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腹针区埋线对慢性失眠患者血清神经肽Y影响的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孙氏腹针区埋线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神经肽Y(NPY)水平的影响,探讨该疗法治疗慢性失眠的可能作用机制,为孙氏腹针区埋线治疗慢性失眠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慢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腹针区埋线组)和对照组(常规穴位埋线组),每组33例。

治疗组取穴为腹一区、腹二区、腹八区,对照组取穴为照海(双)、申脉(双)、神门(双)、三阴交(双)、安眠(双)、四神聪。两组均采用微创埋线方法,10天埋线1次,1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NPY水平、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的变化。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因中途脱落4例患者,实际完成试验病例为62例,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性别、年龄、病程)、血清NPY水平、PSQI评分、SAS评分及SD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75%,优于对照组的80.00%,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3.PSQI评分:两组在治疗后,PSQI总分及各成分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PSQI总分及各成分比较,治疗组在总分、睡眠质量、日间功能障碍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在睡眠障碍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4.NPY水平:两组NPY水平在治疗后均升高,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NPY含量升高明显,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5.SAS评分:两组的SAS评分在治疗后均减少,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6.SDS评分:两组的SDS评分在治疗后均减少,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7.随访方面: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结果显示,治疗组的复发率为13.33%,对照组的复发率为41.67%,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孙氏腹针区埋线与常规穴位埋线均可有效治疗慢性失眠,均能改善患者睡眠情况、焦虑和抑郁状态。2.孙氏腹针区埋线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穴位埋线,且在睡眠质量、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和远期疗效方面更具优势。3.孙氏腹针区埋线治疗慢性失眠的可能作用机制是通过直接刺激肠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对应性调节大脑的情感区、植物神经区及内分泌调节区,增加神经肽Y的分泌,从而改善睡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