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戚进化之路-专权、篡位与覆灭

前言

外戚专权篡位,这一中国封建社会的特色产物,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演绎了许多皇权相争的悲喜剧。成功者,篡位夺权,风光无限;失败者,身败名裂,神魂俱灭。纵观历史,外戚专权,尤以西汉为甚,就让我们走进历史,以西汉为主线,一窥那一幕幕残酷而又血腥的历史吧。

外戚的概念与专权的成因

我们先普及一下“外戚”的概念。外戚,亦称“外家”、“戚畹”。指帝王的母族、妻族。

专权的成因。历史上,帝王年幼时,外戚往往干政擅权,甚至有改朝篡位者,也因此,外戚也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的热词。

《汉书·外戚传赞》:"夫女宠之兴,由至微而体尊,穷富贵而不以功,此固道家所畏,祸福之宗也。序自汉兴,终于孝平,外戚后庭色宠著闻二十有余人。

中国历史上最多的外戚专权出自西汉,隋朝的杨坚达到了外戚专权的历史巅峰。汉武帝为了防止外戚专权,甚至在其临死前下令杀死了太子的生母钩弋夫人。

吕后

外戚专权的始作俑者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大秦,这段横跨悠久漫长的神话传说和奴隶制社会的阶段,并没有记载任何涉及外戚专权的历史。到了封建社会的秦朝,短短的15年历史中,仅有的两位皇帝秦始皇和秦二世,不但都没有册立皇后的记载,也没有后宫的详细记载,更没有外戚专权的可能。

那么,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外戚身份专权的是什么朝代的什么人哪?专权的结局又是什么哪?

让我们从太史公的《史记》中寻找一番吧。

“太史公曰:秦以前尚略矣,其详靡得而记焉。汉兴,吕娥姁为高祖正后,男为太子。及晚节色衰爱驰,而戚夫人有宠,其子如意几代太子者数矣。及高祖崩,吕后夷戚氏,诛赵王,而高祖珀宫唯独无宠疏远者得无恙。”

这里说的是,秦朝以前的记录都比较简略,许多事情的详细情况都没有被记录下来。直到汉朝兴起,吕雉(字娥姁)做了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她也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她生了太子刘盈,刘邦死后,吕后杀了和她争宠的戚夫人和她的儿子赵王,并且把戚夫人做成了“人彘”,只有那些以前没有得到刘邦宠幸的嫔妃被吕后放过。

然后,在吕后的操作下,她一步一步的实现了外戚干政专权。

1、三光加持,载入本纪

前195年,也就是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在平定英布叛乱的战争中受伤的刘邦,驾崩于长乐宫。吕后的太子儿子,汉惠帝刘盈即位,吕后被其奉为皇太后,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太后,也就是说,这个吕后拿了三个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第一个皇后和第一个皇太后,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

司马迁还专门为她开了一篇《史记·吕太后本纪》,并且评价颇高:“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不简单吧?从吕后能够和刘邦一起打天下,一路辅佐下来的经历来看,吕后是有这个能力和实力的。

2、杀戮后宫,震慑惠帝

那么我们就看看这个被三个第一光环加持的吕后是如一步一步的实现外戚专权的。

吕后能够实现专权的第一条件,那就是她儿子刘盈的软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子弱母壮”。

即位时才17岁的太子刘盈,因为性格优柔寡断,软弱无能,刘邦在世时几次都想废了他,还是她母亲叫上一帮大臣给他请了大师傅商山四皓,然后连哭带嚎,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才劝着刘邦没有废了刘盈,要不然,太子就是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了。这也是吕后痛恨戚夫人的主要原因,在她心里,只有把戚夫人千刀万剐才解恨。所以,在刘盈上位以后,吕后就瞒着刘盈,迫不及待的处置了戚夫人母子,以解心头之恨。

吕后为了实现自己专权的目的,无所不用其极,在把戚夫人做成“人彘”以后,居然让儿子汉惠帝刘盈过来观看!本来就胆小善良的惠帝,当时就被吓的神经错乱,在知道这是戚夫人以后,更是一边哭一边大喊大叫:这是人干的事吗?我是你的儿子啊,我没脸当皇帝了啊!

