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461课:“诉、谮、谗”,其实都是“说别人坏话”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言”部的三个汉字:“訴、譖、讒”。在现代汉语,这三个字分别简化为“诉、谮、谗”。其中“诉”是现代汉语的常用字。因此本课的重点汉字是“诉”。三个字的详情如下:
1、訴(诉)。读sù。《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诉,告也。从言,厈省声。《论语》曰:'诉子路于季孙。’訴或从言朔。愬,诉或从朔、心。”形声字。本义是诉不实之状;毁谤;说别人的坏话。“(言朔)”、“愬”都是诉的异体字。这里的《论语》指《论语·宪问》:“(公伯寮)诉子路于季孙。”指的是:公伯寮向季孙毁谤子路。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從'㡿’之字隷变为'厈’,俗又为'斥’。”实际上,从“干”的字,都有“犯”的意思(干,是古人田猎时的一种工具,后来发展成一种防卫武器,又指旗杆,又或者指'盾’。)因此,诉的本义并不是简单地告诉,而是毁谤,说坏话。
(毁谤)
《广雅·释诂二》:“诉,䛼(同毁)也。”《左传·成公十六年》:“(郤犫)取货于宣伯,而诉公于晋侯,晋侯不见公。”杜预注:“诉,譖也。”郤犫从宣伯那里拿了财物,而在晋厉公那里毁谤鲁成公。晋厉公就不和鲁成公见面。《三国志·魏志·郭嘉传》:“初,陈群非嘉不治行检,数廷诉嘉,嘉意自若。”当初,陈群非议郭嘉不注重行为的检点,多次在朝堂上说郭嘉的不是,但郭嘉一直神情自若。
本义之外,“诉”的用法还有:
(1)告诉;诉说。《左传·僖公五年》:“初,晋侯使士蒍为二公子筑蒲与屈,不慎,寘薪焉。夷吾诉之。公使让之。”当初,晋献公派士蔿为两位公子在蒲地和屈地筑城,不小心,城墙里放进了木柴。夷吾告诉晋献公。晋献公派人责备士蔿。白居易《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傅抱石《琵琶行》)
这个用法是现代汉语最常用的用法。鲁迅《华盖集·“碰壁”之后》:“鞭扑底下的囚徒所发出来的不过是直声地叫喊,决不会用一篇妃红俪白的骈文来诉痛苦的。”
(2)控诉;告……的状。比如:起诉;上诉;公诉人。《玉篇·言部》:“诉,讼也。告诉冤枉也。”《汉书·成帝纪》:“刑罚不中,众冤失职,趋阙者告诉不绝。”刑罚失当,不少人含冤失其常业,到朝廷上访上诉者不绝。
(起诉)
这个用法,现代汉语也较为常用。
(3)辞酒不饮。黄庭坚《定风波》:“且共玉人斟玉醑,休诉,笙歌一曲黛眉低。”陆游《蝶恋花》:“鹦鹉杯深君莫诉,他时相遇知何处。”
(4)求;求助。比如:诉诸法律;诉诸武力。
“诉”的小篆写法如图:
(诉的小篆写法)
注意,“诉”的篆法与楷书的“诉”差别明显。
2、譖(谮)。读音有两个:
(一)zèn。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谮,愬也。从言,朁声。”形声字。本义是说坏话诬陷他人。这里的朁声,徐锴《说文解字系传通论》:“谮者,簪也,若簪之箸物切至也。”用谗言伤人,如锐簪穿刺,令人痛彻心脾。
(诬陷如锐物刺人)
《广雅·释诂二》:“谮,毁也。”《玉篇·言部》:“谮,谗也。”《诗·小雅·巷伯》:“彼谮人者,亦已大甚!”那个造谣诬陷害人者,心肠实在太凶狠!《论语·颜渊》:“侵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皇侃《论语义疏》:“谮,谗谤也。”点滴而来、日积月累的谗言和肌肤所受、急迫切身的诬告也都在你这里行不通,那你可以说是看得远的了。
(二)jiàn。这个读音出自《集韵》。通“僭”。不信。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临部》:“谮,假借为僭。”《诗·大雅·桑柔》:“朋友已谮,不胥以榖。”郑玄笺:“谮,不信也。”同僚朋友却不相信,没有诚心不善良。
(《大雅·桑柔》)
“谮”的小篆写法如图:
(谮的小篆写法)
注意:“诉”与“谮”意义相近,但二者有区别,“诉”可以是诉说自己的委曲等,“谮”却是进谗言。
3、讒(谗)。读chán。《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谗,谮也。从言,毚声。”形声字。本义是说别人的坏话。《庄子·渔父》:“好言人之恶,谓之谗。”喜欢说别人坏话,叫做谗。
(进谗言)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夫无极,楚之谗人也,民莫不知。”那个费无极,是楚国的坏人(进谗言的人),百姓没有不知道的。
又引申为说坏话的人。《管子·君臣下》:“中外不通,谗慝不生。”宫内外不得私通,说坏话的人与罪恶都不会发生。
又单指坏话,陷害别人的坏话。《诗·小雅·小弁》:“君子信谗,如或酬之。”我的君王啊偏听偏信谗言,就好像嗜饮美酒一样沉迷。
“谗”的小篆写法如图:
(谗的小篆写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