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印刷趣谈之十九 : 唐代印刷 , 领域品种持 续扩展 ; 金刚般若, 波罗蜜经刻印精湛
作者:张树栋 张耀崑 题字:王树明
编辑:赵志忠
编者按:一部《古今印刷趣谈》,让我走进八十五岁高龄的淮镇籍老乡,张树栋先生的印刷史学和他的精神世界中。翻书灯下,受益匪浅!张树栋先生现居北京,其原籍是河北省献县淮镇东刘庄村,他是中国印刷史学的著名学者,其著作等身。作为乡贤张树栋先生虽身居京华,心系家乡,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家乡捐款,助力家乡的疫情防控工作。此书为张老先生的封笔之作,征得老先生同意,“诗眼看世界”从今天开始将全文刊发《古今印刷趣谈》。张老先生以中国的印刷发展史为线,将中华传统文化从远古至今贯穿起来,其中有历史事件、人物传说、趣事等。阅读《古今印刷趣谈》一书,我们从书中或许能得到启示,我们淮镇是全国重点镇、河北省重点小城镇,又是千年文化古镇。梳理淮镇文脉,整理淮镇文化,创建文化淮镇,构建中国·淮镇。我们需要精神动力,寻找文化之源,那就请大家继续关注“诗眼看世界”,在淮镇籍学者张树栋的《古今印刷趣谈》一书寻找答案吧,让我们为构建中国·淮镇而共同助力!
张树栋 :1936年生于河北献县淮镇东刘庄村,大专学历,副编审职称。从业印刷、出版与印刷史研究63年余。著有《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钞通史》等图书20余种,在人民日报、新闻出版报、中国印刷、台湾印刷人、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近作《中华印刷典故》荣获2015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现任中国印刷博物馆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协印刷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书局《中国出版史研究》编委会编委。
张耀崑 :1962年生于北京市,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获文学士、经济学硕士学位,主任编辑职称。从业金融与财经专业编辑工作34年余,参与《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刷史简编》《中国印刷之最》《古今印刷趣谈》等多种印刷史著作的编纂,在《金融时报》《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现任中国金融时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唐僖宗李儇在位时,有一个中书舍人,名叫柳玭,他是唐代藏书家柳仲郢的儿子。因黄巢聚众起义,陷东都洛阳,入隘口潼关,进逼京都长安,一路声势浩大,势如破竹。唐僖宗被迫潜逃蜀中。柳玭在他的《柳氏家训·序》中谈到了他随唐僖宗入蜀在成都亲眼目睹的一件事。说:中和三年癸卯(公元883年)夏,鸾舆(指唐僖宗李儇)在蜀之三年也。余为中书舍人。旬休,阅书于重城(今成都)之东南,其书多阴阳杂记、占梦、相宅、九宫、五纬之流,又有字书、小学,率雕版印纸,浸染不可尽晓。
柳玭这段记述,为印刷朮在唐朝处在初步发展应用期的明证。众所周知,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发达、富庶、强盛和文化事业高速发展的朝代。在这样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印刷朮得到初步发展和推广应用,势在必然。前文已经提到的诸如唐初文物《陀罗尼经咒》、唐太宗令梓行《女则》、唐玄奘刻印普贤菩萨像、唐武周时期刻印《妙法莲华经》和《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以及游戏纸牌、开元杂报等印刷品之后,印刷朮的应用领域和刻印品种持续扩展,并有作为凭证使用的印纸、道家经典、医书、诗文印品、工具书和印制精美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流传于世。
用作凭证的印纸
“印纸”这个词,多见于唐宋以来古文献之中,是官方印发的带有凭证性质的简单印刷品。现知最早出现的印纸,是唐武周时期武则天赐给王庆之出入宫廷的一张凭证。事情发生在唐武周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九月。当时有个叫王庆之的人,为讨好武则天,他聚众联名上表,请废掉武则天的亲生儿子李氏太子李旦,立武则天之侄武承嗣为皇太子。为来往方便,武则天赐给他一张作为凭证使用、名为“印纸”的出入证。对此,刘肃《大唐新语》有如下一段记载: 则天曰:皇嗣我子,奈何废之?庆之曰:神不享非类,今日谁国,而李氏为嗣也!则天固谕之令去,庆之终不去,而覆地以死请。则天务遣之,乃以内印印纸谓之曰:“持去矣,须见我以示门者当闻也。庆之持纸,去来自若。
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商人在商业活动中作为交易凭证的印刷品,也叫“印纸”。据载,唐朝于德宗建中四年六月开始实行除陌法,规定“天下公私给与、货易,率一贯归算二十,益加算五十。给与他物或两换者,约钱为率,算之。市牙各给印纸,人有买卖,随自署记,翌日合算之。”意思是说,无论是公是私,在贸易交换中,市场上的管理人员(市牙)都要发给一张作为凭证的“印纸”,让交易者把交易内容写在上面作为凭证,第二天持此凭证办理纳税手续。作为商用印纸,当时印数一定不少。