这段历史在《史记·吕太后本纪》里有详细记载: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馀不能起。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

自此一吓,汉惠帝病了,一年多都卧床不起,可见吕后的残忍对汉惠帝的心理打击有多大。

汉惠帝

3、帝弱后壮,皇权转移

备受伤害的汉惠帝,病愈以后,就再也不上心朝政了,除了任命曹参为丞相(“萧规曹随”的成语即来自曹参上任后,继续按照萧何以前制定的政策办事),推行仁政减负和开放思想等几件还算惠民的事情之外,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寻欢作乐了,估计他也是想在酒精美女的麻醉里,抚慰自己伤痕累累的内心吧。要是生活在现代,是需要给他做一下创伤心理辅导的。

汉惠帝之所以心情不好,也和他的皇后老婆有关系。他老婆叫张嫣,是汉惠帝的亲外甥女,这种有违伦常的夫妻关系,不但没生一男半女,更是让汉惠帝心力交瘁,但无力反抗,当然那个时候流行这种亲上加亲的婚姻形式。这种形式不只存在于中国,欧洲的皇室同样也有很多这种类似的婚姻关系。

沉迷酒色的汉惠帝,无心朝政,强势的吕后也就借机逐渐掌握了汉宫的权力。

心情郁闷的汉惠帝,在皇位上熬了七年以后,终于病死了,时年23岁。据说吕后在儿子刘盈的葬礼上一滴眼泪都没有流,只是在那里干嚎,颇受人诟病。

汉惠帝既死,吕后又先后立刘盈的儿子前少帝刘恭和后少帝刘弘继位,这兄弟两个当皇帝的时候都是黄口小儿,根本当不了军国大政,就这样,在这兄弟俩当政的八年里,汉朝的实际权力结结实实的掌控在吕后的手里了。加上汉惠帝的七年,至到吕后死亡,她实际统治汉朝达15年之久

4、朝臣迎奉,太后称制

《史记·吕太后本纪》记载: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张辟彊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彊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如辟彊计。太后说,其哭乃哀。吕氏权由此起。乃大赦天下。九月辛丑,葬。太子即位为帝,谒高庙。元年,号令一出太后。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那是因为皇帝的儿子都还小,当不了家,太后忌讳你们这帮老臣,吕太后之所以干嚎没泪,是做给你们看的。解决办法也不是没有,如果由你们老臣主动出头,提议太后的侄子吕台、吕产、吕禄为统领皇宫南北两军的将领,并且请吕家的人都进宫做官掌权的话,太后不就放心了吗?这样做了,你们不也没有性命之忧了?

张良的儿子张辟疆这样一忽悠,丞相陈平急忙点头称是。

就这样,汉朝的统治大权牢牢的控制在了吕氏家族手里了。

5、人死威消,吕氏出局

吕后死后,这些吕氏权臣又是什么样的下场哪?

吕后活着,其他大臣是不敢有所作为的,毕竟吕后是跟着刘邦一起打天下过来的,刘家的江山也有她的一份功劳。但她死了,事情自当别论,这些文武大臣可不认可那些遗留下来的吕氏人物,老刘家才是大汉朝的主人,皇权与外戚之间的一场权力绞杀战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丞相陈平、太尉周勃、朱虚侯刘章这个时候再无顾忌,在刘襄的外围配合下,联手诛杀了企图夺取刘氏江山的吕氏势力和后少帝刘弘,然后把远在晋地(今太原)的代王刘恒,也就是刘盈的弟弟接回了京城即位,这就是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文帝。选刘恒不但让人大跌眼镜,更是出乎刘恒的意料。但刘恒被选中的实际原因,就是他的母族薄姬势力比较弱势,可以避免外戚专权的产生。

至此,由吕后而起的吕氏专权,也随着她的死去而烟消云散了。

小结:作为外戚干政的初始阶段,吕氏专权冲击皇权之所以失败,还于人心,西汉初期社会稳定,人们不希望发生大的动乱,刘氏的皇权地位还是很稳固的,相较之下,吕氏作为外戚,根基不稳,势力单薄,只能在吕后的羽翼下嚣张而已。

汉武帝

外戚专权的巅峰之作

1、西汉皇权的衰落

在汉武帝时期,他汲取了前朝的教训,对外戚既利用又打击,可以说,没有一个外戚集团在他的治下善终的,包括卫青的家族和钩弋夫人,这也是西汉外戚集团最悲惨的时期。

汉昭帝时期,外戚霍光专权,随意废立皇帝,他死后,不想步前几任后尘的汉宣帝,借口霍光之子谋反,诛杀了霍氏全家,才把皇权控制在手里。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西汉的社会矛盾也不断加大。到了汉元帝时期,因为皇帝的崇信,在外戚、儒臣、宦官三种势力的角逐中,宦官成了最后的赢家,也因为皇帝软弱,宦官也变成了祸乱朝政的主要根源,从而导致皇帝的威权受到极大的削弱,盛极而衰的西汉刘氏的统治也走向了帝国的黄昏。

