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振华:关于“百分百——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

展览背景:

2017年,“27度角——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是武汉的首创。它不仅第一次提出了“生态雕塑”的口号;在国内众多双年展中,它也是第一个以生态为主题的双年展。这个倡导生态文明,推动生态艺术,更新生态观念的展览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产生了重要影响。

2020年,新冠疫情的全球肆虐,将生态问题又一次尖锐地摆到了全世界的面前,摆到了每个人的面前。突如其来的疫情,验证了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的前瞻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它再一次让人们认识到生态文明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后疫情时代,如何加大生态文化和生态艺术的推广力度,更好、更自觉地在我们的文化、艺术和日常生活中倡导生态文明观,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它不仅事关我们今天,更事关我们人类共同的未来。在生态面前,我们每个人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武汉是东湖之滨的英雄城市,英雄的武汉人民不仅在抗疫斗争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生态文明和生态艺术的建设中,它也同样应该以创造性的姿态走在前列。只有经历了风雨,才会更加珍惜阳光,只有经历了灾难,才会更加热爱生命。经受了疫情考验的武汉,更有理由举起生态的旗帜,将武汉变成一个生态之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之城。

“百分百——第二届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将于2021年再次出发,向公众公开展示。展览将继续沿袭前沿性、学术性、公益性、国际性的展览理念,在石门峰纪念公园和武汉创意天地芷美空间两个展示地点,通过国内外优秀的生态艺术作品,与城市对话,与市民对话;通过与时俱进的高新科技和生态手段来诠释生态美学、生命美学。

人们可能会问,到底什么是生态雕塑?

首届双年展参展作品:松尾光伸《人影》

“生态雕塑”的“生态”,是一个大生态的概念,它既包括了“自然生态”也包括了“社会生态”和“艺术生态”。这是因为,在当代社会,没有孤立的自然生态问题,在所有的自然生态的背后,往往都存在着尖锐的社会问题;同时,对于艺术而言,它是整个人类生态系统中最敏感、最有标志意义的部分,所以,艺术生态本身就是人类生态文明的鲜明表征。

首届双年展参展作品:Jaume Plensa《永无止境》

因此,生态雕塑就问题意识而言,它包括了社会、自然和艺术的诸多方面,它不仅表现为在生态文明方面积极的建设态度,还表现为对破坏生态文明的现象和行为的批判和揭露。

首届双年展参展作品:蔡晓玲《小丑鱼》

生态雕塑以生态文明的观念为主旨,以生态、绿色、环保、低碳为目标;它不再像过去那样,以人类的意志来征服自然;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消耗资源为代价来成就艺术;它主张让作品融入自然、亲近自然、和自然进行沟通;它强调建立一种全新的艺术和自然的关系,相互尊重、相得益彰。

首届双年展参展作品:傅中望《迁徙》

“生态雕塑”中的雕塑,也是一个扩张了的雕塑概念。生态雕塑在媒介上具有很大的包容性,除了常见的雕塑方式外,还包括目前非常活跃的当代艺术的各种方式,如“装置艺术”、“大地艺术”、“纤维艺术”、“动态艺术”、“新媒体艺术”以及运用声、光、电和感应技术的各种新兴艺术……

首届双年展参展作品:魏光庆《铁幕》

首届双年展参展作品:赵炳澈《人类之根》

首届双年展参展作品:焦兴涛《墨方》

生态雕塑在材料上,尽可能选择废弃的、可再生、可降解、活性植物为材料,强调对被破坏了的生态环境的再利用。

首届双年展参展作品:李娜《等风来》

在2017年“27度角——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中,空气、草、水、竹子、死去的树木,废弃的砖块……都成为了生态雕塑的材料,这些作品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艺术世界,让我们可以重新改写艺术经验,换一种眼光看艺术。

首届双年展参展作品:Alan Chin《联结》

首届双年展参展作品:娄金《石门峰创作坊》

首届双年展参展作品:龚酩涵《外来者》

即将开幕的“百分百——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将在总结上一届展览的基础上,精心组织和策划,争取有新的突破和新的作为,成为上一届的升级版。这届展览的主题是“百分百”,从这个主题,可以看出它对生态文明态度将更加坚决,它的作品状态也将更加纯粹。

主题释义:

“百分百”的主题首先表达了一种态度和决心;它表达了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不遗余力地推进生态文明的态度,创新性地在中国引领生态艺术的决心。只有以“百分百”的态度和决心,我们才会有对生态的高度重视,才会推动生态观念的彻底转变,我们所期待的生态文明才有可能实现。

“百分百”还是一种视角,是一种眼光;它主张全方位的生态视角,强调生态意识、生态关怀、生态行为、生态美学,并将它们贯穿在我们生活的全部,进行“百分百”地覆盖;“百分百”地观照。这将是人类思维方式、认知方式的一次革命,它将促成人类由以人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生态为中心的转变。

