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 | 陌生的赞辞(组诗)
总第1278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东经113度以西。厚积薄发的黄土台地
挖一孔窑洞。诞生的孩子,是诗圣杜甫
堆起个土丘。上面主祭的,是轩辕黄帝
逶迤的北邙山。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破碎不堪的地貌地理
多像祖先额头,纵横交错的皱纹。刀砍斧劈
率土之滨。这里的黄土埋人。贫瘠的年谱,深藏膏腴
收割一茬菽麦。长出一茬黍稷
濡染一条大河的肤色。浑黄无边无际。广袤的流域
信天游与纤夫号子。无不可歌可泣
一片沧桑大地。稀疏的雨水和植被,就像命运和机遇
生与死。都不容易。都是奇迹
季节,又到了失守的最后关头
一把镰刀,从来就不是一个安详的名词
锋刃磨砺通宵,从农业词典里凌厉出手
无数嗜杀成性的及物动词,麇集部落麦田
大地上的麦子。这些天生的被及之物
命悬生死一线
万物是万物的万物。为什么总想,据为己有
天下是天下的天下。为什么有人,裂土封侯
荆州是荆州的荆州。既不姓孙,也不姓刘
江山是江山的江山。那是谁啊,大打出手
春秋大梦,英雄断头。借了荆州,失了荆州
最后的坚持。矗立的石块,垒满府君的头颅
仍然拒绝倒仆,委身尘土
生涯被梦魇无情掩埋。时间却不能吞噬一切
大地的骨骼,从深喉吐出
囊括万物的漏水箭壶。被一方怡悦的隶书残碑
轻而易举地嘲弄唐突
守城城池陷落。守宫宫殿坍塌。守宅宅院荒芜
那就守土。守护灵魂的归宿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风雨耐心地
一笔一笔,模糊生平的叙事向度
终极的匮乏,躲不开的宿命定数。大成若缺
放开中间地带。向死而生的路
与高速铁路并行不悖的,是一列南北走向的庞大山系
满山干渴的石头,正赶往前方的一条大河会饮
等他把疲惫放到二等座上。侧脸看见四点钟的太阳
歇脚在离山很近的地方。也是一脸疲惫的样子
冬天该来还是来了。红叶卸掉晚妆,萧瑟已是草木的常态
做了一个不合时宜的春梦。醒来的时候他发现
落日搁浅在苍茫山脊,迟迟不肯坠落下去
像是谁放不下的,一桩巨大的心事
宝 典
关键不在于,你是不是韭菜。关键在于
收割韭菜的刀刃。同样也能够
收割稻谷,收割小麦
只要你是草木。草木们伸着的脖子
割了一茬又一茬。它们始终无法
创造奇迹。拒绝刀刃的热爱
关键不在于,你是不是草木。关键在于
刀刃同样也能够,把猪羊的脖子割开
只要你是脖子。你是伸着脖子的血肉之身
渴血的刀刃,就会感到愉快
准确地说。在一部国学宝典里,你是一只二脚羊
宰杀烹调的法式,书上早有详细记载
秋雨淋湿坡岗
秋雨淋湿坡岗
淋湿了坡岗上的红薯秧
天堂的饥饿他没能忍住
去挖了坡地里一块红薯
秋雨淋湿坡岗
秋雨淋湿坡岗
淋湿了坡岗上的那次慌张
批斗了三天还没有结束
红薯秧终止了一场羞辱
秋雨淋湿坡岗
秋雨淋湿坡岗
淋湿了缠在脖子上的红薯秧
那一把勒紧喉咙的红薯秧
是天堂里最昂贵的红薯秧
秋雨淋湿天堂
秋雨淋湿天堂
淋湿了天堂里无诉的悲伤
风吹过去,又是多少年
东西叫陌,南北叫阡
陌上谁家年少,白发谁家翁媪
只有脚下的路,没有改变
不管这条路,修的多么现代
不管你是航天,还是航海
只有路上的人,身份不变
路上的人,都是单程过客
早晨出发的人,回不到早晨
黄昏迷路的人,走不出黄昏
跟着太阳行走,从东走到西
太阳重新升起,人没有回去
风吹过来,又是多少年
南北叫陌,东西叫阡
南北也是东西,始发也是终点
阡也是陌,陌也是阡
鼎
说白了就是一口饭锅
赋予的象征意义太多
鼎盛是一锅高汤滚沸
鼎革是饭局换了主人
鼎定无非一家生意独大
鼎峙表明几家餐馆并存
就拼块头,就比封爵
饭锅,越铸越大越伙
就摆出九口饭锅,震慑
一大群馋嘴的脱毛猴哥
吃饭,吃饱饭,吃好饭
争夺,围绕着饭锅开展
你死我活,为一口饭锅
人类,天生的一堆吃货
总有猛男想吃霸王餐
就去问鼎,祸结兵连
一口饭锅,成博彩中心
历史,就是那一锅乱炖
游 戏
斫木的斧头,为何停不下来
推石的手,为何停不下来
既然总要滚落,为何还要推上去
既然桂花正香,为何把它斫坏
随砍随合的创伤,不是创伤
推上滚下的折腾,不是瞎忙
是你不知不觉,就爱上习惯动作
上帝喜欢隐身,没有监工在场
无休止的苦役。快乐的游戏
都是西西弗斯。都是吴刚
赞 辞
宣纸太薄,水墨太晕,写意太过随兴
工笔细描,太多装饰的形象工程
需要一张画布,刮刀排刷,油彩层叠涂抹
世代累积的原型,难以违拗的天命
那些由明转暗的,大面积的黄。谷穗和黄叶
那些风风火火的,大面积的红。黄栌和红枫
闲逸的笔墨趣味,无力表达它们的内心需求
宣泄和释放,长期郁结的感情
深秋的故国风物,一点也不像宣纸水墨
大地是一幅油画。质感异常厚重
司仪熟悉的赞辞。缘此变得陌生
中 间
你说黑夜总会过去。大概是忘记询问
月亮,星星,灯火的意见
不妨把话说白了。其实只有那个太阳
它才喜欢那个白天
人类处在中间。衣锦的人,等着天亮
褴褛的人,等着天晚
杨景龙,笔名扬子、西鲁,河南鲁山人。二级教授,安阳师范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年度人物,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成果鉴定专家。长期从事中国古今诗学传承研究,唐宋词研究,现当代各体诗歌研究,兼事诗歌创作。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在中华书局、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处出版《中国古典诗学与新诗名家》、《花间集校注》等专著10余部,论著获评中华书局年度“十大好书”、“中原传媒好书”、“中国读品节百社联荐文艺类优秀图书”,入选“中华国学文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推荐书目”,多次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暨河南省第四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夏承焘词学奖、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等奖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等10余项。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