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2年数次东征攻唐,唐军八总管皆败,却被李世民带2000人逼降!

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到隋朝义宁元年(公元617年)初,已经遍及黄河南北,并逐步形成了以李密、窦建德、杜伏威为领袖的三支强大的起义军。起义军锋芒所向,直指腐朽没落的杨氏隋朝。隋炀帝杨广穷兵黩武,相继派出大军进行镇压,无奈国力已衰,民众怨声载道,隋王朝非但无力进攻起义军,反而被起义军打得七零八落,其主力都被阻隔于江都、洛阳、长安三处地域。隋朝处于风雨飘摇、奄奄一息之中。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只要有农民起义的蓬勃发展,往往要伴有地方豪强、贵族官吏的“趁火打劫”。就在李密、窦建德、杜伏威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勃起之时,许许多多的豪强、贵族也纷纷乘机而起。他们或是打击农民起义军,或是攻击隋朝军队,或是互相攻杀、吞并,以便扩大自己的割据势力,为夺取中央政权而不遗余力。

太原留守李渊于义宁元年(公元617年)五月在太原起兵,随即以3万兵马向关中进军,企图实现“先入咸阳,号令天下”的战略目标。李渊军先击杀隋将宋老生于霍邑,后以20余万大军围攻长安,未经大战便迅速夺占。

当时的兰州金城府校尉薛举起兵,自号“西秦霸王”,以子薛仁杲为齐公。隋将皇甫绾率兵万人屯桅罕,薛举以精兵击破,并收羌人降卒2万,薛举军于是逐渐强大起来,薛举封薛仁杲为齐王,东道行军元帅。稍后,薛举称帝于兰州,命太子薛仁杲率军围秦州,克之,随后定都于秦州。继之,薛仁杲进攻扶风,消灭了唐弼的割据势力,军队发展到20万之众,自此薛举便有了窥视京都之意。李渊进入长安后,薛仁杲再攻扶风,被秦王李世民击退。

义宁二年(公元618年)三月初十,隋炀帝杨广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杀死,历时37年的隋朝即告灭亡。同年五月二十日,李渊称帝于长安,国号唐,改义宁二年为武德元年。唐王朝建立后的当务之急,是巩固关中、稳定京都。此时,杨侗在洛阳宣布即隋朝皇帝位,宇文化及统兵10余万西进至河南欲讨杨侗,杨侗授瓦岗军首领李密以太尉职,令其迎击宇文化及,双方大战月余,损失惨重,瓦岗军虽然获胜,但实力削弱极大。待李密准备班师洛阳时,王世充发动政变,控制了政权,发兵与瓦岗军战于偃师。因此,洛阳方面对长安的威胁尚不是很大,李渊便把战略重点放在对付占据朔方的梁师都与占据陇西的薛举。梁师都的力量不大,且又多次被唐军击败,这样,陇西的薛举就成了唐军的主要打击目标。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六月初十,薛举进攻径州,唐以李世民为行军元帅,率八总管兵迎战。七月,薛举进逼高墌,并分兵游击幽州、岐州。李世民屯兵高墌城内,深沟高垒不出战。不久李世民得了疟疾,便将指挥权交给了行军长史刘文静。刘文静将大军列阵于高墌西南。唐军自持兵众而不加防范。薛军潜师袭击唐军侧后,又战于浅水原,唐军八总管皆败,士卒亡者十之五六,大将军慕容罗喉、李安远阵亡,刘弘基被俘,李世民只得退回长安。薛举军获胜后准备乘胜直捣长安,未及行动,薛举卧床不起,不几日便病死。薛仁杲即位,暂时屯兵于折摭。

薛仁杲力大无比,又擅长骑射,军中号“万人敌”。他性格剽悍,残忍不已,每得俘虏,总要断其舌头,割其鼻子,杀人如麻。其父薛举虽残猛,也厌恶薛仁杲,常说他:“汝材略足办事,而伤于虐,终覆吾宗。”薛仁杲当行军元帅时, “人畏而不亲”,与众将领就有矛盾,等到他继承父位后,部属恐惧,互相猜疑。

李渊得知薛举病死,不失时机地争取了占据武成的李轨,对薛仁杲形成了东西夹击的态势。武德元年八月十七日,李渊以李世民为元帅,统兵攻打薛仁杲。唐军据高城,坚壁不战,众将领屡屡请战,李世民毫无所动,他说:“我军新败,锐气少;贼骤胜而骄,有轻我心。我闭壁以折之,伺衰而击,可一战擒也。”随即传令军中:“敢言战者斩!”双方相持60余日,薛军粮尽,部将梁胡郎等率所部降唐。李世民知道薛军将士离心,且又断粮,便命行军总管梁实列阵浅水原,引诱薛军来攻。

