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中的“离合”

离合--中国书法理论的重要对偶范畴。“离”与“合”相对。离,指书法作品结字章法中的离断、生发、跳跃、铺展;合,指书法作品结字章法中的回合、接续、收来等。书法之要诀,妙在能合,神在能离,故离合乃书艺之神妙境地,为书法艺术重要的辩证法则。主要分三方面:(1)指结字或章法的变化与和谐,意在通过点画之间以及字与字之间的相反相成、相辅相成,以求得生动活泼的艺术效果。唐代张怀瓘《论用笔十法》云:“两字并为一字,须求点画上下偃仰离合之势。”明代汤临书《书指》云:“作字之时,随其向方、上下左右、钩环转换,向背离合,各有自然之势,虽巧匠任心不能加损其间,此书之本体也,故作意在左,则下笔向右,作意在右,则下笔向左,结束在下,则上必蹁跹。上体既尽,则下必流易,见左畔奔驰则知右有余力,观上多著意则知下自宽闲。”清代王澍《虚舟题跋·临圣教序》云:“余堂说:临古不可有我,又不可无我,两者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不能无我,则离合任意,消息因心,未能虚而委蜿,以赴古人之节,抄帖耳,非临帖也。然不能有我,但取描头画角,了乏神采,此又墨工椠人伎俩,于我何有?”故临帖不可不似,又不可徒似,恰于形似,究于神似,从而无所不似,便是离合辩证的运用。(2)指笔法的虚实、宾主、顺逆等平衡对称关系中离合之势,是形式美的主要法则。明代赵宦光《寒山帚谈》云:“字须配合,配合有二种:结构之合,不必画画对偶,要在离合之势、可指而目睹方是;使转之合,不必丝丝贯珠,要在死活之脉,可想见会心方是。”清代刘熙载《书概》云:“苏、黄论书但称颜尚书、杨少师,以见与《圣教》别异也。其实颜、杨于《圣教》,如禅之翻案,如佛之心印,取其明离暗合。”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云:“作行草最贵虚实并见。笔不虚则欠圆脱,笔不实,则欠沉着。专用虚笔,似近油滑,仅用实笔,又形滞笨。虚实并见,即虚实相生。书家秘法: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离合之间,神妙出焉。此虚实兼到之谓也。”指出离是虚,虚而洒脱;合而实,实而沉着;离合兼具,虚实兼到,从而神妙出焉。清代姚孟起《字学忆参》云:“宾主、操纵、开合、虚实、顺逆诸法,可以悟人。”(3)指从整个书学境界而言,上升为更抽象、更理想的离合法则。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盖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所欲离者,非欧、虚、褚、薛诸名家伎俩,直欲脱去右军父子习气,所以难耳。哪吒拆骨还父,拆肉还母,若别无骨肉,说甚虚空粉碎,始露全身。晋、唐以后,惟杨凝式解此窍耳,赵吴兴未梦见在。”指出“合”“要使自己能合于历代名家技法,如欧、虞、褚、薛,更能上升为合于王羲之的技法。由合再进人更高层次的'离',即是离欧、虞、褚、薛诸名家技法,脱去右军习气。如哪吒一样拆骨拆肉,还诸各家,而自己另有骨肉神韵,这种离合法,也成了董氏书学的最高理想境界。清代宋曹《书法约言》云:“古有法,书法之要,妙在能合,神在能离。所谓离者,务须倍加工力,自然妙生。既脱于腕,仍养于心,方无右军习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