2、超长待机的王政君

说到这里,有一个人不能不提,那就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看到她的名字,熟悉这段历史的人立马就会联想到另外一个人,那就是她的侄子王莽

为什么要说王政君哪?因为王莽之所以能够成功篡汉,她功不可没。王政君从做皇后开始,历经皇太后、太皇太后三个阶段,在位长达61年,历经西汉四帝,属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在后位上超长待机的女人。正是因为她在位的时间长,给了王莽做大做强以至于成功篡汉的机会。

王政君

3、皇权式微,王莽崛起

西汉末年的皇帝有个特点,基本上都是幼年继位,只有她的儿子汉成帝和哀帝算是成年即位。但汉成帝即位以后耽于酒色,没日没夜的宠幸赵飞燕和赵合德姐妹,疏于朝政,也因此被外戚王氏一族慢慢的把持了朝政大权,王莽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的崛起了。

《汉书王莽传》是这样记载王莽的:宿卫谨敕,爵位益尊,节操愈谦。散舆马衣裘,振施宾客,家无所余。收赡名士,交结将相、卿、大夫甚众。”就是这个平时一贯给人以谦恭下士、待亲至孝、处处以周公为表率的谦谦君子王莽,却杀死了汉平帝,篡汉自立。以至于白居易写出了这样的名句“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可见,王莽还是一个表演艺术家,成功的伪装者。

而对大权旁落而浑然不知的汉成帝,终于因为酒色蚀骨掏空了身子,死在了赵合德的肚皮上,享年44岁。

4、王莽专权路上的起起伏伏

因为汉成帝没有子嗣,没办法,王政君只好立汉成帝的侄子刘欣即位,是谓汉哀帝。这个刘欣虽然谥号哀帝,在对待外戚问题上,实际上还是比较有作为的,但因为没有看到王莽潜在的威胁,在太后王政君有意打压王莽的时候,还处处维护。他看到朝政被外戚王氏把持,感受到了对自己统治的极大威胁,开始逐步排挤打击王氏外戚,强化皇权。

汉哀帝

尤其是扶持傅太后等,让她们与王政君抗衡。而这让王政君感到了威胁,在压力下不得不让此时已经是大司马的王莽提前告老还乡。为什么是让她的侄子王莽告老还乡,那是因为此时王莽的官职权力最大,想要避嫌,让他辞职回避是最佳的选择;另一方面,王政君实际上并不想让外戚取代刘氏政权,这个在后面会提到。

对于王政君让王莽告老还乡的举动,偏爱王莽的汉哀帝并没有答应。我们再看看朝中那些大臣们对让王莽告老还乡的反应。

据《王莽传》记载,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将军师丹、卫尉傅喜白太后曰:“皇帝闻太后诏,甚悲。大司马即不起,皇帝即不敢听政。”太后复令莽视事。

意思就是说,皇帝陛下听说您的诏令,心里十分伤悲,大司马不来,皇帝也不敢上朝听政啊!没办法,太后王政君只得重新启用王莽。王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拥趸哪?这就和他拉拢人心的手腕有关了,此处不再多叙。

后来因为和傅太后、丁姬的冲突,王莽被迫回新野赋闲,但并没有被革除封爵和属地。

太皇太后王政君

5、专权路上,王莽的高光时刻

赋闲在家的王莽并没有就此消沉,而是更加的蛰伏低调。他的儿子因为杀了家奴,被王莽逼而自尽,这又为他赢得了好名声,得到一时传诵。其后更是极尽拉拢人心之能事,为以后的高调复出打基础。因此,在新野三年期间,许多被他谦恭所蒙蔽的人上书朝廷为他反平,也因此被王政君获准返回了京城。

王莽返回京城一年多后,公元前1年8月15日,在位仅七年且有“断袖之癖”的汉哀帝因贪色纵情把身子掏空而死,年仅二十五岁。

莽还京师岁余,哀帝崩,无子,而傅太后、丁太后皆先薨,太皇太后即日驾之未央宫收取玺绶,遣使者驰召莽。诏尚书,诸发兵符节,百官奏事,中黄门、期门兵皆属莽。

这下子,被拜为的大司马王莽觉得机会来了,就开始露出了篡权的獠牙。为了便于以后控制朝政,他不同意立成年的刘氏皇子继位,反而迎立年仅9岁的中山王刘衎继位,是谓汉平帝。因为年纪太小了,太皇太后王政君继续临朝称制,由大司马王莽把持朝政。就这样,王莽开启了篡汉行动的新篇章。

