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看不惯李白,但依旧到李白墓前写下一诗《李白墓》,千年前的彩虹屁真香

尽管李白与杜甫早就已经平分秋色,一同镌刻下了古典诗歌最璀璨夺目的轨迹,但是在当时,两个人的生命之舞却并不是交响乐、协奏曲,区别是泾渭分明。这是因为,在李杜当世的时代,每个人都非常清楚:李白是大哥大,杜甫只是小灵通,二者压根没有在一个频道,不可以相提并论。

李白是狂拽酷炫的大哥,杜甫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弟,小弟崇敬大哥,大哥却不把小弟当回事。这样的情况就连李白也默许,杜甫也承认,说到底杜甫在世时的确没啥名气,而李白早就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老板了。

这场面一直持续到公元820年,即杜甫逝世后的第五十个年头,有些人不服了,逐渐开始为杜甫翻案,从而开启了一场席卷诗坛的旷日持久的“贬李扬杜”的活动。这一次活动的策划人和领导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青楼兄弟——元白。

元稹最先发起猛攻,写出一篇《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就是该文把杜甫彻底捧火了,使杜甫由一位流浪者一跃成为大唐诗圣,杜甫的影响力还可以迅速得到蹿升,元稹功不可没。

当然了,在抬高杜甫的同时,元稹不忘踩一下李白:“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摹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站在李白的肩膀上赞美杜甫,这样的手法虽拙劣,但却是非常成功的。

作为元稹最亲密的伙伴,白居易不甘落后,也写出一篇文章以贬李扬杜,是曰《与元九书》:“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你老李想象力还可以,只可惜风雅比兴啥也不是!

杜甫之所以能够能得元白二人这般青睐,理由非常简单,杜甫是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李白是花里胡哨的浪漫主义,而白居易也是现实主义,他无法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风格如此不受待见。

李杜去后,元白就是诗坛领袖,他们的话很有分量,因此才一石惊起千层浪,搞得很多人都跟风贬李扬杜,大有一副吞金破甲之势,这令白居易很满意。

但是有意思的是,白居易也没逃离过“真香”定律,尽管嘴上说着不好,身体却很诚实,来到李白墓前吊唁的他,还是跪了。

《李白墓》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李白墓原在安徽当涂采石矶,据说是李白醉酒捞月而死的地方,之后朋友奉李白遗愿将其墓移迁至青山,因此白居易此行应在迁墓前。

这首诗共三行,每一行都是一层感悟。前两句是描写李白墓的外观,平铺直叙,没什么好说的,唯独“草连云”或许有点儿赞美的感觉。可是在第二行,彩虹屁就直接吹起来了:可叹这孤坟深穴中的枯骨,曾写下过惊天动地的诗词!

好一个“惊天动地”,这是非常高的评价,这与杜甫比喻李白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可以说如出一辙,好像世间再找不到更好的语言比之更加优美。

末尾两句是白居易主观为李白诉苦:诗人大多都途舛薄命,但在失意落魄这方面,谁都没有超过你啊!虽然,李白有一些好高骛远,找不到进入官场一展身手,但他此生也没哭着累着,全部是风花雪月、游山玩水,落魄在哪里?因此,这又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彩虹屁哦。

白居易的条理逻辑十分清晰,第一步借墓地的荒凉渲染凄寂的气氛,随后直接歌咏李白的伟大,末尾另附自个的情感寄托,多重比照映衬出各种色彩,一整个写作一挥而就,艺术感召力十足。

纵使是大诗人白居易,也依然逃不过“真香”定律,可见文人骚客基本都是嘴硬心软,都是有惺惺相惜之情,当然了,由此也可见李白魅力之无穷。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记忆力会在幼时达到一个小顶峰。为什么我们不借此机会教育我们的孩子多读一些关于古诗的书呢?

人们常说,读古诗词的人,眼中风景不同,说起话气质也不一样。

从小热爱古诗词的孩子不仅培养了良好的气质,而且谈吐得体,他们知道做事待人接物要有礼貌,让人喜欢。

而对于成年人来说,读古诗是学心态,一首诗便是一个故事,怎么坚持怎么宽容他人,学习到的是智慧,永远也不会过时,甚至成为一生的财富。

其实市面上有很多关于诗词类的书籍,而这套就很好,大家学习诗词不要走不必要的弯路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