当初薛军大将宗罗睺曾经数次挑战,唐军紧闭城门而不出,现在见唐军列阵,便尽率精锐杀了过来,梁实军虽然营中无水,人马数日不饮,但守险不出,宗罗睺挥师猛攻。不几日,李世民判断薛军已疲,便下令全线出击。唐将庞玉又列阵于浅水原,宗罗睺集中全部兵力实施攻击,庞玉几乎支持不住。这时李世民亲率主力从浅水原以北出其不意猛攻薛军,宗罗睺侧后受击,只得回头迎击李世民,唐军以几十晓骑先突入薛军阵营,内外夹击,宗罗睺军终于大败,被唐军斩首数千级。李世民带2000骑兵准备追击。薛仁杲列阵于高墌城下,李世民据径水与其对峙,薛军晓将浑干等人临阵降唐,薛仁杲震恐,只得引兵入城固守。傍晚,唐军主力继至,围城,薛军军心动摇,夜间投奔唐军者争相下城。薛仁果见日暮途穷,遂于十一月初八率精兵万余人出降。

薛仁杲在两年之中数次东征攻唐,先胜后败,其中有不少经验教训值得探讨。

薛仁杲攻秦州,陷陇州,胜在巧妙地调动了对手。薛仁杲东攻浅水原之前,唐秦州总管窦轨发兵击薛仁杲军,唐军失利,径州反被薛军包围。唐骤骑将军刘感镇守径州,城中粮尽,适逢唐长平王叔良率军来救,薛仁杲见唐军势众,于是扬言粮尽退兵,又遣高墌守军降唐军,叔良信以为真,遣刘感前往接收高墌,被薛仁杲捕获,唐军大败;薛仁杲又攻陇州,唐陇州刺史常达据城死守,薛军不能克,薛仁杲派其将仵士政以数百人诈降,常达深信不疑,厚抚薛军降卒,不料仵士政以士卒劫常达,收城中守军 2000 人归薛仁杲。薛仁杲攻秦州,陷陇州,俘获唐军大将二人,并攻占了陇州,这是他妙用诈计、调动唐军的结果。

薛军首战浅水原,胜在以己之长击敌之短。此战名义上是薛举指挥的,实际上是由薛仁杲具体组织的。唐、薛两军首战浅水原,薛军胜得似乎有些侥幸,深究一下,却又在情理之中。薛军素来剽悍,将勇兵精,人地熟悉,但粮草不济;而唐军兵力虽众,但多属新近归顺、投降之卒,成份庞杂,缺乏训练,战斗力较弱。不过,唐军的后方较为巩固,且物资丰富,粮草供应充足,利在持久取胜。薛军不惧唐军的优势兵力,抓住唐军轻视、骄傲及战斗力较弱的短处,迅速出击,袭其侧后,一举成功,胜在善于扬己之长击敌之短。

薛军二战浅水原,败在以己之短击敌之长。唐、薛两军再战浅水原,从双方主帅的作战企图来看,与第一次浅水原之战几乎没有任何区别,就是说,在战斗触发之前,双方将帅都准确地把握住了对方的长短,都极力想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实际情况的发展,是唐军坚定不移地贯彻了李世民的作战企图,使得薛军无法抓住唐军的短处;薛军则囿于上一次的取胜经验,屡次挑战,想诱出唐军决战,这样,薛军的弱点日益暴露发展,待两个月以后终于粮尽兵疲,已无力发挥出自己的长处了,在唐军的打击下只得败退高墌。知道了敌我双方的长与短,是否就算知己知彼了呢?还不全面,关键在于避敌之长,击敌之短,还要扬我之长,避己之短,这些方面不可或缺。

薛军兵败高墌,关键在于主帅丧失斗志。宗罗睺折兵浅水原,薛军虽然受到一定损失,但主力尚存,李世民对此十分清楚。薛仁杲据守高城,虽然叛逃了一些将士,但在投降时仍有精锐万余人,这些力量仍然很有战斗力。然而,薛军见大将宗罗睺兵败,“仁杲破胆,不暇为谋” ,就是说到了惊恐万状,不敢与唐军继续对阵的程度了。主帅首先丧志,部队自然崩溃。实际上起初李世民只带有两千轻骑,薛仁杲若能处危不惊,沉着调度,以万余精兵迅速击破唐军是很有可能的。由于兵未败将先怯,因此薛军万余精兵不战而降就不足为奇了。

将帅的勇气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是将帅的精神支柱,也可以说是整个军队的精神支柱。失去了这种支柱,一支军队就会不战自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