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和尚夜里听到犬吠声,写出一首精妙古诗,苏轼称赞:真是可爱
众所周知,文学的创作是讲灵感的,尤其是诗词的创作。古人写的是古体诗,而现代人写的是现代诗,无论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都是创作,最核心的两个字,便是——灵感。
如果没有灵感,那么便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笔下生成的诗,便没有灵魂,成为了文字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前段时间现代诗坛轰动一时的“浅浅体”、“梨花体”便是如此。
古人早就意识到灵感对创作的重要性。因此,古人并不将一些精妙的诗词,认为全是诗人的功劳,而是老天爷突然赏赐诗人的灵感,也就有了那句经典的名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古人谦虚的表现。
今天要讲的这个故事,是有关古代诗人与灵感的故事,这个故事有两位主角,一位是大文豪苏东坡,另一位是法号“守诠”的僧人。苏东坡在佛学上的造诣极深,经常拜访高僧。
当时,守诠还小,是个小和尚,有一天夜晚,他走回寺庙,在上山的路上,守诠看得到了美丽的夜色,同时忽然听到几声清脆的犬吠,这意境宛如将石子扔进没有涟漪的湖面,打破夜的宁静。
而这便是上文所说的灵感,守诠小和尚有感而发,写下了这样一首诗,题目为《题梵天寺》:落日寒蝉鸣,独归林下寺。松扉夜未掩,片月随行履。唯闻犬吠声,又入青萝去。
这首诗写的非常之美。先来欣赏下这首诗:
落日寒蝉鸣,独归林下寺。诗人从落日时分便上山,一路上听到寒蝉鸣叫,而诗人的归宿,便是“林下寺”。一个僧人,从落日余晖,走到深夜,独自一人,从山脚走到山上,构建了一幅唯美的动态画卷。
松扉夜未掩,片月随行履。诗人到了夜晚,才回到寺庙,而寺庙的大门,并没有关闭,这里的“夜未掩”在格调上用的非常精巧,与《诗经》中的“夜未央”如出一辙。“片月”体现出夜的幽深宁静,同时也对应上文的“林下寺”,夜光透过树林的缝隙,照耀在寺庙的地上,仿佛跟随着诗人。
唯闻犬吠声,又入青萝去。整首诗,有诗人上山的动态,转化到寺庙的宁静,而犬吠打破了这份宁静,之后,犬有回到了青萝中去,一切再进入宁静之中,可以联想,诗人经过了一天的疲惫,也伴随着这份幽静,甜美地进入了梦乡。
整首诗,从“动-静-动-静”相互转化,非常精妙。
守诠的这首杂诗,成为了经典,千古流芳,但是的苏东坡,也对这首诗有所耳闻,而且苏东坡还特意拜访了守诠。
除此之外,苏东坡还写了一首诗,回复守诠,而苏东坡对守诠这首《题梵天寺》的评价,可以总结成四个字:真是可爱。因为苏东坡回复的诗,题目中就盛赞可爱,题目为:《梵天寺见僧守诠小诗清婉可爱次韵》:但闻烟外钟,不见烟中寺。幽人行未已,草露湿芒屦。惟应山头月,夜夜照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