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老虎”作怪,感冒、咽喉肿痛找上门,中医五招“治服”它

四季轮转,初秋之际还没跟炎热彻底告别,凶猛的“秋老虎”就伺机而动,带来一年中温差最大的日子,于是感冒、咽喉肿痛、皮炎湿疹各种小病痛纷纷出来作怪。但实际上,“秋老虎”虽看似“凶猛”,用对方法,也难发威。

调起居 解秋乏

适当多睡一小时

处暑节气正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中阴气增强,阳气减弱,人体的阳气也随之内收,“秋乏”也就随之出现。

中医理论支持秋季“阴精收藏,收敛神气”的养生法则,适当增加睡眠有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而早睡和午休是增加睡眠的最佳方法。

增加睡眠一小时并且保证有质量的午觉,可以让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尤其对于老年人,建议晚上提早入睡,并且培养午睡的好习惯,即使睡不着,闭目养神对身体也是极有好处的。对于年轻人来说,适当增加睡眠可以让学习、工作更精力充沛,同时减少“秋困”的出现。

春天了 秋天冻

避免过早添衣物

“春捂秋冻”是古人一条非常实用的生活谚语,“春捂”是为了帮助气血走表散热,促进阳气生发。“秋冻”是为了促进阳气潜降。

在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尚不稳定,暑热尚未退尽,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后吹风,也很容易伤风感冒。因此,处暑后要使身体有一些凉意,不要天一冷就马上全副武装,穿很厚的衣服。而且初秋是“冷”并没有感觉到“寒”,“皮肉之冷”是可以忍耐的,而采取“秋冻”对于适应与抗御冬天的严寒都有很大的好处。

多喝水 多喝粥

多吃润燥生津食物

初秋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处暑也是“热燥”的开始,比夏天的干燥还要明显,因此人们往往有这种感觉:皮肤变得紧绷绷的,甚至起皮脱屑,毛发枯燥而无光泽,头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喉燥得冒火,大便干结等症状。

对付“秋燥”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喝水,可在白开水中加少量盐或蜂蜜,还可多吃新鲜果蔬,尤其是梨子和莲藕,还可喝一些银耳、百合、莲子、鸭子等滋阴养肺、润燥生津食物煮成的粥汤。

多开窗 少开空调

保护肚脐很重要

白天只要室温不高,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空气流动。建议室内外温差保持在5℃左右,避免着凉感冒,还应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避免将家中门窗紧闭,导致室内空气混浊、潮热。

同时还要注意保护肚脐。如果对脐部防护不当,寒气很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引发身体不适。而寒气如果在小腹部位积聚太多,还会导致各种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方面的疾病。

别偷懒 勤锻炼

轻松运动身体棒

锻炼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适量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原则,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运动也要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以“不累”为标准,量不宜过大,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尤其是体质虚弱者,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运动的时间最好在早上和晚上,可选择快走、打太极拳、爬山等运动方式,既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又可使老年人一天保持良好的精气神。但中午气温偏高,应尽量避免室外活动,特别是患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的老年人,室外炎热的天气,会增加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

来源 :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