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国宣布解封!半年之内,欧洲或将全面开放

进入下半年,全球多国动作不断,防疫政策出现了一股逆转之势。
继英国、新加坡之后,又一个国家将要“全面解封”——这回,是北欧小国丹麦。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欧洲的疫苗完全接种率已经跨越了70%的门槛,已经大幅反超美国。
未来半年,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将与新冠疫情彻底说“再见”。
上周四,丹麦卫生部长Magnus Heunicke表示,自9月10日起,该国不再将新冠肺炎视为“困扰全社会的重大疾病”(socially critical disease),此前的疫情限制措施都将取消。
但在“丹麦解封日”到来之前,以下防控措施仍然适用:
在人群聚集的场所,要出示健康二维码(coronapas);
室内、室外聚集,不得超过500人;
酒吧营业最晚到凌晨两点;
呼吁工作者、学生进行定期的核酸检测(非强制)。
4月中旬,丹麦的学校重新开放.
在解封日之后,这些措施将完全取消。
唯一不会变的是,在机场、飞机上,人们仍需佩戴口罩,这是国际通行的防疫规则。
上面那几条限制措施列下来,你可能也感觉到,丹麦的防疫措施似乎本来也不怎么严。
其实,今年四月,丹麦就已经“半解封”过了;目前尚存的防疫措施,已是一个被弱化过的版本。
有报道称,该国是去年3月率先实施部分封锁的欧洲国家之一,关闭了学校以及非必要的商业活动。去年12月,丹麦实施了广泛的封锁措施,让它从全球“第三波”疫情中快速脱身。
在当时的疫情高峰,丹麦每日新增病例突破3千;此后几个月,丹麦的每日新增回到了1000例以内。对一个经济、医疗高度发达的北欧国家来说,这是可控状态。
把时间拉长来看,丹麦的防疫政策一直在放松,它也是最早恢复经济活动的欧洲国家之一。从4月21日起,丹麦推出了“新冠护照”(coronapas),出示二维码即可进入餐厅和咖啡馆,享受堂食服务——这比原定的解封时间表还提前了几周。
4月中旬,丹麦餐饮业重新开张.
如果说,防疫的行政手段为4月的丹麦提供了“半解封”的条件,那么此次的“全面解封”,则应归功于防疫的科学手段,也就是疫苗。
丹麦的12岁以上居民,疫苗的完全接种率正朝着80%去了,全民免疫屏障已经基本建立。因此卫生部长Heunicke指出,新冠肺炎不再具有社会性的威胁。
欧洲各国新冠疫苗完全接种率,截至2021-08-29.
请注意,病毒对社会的威胁不复存在,并不意味着不会有人再染病,而是说新冠病毒再也无法对国家的公共健康和经济活动产生大规模的影响,因此不必再维持强力的管控手段,更不必用全社会的停摆来换取阶段性的清零。
当然,还是需要重申,这种选择的前提是疫苗的接种率上去、保护效力足够。
英国、新加坡、丹麦的解封实验,意义不可说不重大。它们将向世界表明,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面对全球大疫,究竟会不会一击即溃,人们还能否维持体面的生活。
然而,这场实验的代价也是无法被忽视的。
卫生部长Heunicke说,“正是丹麦良好的流行病管理使完全解封成为可能”;而在我们听来,这就像一句沉重的玩笑——截至8月31日,丹麦累计报告了344,850例感染,2,580人死亡,现有患者1.2万余人。
经历了这么惨痛的教训,丹麦才走到今天。完全解封后,它也前途未卜。
回看今年7月份全面解封的英国,虽然刚一开始新增病例骤降,但如今也在慢慢爬升。
8月完全解封的新加坡,则算是防控得相对较好的。但最近几天,新加坡的新增病例也连续破百,吓得海峡指数一再下挫,创3个月来新低。
但我们认为,这些“前车之鉴”,并不能阻挡欧洲国家解封的步伐。
今年年初的时候,许多人观察到欧洲的疫苗推进缓慢,因此断言欧洲的衰落已经不可挽回了。而事实上我们看到,欧洲并没有垮,甚至可以说表现得不错。
8月31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公布数据:欧盟地区70%的成年人已经完全接种了疫苗。同一时间,《纽约时报》统计,美国的成年人完全接种率为64%。欧洲比美国做得还好。
这就为更多欧洲国家的全面解封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我们猜想,丹麦可能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几个月,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目前可以看到,北欧五国已经形成了一个紧密结合的“小团体”,它们之间的互联互通是最顺畅的。
比如瑞典就规定,从丹麦、芬兰、冰岛和挪威入境瑞典,无需提供核酸阴性证明,也无需出示接种疫苗/新冠康复证明;落地后如果没有出现任何疑似症状,也无需进行病毒检测。而对于从其他国家入境的人,瑞典都会提出更多限制。
图源:polisen.se
这与我们此前对全球疫后格局的判断十分相似,就是“碎片式全球化”:先形成一个个区域碎片,再试图将这个碎片扩大。
以这个趋势来看,下一个全面解封的国家,很可能还是出现在欧洲,尤其是北欧。
另一边,中国的经济内循环虽然玩得不亦乐乎,成果也有目共睹,但解封仍然是最终目标。流行病学专家曾光就在半个月前说,“当清零的红利不再存在的时候,我们就不会清零了。”只是中国不会先吃螃蟹,要先看别国形势怎么会演变。
实验都是从小国开始做,然后大国才敢跟进。这套基本逻辑很明确,也很稳妥,但并非没有成本。
前几天,越南总理范明政提了一个非常务实的观点:“既然(越南)牺牲了经济利益,实施了社交距离措施,就要达到管控疫情的效果。”
这句话的隐喻是,“既要又要”很难实现;防疫预期和经济预期,至少有一个需要调整。
全球抗疫快两年了,这始终是摆在各国面前的两难问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