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大明宣德炉欣赏
宣德炉 大明宣德炉的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而细,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桥形耳或了形耳或兽形耳,铭文年款多于炉外底,与宣德瓷器款近似。
宣德炉的款识基本上有四种:宣、宣德、宣德年制、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款识的结构和严谨,字形也非常规整。亦有一批没有款识的宣德炉,但是后代人认识到宣德炉的珍贵,往往会自己加上款识,所以现在没有款识的宣德炉几乎已经不存在了。
明代宣铜常见红斑,此斑乃自内而生,与敷色不同,随时间变化,厚薄不一,散聚天成,如一泼墨山水,且欲仿而不可得也。
19世纪及以后,铜炉铸造的质量每况愈下,无论是包浆纹饰造型都比前期的差。值得一提的是带有“石叟”款的铜炉。对这类铜器的考证专家有不同意见:英铜器专家Rose Kerr在她的《中国晚期铜器》书中提出“石叟”是始于明代后期的一江南作坊的“商标”(Rose Kerr, Later Chinese Bronzes [Victoria & Albert Museum, London, 1990]);另一专家Paul Moss不同意,他在《第 二青铜时代》一书中认为明后期的专铸“石叟”款铜器的作坊不存在,“石叟”是传说中擅长作银镶嵌铜器的一僧侣的别号。他认为带“石叟”款的铜器是19世纪的作品。下图带“石叟”款的银线镶嵌的铜炉,一说是17世纪,一说是19世纪。
宣炉奇异的皮壳色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明景泰兵部尚书于谦对宣德铜器之美这样评价:“色似黄金,音如钟磬”,明嘉靖祝允明赞叹宣德铜器:“当与商彝周鼎共宝、金玉同价,------金玉恒有而宣铜彝器传世颇稀。”明末大鉴藏家项子京说:“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而玉毫金粟跃于肤里之间”。明末崇祯进士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宣德炉说:“其色黯然,奇光在里,望之如一柔物,可挪掐然,迫视如肤肉内色”。明末清初冒襄(董小宛的丈夫)喜爱宣德炉,他有一首诗说:"有炉光怪真异绝,肌腻肉好神清和。窄边蚰耳藏经色,黄云隐跃穷雕磨。"
宣德三年五月始领料准备,六月十五日开工,红铜经过12遍精炼,并加入金银等贵金属。十一月完工,共造3365个大小不同、形制有异的鼎彝并造清册进献。
黑色是香炉身上的油泥,用食用油轻擦就能擦掉。和清朝铜器黑古漆包浆不同,黑古漆包浆无法擦掉。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宣德炉共同点都不是黄铜材质,当年被选中带到台北故宫因为材质金黄不是黄铜,炉身有红锈,还比较厚重。台北故宫香炉的材质在洪武通宝祖钱和永乐通宝样钱中能见到,北京故宫香炉的材质在洪武通宝花钱中常见,不过花钱材质略微差估计就是六炼精铜。宣德皇帝看到样炉或叫祖炉上补点较多,不是很满意,后叫工匠改换了材质要求用十二炼精铜。台北故宫香炉是样炉也是宣德皇帝不满意那批祖炉,无法找到同材质的香炉,但在在洪武通宝和永乐通宝祖钱样钱上能找到一样的材质。北京故宫那些底款写大明宣德年制无锈迹香炉,都是传说中的十二炼精铜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