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大连去》并没有写大连:民国时代的大连(4)
《到大连去》并没有写大连:民国时代的大连(4)
1928年11月20日,上海春潮书局出版了孙席珍[①]的短篇小说集《到大连去》。说起来颇有意思,该书扉页题《到大连去及其他》。《到大连去》共有7个短篇,分别是《到大连去》、《局外人》、《银姑日记》、《律师》、《六老堂》、《顺先生》和《聋子外婆》。
孙席珍被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称赞为“诗孩”。说起这个雅号,还有这样一段故事。1924年春,某天下午,孙席珍到孙伏园办公室办事,正好陈大悲、钱玄同、鲁迅也在那里聊天,他便在门口等候。钱玄同发表议论,既然徐志摩称为诗哲,冰心称为诗华或诗娃,正好看到孙席珍站在门口,就指着说,那此君也可以叫诗孩。鲁迅点头称是,认为合适,而且颇恰当。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孙席珍创作的小说《阿娥》和《没落》被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编入《活的中国》一书。斯诺还在《孙席珍小传》中,对孙席珍的生平作详细介绍,并对他的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孙席珍是中国最有才华的年轻作家之一,写了一批关于中国农村的出色的小说。……他最著名的是三部曲:《战场上》、《战争中》和《战后》。此外,孙席珍还有六部颇受中国青年欢迎的小说,它们是《金鞭》、《到大连去》、《花环》、《凤仙姑娘》、《女人的心》以及《夜姣姣》。……他的作品感人,推动人,给人以力量——这是中国文学作品大多缺少的一种素质。”
《到大连去》1928年8月1日发在《新女性》第三卷第八号,鲁迅曾审阅过该稿。《到大连去》的主人公叫刘文斗,是集美女学教员,为人本分。后与同校教员林华芬结为夫妻。林华芬姑姑的丈夫在大连谋事,她一人拉扯女儿大狗子和儿子小狗子,林华芬便介绍她到学些作庶务员,填补家用。学校停办后,刘文斗在上海两个月未找到工作。此际,林华芬的姑姑暗慕刘文斗。为了逃避这段感情,林华芬的姑姑决定到大连找丈夫。刘文斗为他们买了船票,到码头送行。小说从始至终未写大连,题目却是《到大连去》,可见当时大连在国内的知名度。岁月倏忽,往事已矣,只能在追忆中慢慢思考。
[①]孙席珍 (1906~1984),原名孙彭,出生于浙江绍兴。1922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时,开始在北京《晨报》副刊和上海《民国日报·觉悟》发表新诗。后参加赵景深、焦菊隐发起组织的绿波社,经常为《绿波旬刊》撰稿。1926年在广州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北伐军,负责主编南昌版《革命军日报》,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出版了第一部短篇集《花环》。不久流亡日本。1930年回到北京,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等校讲师。同时与潘漠华、台静农、李霁野等发起组织北方左联,并编辑《文史》刊物。1927年以后陆续出版短篇小说集《到大连去》、《金鞭》、《女人的心》、《夜姣姣》四种,并创作中篇小说《凤仙姑娘》、《战争三部曲》(包括《战场上》、《战争中》和《战后》)、其中有的译成外文。1936年与曹靖华、李何林等发起组织北平作协,任常委兼书记 。“七七事变”后,辗转各地进行抗日救亡活动和流动讲学。抗日胜利后,受聘于联合国救济总署,任编译工作。解放后,先后任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