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 祖 文 化 大 事 记 (明清部分)
明 代
■洪武五年(1372年) ,明初仍因袭元代规矩,在开国不久即对妈祖敕 封,封号是:昭孝纯正孚济感应圣妃。
■洪武七年(1374年) ,泉州卫指挥周坐奉命来湄洲,重修湄洲祖庙。
■永乐五年(1407年)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归来,向皇帝奏明在海上航 行得到妈祖神助,请求皇帝在南京龙江之上建一座天妃宫。同年,郑和第二 次下西洋,行前令兴化府重修湄洲祖庙。
■永乐七年(1409年)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归来,奉旨到龙江庙致祭。 同时,皇帝下诏,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赐龙江庙 曰“弘仁普济天妃之宫”。
■永乐十二年(1414年) ,明成祖撰立《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 该碑现存南京市静海寺内。
■宣德六年(1431年) ,郑和指挥的船队抵达福建长乐南山港,在那里 候风,准备作第七次下西洋。期间,郑和重修天妃宫,并撰立《天妃之神灵 应记》碑。碑文记述六次下西洋的历程和天妃之神护佑事迹。该碑现存长乐 市郑和纪念馆,与上述《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同为妈祖文化的重要文 物。
■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年) ,澳门妈阁山弘仁殿已创建。
■隆庆二年前(1558~1568年) ,日本萨南野间岳已建妈祖庙。
■万历十三年(1585年) ,西班牙传教士在所著《中华大帝国史》中介绍湄洲娘妈的生平事迹。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 ,荷兰殖民者企图以互市为名侵占澎湖。明朝将领沈有容奉命率舰队开到澎湖妈宫港,与荷人韦麻郎交涉,令其马上撤 离。事成后,沈有容遂上岛祭天妃,并在娘妈宫内镌刻一块“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的石碣以纪功。此碑尚存。
■天启四年(1624年) ,福建巡抚南居益指挥水师在澎湖击溃荷兰舰队,迫其在娘妈宫具结投降。同年,颜思齐、郑芝龙等入台开发宝岛,妈祖 信仰也随之传入台湾。
清 代
■顺治十八年(1661年) 郑成功决心收复台湾,率部从金门料罗湾放 洋东渡,先抵澎湖,驻跸在娘妈宫。攻台前,郑成功设香案,冠带叩祝,祈 求妈祖“助潮”。结果郑军进攻鹿耳门时,果然潮水“加涨丈余”。郑军顺 利进港,攻克赤嵌,包围安平,迫使荷兰侵略者投降,台湾复归祖国版图。 为谢妈祖助潮收复台湾之恩,郑成功将安平镇的荷兰教堂改建为天妃宫。
■康熙十九年(1680年) ,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以妈祖对克复厦门有 “神助”为由,奏请朝廷褒封。皇帝下诏,敕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 仁普济天妃。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水师提督施琅于本年冬从铜山率水师到达 莆田平海卫,在这里等待季风到来即渡海攻台。当时平海久旱,山泉断流, 井水干涸,施琅大部队驻扎却没有水喝,将士们叫苦连天。施琅为此焦急万 分,特来到天妃宫祭拜,祷告妈祖救助,得到庙前废井有泉水的神示。于是 发动兵士对天妃宫前的一口古井进行疏浚挖掘,井底竟然喷泉如涌,且永不 干涸。施琅全军得救。于是将此井命名为“师泉井”,并亲自写了一篇《师 泉井记》,在井边勒石立碑。此碑现尚存平海天妃宫外。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施琅收复台湾的战斗从6月开始,先攻澎 湖,遇到澎湖守将刘国轩的顽强抵抗,致使久攻不下。施琅又想到求妈祖神 助。当时每条战船都供有海神妈祖,施琅便率将士们一齐跪拜,祈求妈祖显圣助攻。然后万船齐发、扑向敌阵。清军营中纷纷传说妈祖带着天兵天将冲 锋在前;还有人指着海滩上的一片红光,说那就是妈祖灵光。大家顿时精神 百倍,个个奋勇向前,终于攻下澎湖,还活捉了守将刘国轩。在台湾的郑克? 听说澎湖失守,只得要求投降。明宁靖王朱术桂率五妃自殉。施琅收复台湾 后,决定将宁靖王府改建为天妃宫(即今之台南大天后宫)。同年,福建总 督姚启圣到湄洲祖庙,对原有宫殿进行改建。他发现原来的正殿、钟鼓楼、 山门未形成中轴线,于是亲上《祈祷疏文》,得到妈祖允示,裁定将朝天楼 改建为正殿,而把原正殿改为寝殿。由于姚启圣还有个官名——太子少保, 人称“太子公”,所以,人们就将他这次改建的正殿称为“太子殿”,意为 “太子公”建的“殿”。