“百分百”同时还是生态艺术的媒介方式,是生态美学表达手段;展览主张以全媒体的方式来进行生态表达。参展作品的媒介方式是百分百开放的,它可以是传统媒介的艺术方式,也可以是新的媒介方式。凡是符合展览的学术方向,符合展览场地要求的采用任何媒介的作品,都可以成为展览的呈现手段和表达方式。

“百分百”最后还表达一种理想和愿望;它表达的是社会动员的理想,渴望公众广泛参与的愿望。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的目的说到底是进行整体的社会动员,通过展览,唤起全社会关注生态,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环保、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实现生态雕塑双年展的长期任务。

新一届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仍然采用了特别邀请和公开征集相结合的方式,既保证参展作者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学术性;同时也强调参展作品的广泛性、多样性和参与性,给有志于从事生态艺术的艺术家特别是青年艺术家以更多的机会。从已经确定的参展作品方案来看,本届展览的特点非常突出。

第二届双年展参展作品方案:葛平伟《家园》

第二届双年展参展作品:许毅博《一》

第二届双年展参展作品:余康《浮游》

首先,参展作品广泛运用科技手段,重视新媒体技术,这些成为了生态艺术的新亮点。大多数参展作品都不同程度地与科技和新媒体有所关联,它们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将机械运动、电子影像、声音控制、感应互动、三D打印、AR、VA技术运用在创作中。它一方面不仅体现了当代艺术的新趋势,也体现了生态艺术在艺术呈现方式上出现的新变化。

第二届双年展参展作品:袁中天《1815》

第二届双年展参展作品:张骏、王懿《错位山水》

过去许多大型雕塑在呈现方式上,是消耗性的,无法再生的,它们是以牺牲自然和环境为代价的。它们的生态代价意味着开矿,冶炼;劈山,取石;噪音,粉尘……等等,不可否认,它们对自然和环境产生了无法修复的影响。从生态的角度看,新媒体艺术的出现,虚拟成像的方式等等,不仅体现了艺术对物资资源利用方式的改变,同时也改变了艺术自身的生产方式,让艺术有了更多的生态可能。

第二届双年展参展作品方案:王璜生《萌之声》

第二届双年展参展作品方案:唐骁《撷音》

第二届双年展参展作品:张升化《闻风》

在本次参展作品中,王潢生的《萌之声》、唐骁的《撷音》作为声音装置作品,就是利用声音来做文章,它们改变了过去雕塑一定要以物质实体的方式来呈现的做法,人们不仅看艺术,还可以听艺术;再如张升化的动态装置;郑达的《未知时空的光泽》;于佳、王圣华的风动装置《潮汐》等,采用了各不相同的技术手段,为生态艺术带来了丰富的可能性。

第二届双年展参展作品方案:郑达《未知时空的光泽》

第二届双年展参展作品:于佳、王圣华《潮汐》

其次,许多作品在材料上,媒介上,创作方法上勇于创新,不断拓展边界,让生态艺术拥有了更多观念内涵和行为方式。

第二届双年展参展作品方案:费俊《水曰》

费俊的《水曰》、袁晓舫的《谁的名字写在水中》、郑靖的《水书》都具有亲水性的特点,他们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或让水纹发生变化;或让文字漂浮在水面;或让文字在水中时隐时现;他们充分利用水面,将水面变成生态雕塑的载体。

第二届双年展参展作品方案:袁晓舫《谁的名字写在水中》

第二届双年展参展作品方案:郑靖《水书》

还有些艺术家在采用了随机性、在地性的方式,他们将根据现场,根据武汉的特点进行即兴的创作。例如文豪从成都来到武汉后,将收集武汉名街、名宅的老砖、残石、水泥块在现场进行驻地创作;坚果兄弟则在展示现场的草坪上,以生态和生命为主题,进行现场创作。

第二届双年展参展作品方案:坚果兄弟《绿旗》

再次,本次参展的许多作品,其思想内涵和思考的深度比过去有了较大提升,他们的方案不仅着眼于生态形式和生态材料,还表现出对涉及生态的社会、人生问题的深入探究。

第二届双年展参展作品方案:胡泉纯《消失的房子》

胡泉纯《消失的房子》将过去缠绕老屋的藤枝轮廓剥离出来,进行金属焊接,作品不仅通透,更能引起人们对那些消失老屋的感叹;史金淞的《回向——1300度》将石门峰工作人员从各地抗日战场上收集回来的石头进行1300度的窑炉烧制,使石头结晶转化,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李秀勤《被开启的记忆》则是粗砺的圆木和金属的对话,富于象征意味;孙绍群的《逆生长》则是一个倒置的树,树根朝上,树干朝下,它是作者关于自然和非自然的思考。