医学著作《新集备急灸经》
在敦煌宝窟发现的众多文物中,有一本手写本医书《新集备急灸经》,下题“京中李家于东市印”八个字。背面是唐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写的阴阳书和咸通三年写的神灵妙方。由此可以断定此医书是以“京中李家于东市印”的《新集备急灸经》为底本抄录下来的,原印本要早于公元861年。这是现知最早的印本医书。
诗文印品《白氏长庆集》
唐朝诗人白居易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伟大诗人,他的诗文作品脍炙人口,深受人民喜爱。起先人们靠手抄的方法相互传颂,这远远满足不了民众的广泛需求,遂有当时朝鲜半岛上的鸡林宰相用百金巨资从中国购得一篇的事情发生。印刷朮在唐朝得到初步发展之后,人们采用印刷朮快速、大量地复制白氏诗文和其它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势在必然。对此,唐朝诗人元稹(字微之)在其为《白氏长庆集》所写的序言里有言:
《白氏长庆集》者,太原人白居易之所作。……然而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侯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衒卖于市井,或因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原注:扬越间多作书模勒乐天及余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长庆四年冬十二月十日(公元825年初)微之序。
元稹此序,作于唐穆宗长庆四年末,地点在今浙江一带。可见,在公元825年之前,刻印与售卖白居易和元稹所作诗文已相当普遍。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元稹在序中用了“缮写模勒”四个字,给雕版印刷工艺以高度概括。其中:缮写模勒中的“缮写”二字,指的是雕版印刷工艺中的第一道工序,即按照需要复制印刷的诗文原本进行工整、细致的抄写、誊录,旨在为雕版印刷提供经过校雠、无误的底本;“模勒”二字中的“模”字,乃摹写、临摹之意,是按照缮写出来的底本临摹版样;而“勒”乃“刻”意,是将临摹的版(字)样反贴在木板上进行雕刻、制成雕版印刷用的印版——雕版,然后印刷的意思。
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中的“缮写模勒”四字,为印刷朮在唐中、后期已扩及诗文等文学领域提供了文献证据。
道教图书《刘宏传》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八、唐纪六十四所载,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上恶僧尼耗蠹天下,欲去之。道士赵归真等复权之,乃先毁山野招提、兰若,……寺非应留者,立期令所在毁撤,仍遗御史分道督之。财货田产并没官,寺材以葺公廨驿舍,铜像、锺磬以铸钱。……凡天下所毁寺四千六百余区,归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毁招提、兰若四万余区,收良田数千万顷,奴婢十五万人。”唐武宗这次毁寺焚经、抑佛倡道活动,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浩劫,致使唐代早期的佛教印刷品毁损殆尽,给今日之印刷史研究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但对道教的发展却给与了更多的空间,遂有道教图书《刘宏传》之面世与流传。
唐武宗会昌年间,道教盛行,道教徒对教义图书的需求急剧增加,为采用印刷朮复制道教图书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和条件。据史书记载,在唐玄宗大中年间,有一个名叫纥干臮的道士,他迷信服用龙虎丹药可以延年益寿、长生不老。著有道家烧炼图书《刘宏传》,并把此书“雕印数千本”以广流传。对此,唐人范摅在其《云溪友议》中有如下一段记载:纥干尚书臮,苦求龙虎之丹十五余稔,及镇江右,乃大延方术之士,乃作《刘宏传》,雕印数千本,以寄中朝及四海精心烧炼之者。
只可惜,当时道教的烧炼者和热心追求长生不老的帝王将相们并不知道这些金丹妙药之中,都含有能置人于死地的化学毒物。事实上,从唐太宗到唐玄宗,有六位皇帝和杜伏威、李道古等不少大臣都是因服用丹药而死的。
既有精美扉画又有明确日期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这部唐印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文字体颇有唐朝欧虞神韵,其经文及扉画刻印之精美,成为印刷朮在唐朝已相当成熟与精湛的实物证据。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载与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