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400法——溺血六法
溺血六法
小便出血不痛者为溺血,痛者为血淋。《素问·气厥论篇》说:“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金匮要略》里说:“热在下焦者,则尿血。”这全说明溺血的形成多与热有关,但临床中要分清实热与虚热。凡属暴发的多为实热,脉必数而有力;病势缠绵者,多属劳损,脉必濡数无力。此外,亦有因脾虚气弱失于统摄而溺血者,兹将辨证立法述之于后。
(一)清心泄火腑,凉血止溺红
心热下移小肠,症见心烦不得寐,舌咽作痛,舌绛,尖部起刺,口渴饮冷,溺血,甚则尿道刺痛,脉象细数且弦。用清泄火腑,凉血止红方法,如导赤散之类。
竹叶3克 木通3克 生甘草10克 生地12克 山栀10克 干荷叶10克 血琥珀末1.5克(装胶囊分服)
加减法:
若血热过盛时,可加川连粉1克(冲)、黄芩10克、生地黄10克。
若属于阴分不足,血虚热甚时,加养血和阴之品,如石斛10克、白芍10克、早莲草10克、女贞子10克,玉竹10克。
若口渴喜冷,脉洪大滑数者,用生石膏20克(先煎)、知母10克、元参10克、花粉15克。
(二)疏肝解郁,凉血止红
肝郁化火,深入血分,少腹两胁刺痛,口苦耳鸣,急躁不安,溺血,甚则尿道微痛。可用疏肝解郁,凉血止红法治之,辛辣刺激之品皆忌。
龙胆草6克 炒山栀6克 柴胡6克 香附10克 黄芩10克 生地12克 丹皮10克 藕节10克 赤、白芍各10克
加减法:
若患者体弱,脉来无力,当以凉血和阴方法,不可过度苦泄。
(三)清利湿热,凉血止红
湿热蕴于下焦,小便不畅,溺血而尿道微痛,少腹作胀,舌红绛,苔根部黄厚,脉象滑数。用清利下焦湿热,凉血止红方法。
蒲黄炭10克 荆穗炭10克 小蓟12克 藕节12克 滑石20克 通草3克 生地黄15克 白芍12克 丹皮10克
加减法:
湿邪重时,加淡渗利湿之品,如茯苓20克、冬瓜皮20克、生苡米20克。
治下焦湿热必当先清胃肠,胃肠之气通畅,湿热方有去路,故宜忌食荤腥厚味为宜。
(四)扶脾益气,摄血止红
脾虚气陷,统摄无权,血不归经,发为溺血,饮食减少,肢酸体倦,舌胖,边有齿痕,苔白腻润滑,脉象虚濡。用补中益气方法以摄其血。
黄芪12克 肉桂1克(研冲) 甘草10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升麻6克 柴胡10克 生牡蛎20克(先煎)
加减法:
若中气大虚,动则气喘,频频自汗者,脉虚软而力弱,可加重黄芪至60克,党参至20克,另加人参粉2克(冲)。
若兼见血虚面色萎黄,脉象细弱者,可加当归、白芍、熟地黄等。
(五)平补肝肾,调元固本,求其血止
下元虚损,肾气不固,形体消瘦,遗精溺血,腰脊酸痛,脉象沉细。用调元固本方法。
熟地黄l5克 肉苁蓉12克 山药30克 茯神15克 芡实米15克 楮实子15克 杜仲12克 菟丝子12克 生牡蛎15克(先煎)
加减法:
若肾阴不足,虚热化火,脉象细小而数时,当以清虚热为主,可加丹皮10克、丹参10克、白头翁10克、鬼箭羽10克。
若虚热化火,燥热亢盛,形成大便燥结时,可于方中加大黄粉0.5克(冲)、元明粉1克(冲)、生地20克、元参20克、麦冬10克,以增液通下,攻补兼施,便通即已。
若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者,可酌情加用鹿茸粉1克(冲),或鹿角霜10-30克入煎。出血时用阳药要慎重,必须有阳虚证方可用之。
(六)调和血脉,养荣止血
有些病势缠绵长期不愈的溺血,应中西医结合,查明原因。如泌尿系结核,常伴有低热、乏力等症状,治疗当配合抗痨药物;如属肿瘤一类的疾病,治疗当配合抗癌药物;若属良性肿物,可考虑外科手术,并配合对症治疗药物。这类疾病导致的溺血,可用调和血脉,养荣止红方法治疗。
干荷叶10克 炒地榆10克 荆穗炭10克 藕节20克 生地黄15克 赤、白芍各10克 丹皮6克 净丝棉3克(焙灰、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