此名一直流传至今。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施琅重建湄洲祖庙朝天阁,并重建平海天 妃宫。同年,林麟焻为《天妃显圣录》重刊本作序,并倡修贤良港祖祠。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台湾笨港居民合建一座天妃庙,传说其开 山住持就是来自湄洲祖庙的树璧禅师。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 ,礼部据海宝、徐葆光题奏议定:“天妃 默佑封舟种种灵异,应令地方官春秋致祭,编入祀典。”奉旨依议。也就是 说,祭祀妈祖从此列入最高规格的国家级祀典,而且各地官员必须于春秋两 季到天妃宫致祭。
■雍正四年(1726年) ,福建水师提督蓝廷珍以清廷历次对台用兵获 胜皆由妈祖神助为由,提请皇帝赐匾。雍正帝遂御书“神昭海表”四字,敕 令福建水师提督复制三个匾,分别悬挂于湄洲祖庙、台南天妃宫和厦门天妃 宫。
■乾隆二年(1737年) ,妈祖封号正式从“天妃”升格为“天后”。皇 帝下诏,加封妈祖为天后,合以前封号全称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 普济、福佑群生天后”。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皇帝又给妈祖的封号添加上“诚感咸孚” 四字。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 ,乾隆皇帝到天津天后宫去观看庙会。诗人 于豹文作《天后会四十韵》长诗,记述了当时的盛况。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 ,台湾大甲街天后宫(即今大甲镇澜宫)已 创建。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 ,皇帝又给妈祖封号添加“显神赞顺”四 字。
■嘉庆五年(1800年) ,嘉庆皇帝在雍正、乾隆的基础上,又给妈祖的 封号添加“垂慈笃祜”四字。
■嘉庆六年(1801年) ,晋封妈祖之父为积庆公,母为积庆公夫人。
■道光六年(1826年) ,道光皇帝在前有基础上又给妈祖的封号添加了 “安澜利运”四字。
■道光十三年(1833年) ,江苏巡抚林则徐倡修刘家港天后宫,并题一 副楹联。
■道光十九年(1839年) ,皇帝给妈祖封号再加上“泽覃海宇”四字。
■道光二十年(1840年) ,新加坡天福宫(福建会馆)创建。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 ,因为历年漕运均得到妈祖神助,皇帝下诏,为妈祖封号再添“恬波宣惠”四字,并御赐“宣慈利运”匾额。
■咸丰二年(1852年) ,咸丰皇帝也在前辈的基础上,为妈祖封号添加“导流衍庆”四字。
■咸丰三年(1853年) 敕加“靖洋锡祉”封号。
■咸丰五年(1855年) 敕加“恩周德溥”封号。同年,复又加“卫漕保泰”封号。
■咸丰七年(1857年) 敕加“振武绥疆”封号。
■同治十一年(1872年) ,虽然皇帝也下诏,给妈祖的封号添加“嘉祐”二字,但表示今后不再加封了,因为“封号字数过多”,反而“不足昭郑 重”,应“以此为限制”。这就是说,历朝皇帝对妈祖的褒封已无以复加, 到此为止吧。其实这时妈祖的封号已经累加达62个字,后来,光绪元年又增 加“敷仁”封号,于是变成64个字,全称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 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祜、安澜利运、泽覃海宇、 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嘉祐敷仁 天后”。朝廷的屡屡封赐,最终树立了妈祖作为唯一海神的至高无上地位, 也使妈祖这一民间信仰的传播范围愈益扩大,几乎遍及全国;同时,她的名 字又伴随漂洋过海的华侨、海员和外交使节,传到世界各地,成为颇具世界 影响的海神。
■光绪六年(1880年) ,闽浙总督何璟倡捐重修湄洲祖庙。
作者简介:朱合浦,1945年生,福建莆田人,长期从事文化工作,退休前任莆田市政协文教卫体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是福建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原委员;编著《莆田风情》《莆仙老民居》《珠还集》《莆仙摩崖题刻》《湄洲妈祖志》等书。退休后随子女移居厦门,是厦门市博物馆从事志愿服务时间最长、年龄最大的“最美志愿者”。目前仍坚守在志愿服务的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