭桂林方氏先祖,方庚传载在佛岭宗谱合情合理,但并不代表方庚本人就出生、生活在佛岭。方庚既是帮源人(六都人),那么传中所载“源东北有洞,去其家半里”,即帮源洞在六都源。至于是不是洞源村“方腊洞”,从目前情况来看,似乎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