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作文,老师说“写得很精彩”,却扣了12分,一半分数扣掉了
仔细观察图片,想一想,图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写清楚,注意做到语句通顺,题目自拟。
这是某校二年级语文期末考试的作文题,总分25分。试卷上的图是黑白的,这彩图我网上找的。
有个小朋友,看图之后写了下面这篇作文。
jiào训
天gāng亮,母鸡就和小鸡出门吃草。走到了树林,她们就开始狼吞虎咽地吃草。
突然,一只老虎kā chī一声,fān过lí bā。小鸡们吓得东躲西cáng,不知道zěn么办。就在这时,母鸡pāi着chì bǎng,用力一pū,呀!把老虎pū倒了!老虎不fú,lù出了像刀锋的牙chǐ,向母鸡pū去。líng qiǎo的母鸡一duǒ,就duǒ过了。老虎 jīng疲力jìn地说:“我一定还会回来的!”
母鸡赶走了老虎,她们又开始吃起草来了。
原文中有几个错的地方,比如,“jiào训”写成了“jiàn训”,“地”用了“的”,“吓得”的“得”漏了,评卷老师给“树林”“老虎”也画了圈圈,意思应该是图中明明是“草地”,那也不是“老虎”,而是“猫”。老师的评卷是很认真的!——语文教学要识字、会拼音、分清“地、的、得”用对地方……这些都是基本功,也应该是考试的评分点。
老师在试卷上划了两处波浪线,应该是鼓励孩子把学到的成语“狼吞虎咽”用上了、故事情节也写得连贯、生动。特别在第二处波浪线,老师写了“这里写得很精彩,如果图上人物没看错”。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孩子的写作能力,老师是肯定的。
但是,总分25分的作文题,这篇作文扣了12分,及格分都没拿到。我猜,看错了人物,将“猫”写成了“老虎”占主要因素。
尽管试卷上的黑白图稍稍模糊,但还是看得出来是一只猫。难道这个孩子没看出来?其实,孩子看出来了,但他有他的理由:“哪有猫吃鸡的?我想过了才写老虎的。”
不论这个理由是否站得住脚,至少,我觉得这个孩子是有独立的想法的,他在思考,他在寻找故事发生的合理性,在逻辑上做了推断。尽管生活中猫也会捕捉小鸡,甚至把小鸡咬死。可能这个孩子不知道,二年级嘛,认知总是有限的。但他为故事合理性做出了思考,并写下去,是可贵的。
我的好些朋友都觉得扣12分忒狠了点。我也觉得狠了点,但可以理解。考试有得分点、扣分点,其实也是一种游戏。是游戏就有规则,违反规则就得扣分。真如这个孩子取的题目“教训”,这次扣12分对他来说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但若是从写作这个角度看,而不是从语文这个角度看,我更加觉得扣12分太狠了!看图写话,测试的是什么?是依样画葫芦,还是说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何况老虎吃鸡是一个有合理性的想法呢。依样画葫芦,会限制孩子的思维,写作应该活跃孩子的思维。再说个不像话的理由,“照猫画虎”,写成老虎,有什么不可以呢?作文题中又没有写明这是一只猫。一只老虎长得像猫,不行吗?
话说回来,我们不去评价老师扣12分是扣多了,还是扣少了。我们想一想,我们的评价标准是不是能够“宽松”一些?特别是在像作文这样主观性比较强的题目上,能不能给孩子更多的表达自由与表达空间。我们培养孩子,培养他们什么呢?是培养孩子的是能力、创造力,而不是训练“投篮”——对准某一个标准答案去得分。这样太死板了!
在这篇作文的基础上,我不改一字,只要加一句话,就能把“老虎”变成“猫”。
教训
天刚亮,母鸡就和小鸡出门吃草。走到了树林,她们就开始狼吞虎咽地吃草。
突然,一只老虎“咔哧”一声,翻过篱笆。小鸡们吓得东躲西藏,不知道怎么办。就在这时,母鸡拍着翅膀,用力一扑,呀!把老虎扑倒了!老虎不服,露出了像刀锋的牙齿,向母鸡扑去。灵巧的母鸡一躲,就躲过了。老虎精疲力尽地说:“我一定还会回来的!”
母鸡赶走了老虎,她们又开始吃起草来了。老虎呢,他躲在树丛里,脱下了虎皮,啊,原来他是一只猫呢;不过,现在,他又穿上狼皮了。
如果你是老师,改过之后的这篇看图写话,你会扣几分呢?
插一句题外话:“我一定还会回来的!”——灰太狼的语言,动画片的语言,对小孩子的影响是很深的。
思考题:看图写话,测试孩子的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