王莽

6、野心昭然,王莽进阶摄皇帝

主持朝政以后,王莽为了麻痹自己的姑姑王政君,对王政君本人和她的几个妹妹极尽巴结讨好之能事,甚至王政君的侍女生病了,他都亲自去伺候,看见王莽心机之深。

元始五年(公元6年),年仅14岁的汉平帝病死(也有说法是被王莽毒死,来源《资治通鉴》,但争议颇多)。大权在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架空了王政君的王莽,感觉自己的终极机会到了。

此时王政君还握有不小的权力,王莽感觉时机还有点不成熟,为了实现自己篡汉的目标,力排众议,以其他年长的皇子都是和汉平帝平辈为由,选择了汉宣帝的玄孙、年仅二岁的刘婴做太子,并没有让他继位为帝,王莽看他年纪小,就唤他叫做孺子,这也是刘婴被称为“孺子婴”的来历。

此后,撺掇自己的心腹,提议像当年周公那样辅佐孺子婴,代天子临朝,号称摄皇帝。此举遭到了王政君的反对,认为那样不妥,威胁汉室的安危。但此时王莽已经掌握了绝对的权力,王政君已经无力阻止了。

王莽

7、“新朝”澎湃,穿越者王莽的异次元

当上假皇帝,并不是王莽的终点,依然在紧锣密鼓的为自己正式替代汉室做准备。一方面把孺子婴圈禁不能接触外人,直到长大还是傻乎乎的,阻止不了王莽篡汉的举动;另一方面,派人制造出许多天象异数,诸如谶纬禅让之说盛行,符命、图书,层出不穷,如“求贤让位”、“汉历中衰,当更受命”、“天告帝符,献者封侯”等等,以示汉室已经不行,当由王莽新立。

王莽对这些来者不拒,大加利用,都给予丰厚的赏赐。更有人献上金匮策书至汉高祖庙,大意言王莽为真命天子,表中有十一人都有官衔,次日王莽则入高祖庙拜受,御王冠即皇帝位,定国号为”新“,王莽年五十四岁。然后进宫把情况向王政君做了说明,并让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大怒的王政君对他一番斥骂,并把传国玉玺狠狠的摔向地上,并且还被摔坏了一个角。自此,这块由和氏璧做成的传国玉玺,就一直缺了一个角,再也没有补上,直至后来下落不明。始建国五年二月初三(公元13年2月3日),忧愤不平的王政君在长寿宫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王莽开辟新朝,西汉就此灭亡,王莽的“新”时代则让王莽自己的人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王莽

当政以后,由于王莽采取了被称为“王莽改制”的措施,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着手进行改制。但由于许多改革复古和不合时宜,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思想,不但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无益,更是极大的触动了大地主和大门阀的利益,导致社会矛盾的大爆发。相继发生了赤眉、绿林军起义。

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商人杜吴杀了王莽,校尉公宾斩掉王莽的头颅,悬挂在长安城里,自此,存在了15年新朝,也覆灭了,篡权的王莽也落了个死无全尸的悲惨下场。

总结:王莽之所以能够以外戚身份代汉而立,除了姑姑王政君开始的扶持,也和自己的努力与时局的发展分不开。或许当初的王莽并没有篡汉之心,的确相像周公那样做点事情,但由于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的急剧激化和汉室内部的式微,王莽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导致他一步步的走向了篡汉的道路,可以说,这也是顺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要不然也不会那么顺利的代汉而立。王莽新政,又因为急于求成,脱离了当时的现实,导致了新朝的快速覆亡,这也是王莽的宿命吧。现代人对王莽新政,有许多看法,认为他的许多措施都是现代人才会有的思维,居然被王莽提前到那个时代了,惊呼之余,“穿越者”标签也结结实实的贴到了王莽的身上,实际上这都是无稽之谈,王莽的那些措施,根据专家的分析,基本上都来自周朝时期,并不是什么穿越来的新鲜事物,而是不折不扣的复古,所以导致了他的失败。

王莽篡汉成功,实现改朝换代,他并不是历史唯一,后来的北周外戚杨坚,更是夺了自己外甥的江山,而且还是在外甥的再三禅让下,既不好意思又愉快的接受了,由此,开启了极大影响中国社会进程的大隋朝时代。

隋文帝杨坚

自隋以降,外戚的专权虽时有发生,但基本上都不怎么成气候。清末的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因为除了慈禧太后本人,她的母族其他人并没有进入权力中枢,她本人也没有代清而立的政治野心和举动,个人认为不能算作完全意义上的外戚专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