第二届双年展参展作品:李秀勤《被开启的记忆》

第二届双年展参展作品方案:孙绍群《逆生长》

还有,本次展览的作品强调与观众的互动和参与,希有更多的观众能够直接参与到作品中来。

为了达到互动的目的,许多作者采取了非中心化的方式,行为表演的方式,和多样互动的方式,希望引起观众的兴趣。

第二届东双年展参展作品:朱尚熹《生命的形式》

第二届双年展参展作品:沈凌昊《时间的剧场》

本次展出的部分作品,将改变过去中心化的,刻意放置在突显位置的展示方式,藏匿在景观环境之中,希望引发观众来寻找;在行为方面,朱尚熹教授将通过VA数字雕塑技术,在展览现场向观众进行表演,希望引起观众对数字塑造的兴趣;沈凌昊的《时间的剧场》则是一个感光互动装置,充满了趣味性,观众将忍不住希望一试,参与到作品之中;陈琦的《植物人脑电波计划》则是一件具有功能性作品,通过人机互动,它真的可以产生艺术介入治疗的功效……

第二届双年展参展作品:陈琦《植物人脑电波计划》

生态雕塑在国内还是一个新鲜事物,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作为一个将不断持续的品牌,它的目标是在国内率先竖起一个生态艺术的标杆,而这个展览只有在武汉市民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才能真正获得成功。

来源|雕塑频道公众号

(0)

相关推荐

  • 【雕塑展会】“百分百”——武汉·2001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户外部分)

       收  藏 .投  稿     请加微信联系小庸:23169257 本图文素材来源:我形我塑.展览组委会 "百分百--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 策展人:孙振华 学术主持:鲁虹. ...

  • 同行/电蓝与酸橙色的潜意识到处流淌 | Matthew Ronay

    Matthew Ronay(b.1976,美国),生活和工作在布鲁克林,创作梦幻般的装置和具有心理主题的雕塑画面.早期的卡通形象往往用工业生产的中密度纤维板构建性或暴力图像,用耸人听闻的色调涂漆.后来 ...

  • 江城大武汉【45】东湖●华侨城生态艺术公园

    武汉华侨城生态艺术公园,位于著名的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武汉东湖北岸100米到150米沿湖退让带. 东湖滋养着沿岸的生命,给万物带来了活力. 公园有花田.丘林.草地.湿地,立体丰富,生态多样. 在园中漫 ...

  • 你总说,当代首饰看不懂

    相信很多人在看一些当代首饰展览的时候,面对一些当代首饰作品的时候都会咋舌.这也是首饰么?这怎么戴啊?既不是金也不是银有什么价值啊?然后,感叹一句:哎,太当代了,看不懂! 今天,小编就好好来给大家讲一讲 ...

  • 这样的雕塑肌理,爱了!艺术家 Giorgio Conta

    中国雕塑文化领域垂直互联网推广平台 Giorgio Conta Giorgio Conta出生于1978年,在艺术环境中长大,他经常从事纪念性作品的创作,并参加过各种个人和团体展览.他在Vittori ...

  • 『雕塑头条』孙振华专栏 | 什么是中国当代雕塑的新变化

    ▲ 雕塑头条 编者按:随着时代的变迁,雕塑创作也不断的千变万化.随着科技的发展,雕塑也运用了先进的科技-- 2000年以来,中国当代雕塑所发生的变化有目共睹. 这些变化的基础是什么呢? 2000年以来 ...

  • 孙振华:以“生态”的方式重新定义雕塑

    2014年11月,"生态--锦江湿地公共雕塑展"在成都开幕,此次展览由孙振华担任策展人,以"生态"为主题,邀请了包括傅中望在内的30多位来自国内外的知名雕塑家, ...

  • 散文天地‖《窗前的“点点” 》文/孙振华

       窗前的"点点"               孙振华 作者简介: 孙振华,高级经济师,蒙商产学研科技创新战略联盟会长,现定居青岛.  2020年10月份,女儿抱回来一条小狗品种 ...

  • 『雕塑头条』孙振华专栏丨呼唤“佛教造像学”

    ▲ 呼唤"佛教造像学"                            --序<石胎灵躯>   拿到天津美术学院黄文智博士<石胎灵躯>的书稿,我第一时 ...

  • 孙振华:何处寻找地域性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集内含三百余篇千字短文,分社会观察.艺文杂谈.生活百态三辑,这些文章是作者关于生 ...

  • 孙振华:吾城吾乡90后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集内含三百余篇千字短文,分社会观察.艺文杂谈.生活百态三辑,这些文章是作者关于生 ...

  • 孙振华:重新认识“会议”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集内含三百余篇千字短文,分社会观察.艺文杂谈.生活百态三辑,这些文章是作者关于生 ...

  • 对话 孙振华:用公共艺术彰显景德镇的城市“姿态”

    著名批评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2019年10月17日与18日两天,2019 "时代新象"中国·景德镇公共雕塑国际大展初评在景德镇陶溪川美术馆举行,初评的前一天,批评家孙振华走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