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态描写的技巧
——作文写作指导
神态是人的一种行为,指人脸各部分的动作和变化。人们常说:“脸是人感情的晴雨表。”这说明了神态与人物思想感情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内心活动常常从人的脸部显示出来的。一个人心里高兴,往往就喜上眉梢;内心得意,就眉飞色舞;心里担忧,往往满脸愁容;内心痛苦,就双眉紧皱。神态描写,就是指描写人物脸部的细微的表情和姿态。
要写好人物的神态,得注意如下几点:
一、要注意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
要写好人物的神态,就要仔细观察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比如笑,“微笑”是反映发自内心的喜悦;“歪起一个嘴笑”是表示心怀鬼胎,不怀好意;“张大嘴哈哈大笑”既表现人物豪爽的性格,也表现笑得痛快。可见只有观察清楚各种神态的特点,才能在描写神态中反映不同的意义。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在同一场合的神态往往是不一样的。年龄相近,性别相同的人,由于思想性格不同,对待同一件事,他们的神态也常常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人,碰到不同的情况时,他的神态也会不一样的:
高兴时——嘴角上泛起一阵涟漪,眼睛笑成了一条缝。
伤心时——鼻子两翼一掀一掀,眼睛里充满了泪水。
紧张时——不住地喘气,脸色灰白,双眉紧锁,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愤怒时——竖起了眉毛,眼珠子瞪得像要弹出来似的。
发愣时——两眼直呆呆向前望去,木头一般地站在那里。
哭泣时——亮晶晶的泪珠在他是眼睛里滚动,然后,大大的、圆圆的、一颗颗闪闪发亮的泪珠顺着他的脸颊滚下来,滴在嘴角上、胸膛上、地上。
我们平时要重视对人物神态的作细致的观察,同时还可以从课文中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和方法。`
二、要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描写人物的神态,还要注意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不能离开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需要,为写神态而写神态。
三、要同行动和语言描写相结合
神态描写要结合在人物行为或语言叙述中,加强文章的表现力。
神态描写
【提要】
采用概括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写出人物的神态。
在记叙人物活动的过程中,结合活动有层次地描写人物的不同神态。
【特点】
采用概括描写的方法,写出人物神态与众不同的地方,这样读者看了以后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通过比较,写出人物的神情、态度与众不同的地方,这样可以充分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
描写神态,还可以采用逐步深入描写的方法,写出人物神态、表情的发展变化。采用这种描写方法,既要注意前后联系,又要前后有变化。这样,文章才能前后连贯。但是这种变化,要自然、恰当,不能使读者看了有不协调的感觉;有时要对变化的原因作必要的说明。
【概括描写示例】
大路旁有个小草棚,人们都挤在下边避雨。大伙说着笑着,谈论着这场好雨。有人甩着伞上的雨水,有人脱下衣服迎风晾着。这个小草棚顿时变得又拥挤,又热闹。
雨正下得紧,从大路上跑来一个姑娘,十八九岁,高高的身材。衣服被淋湿了,贴在身上,不时滴着水珠。一双很俊的眼睛,露出纯洁坚定的表情。她没有拧衣服上的雨水,也没有跺脚上的的泥,只用手轻轻掠了一下额前的几丝淋湿了的头发。她在草棚最边上找了一块刚能避雨的地方,不声不响地站在那里。
【说明】
短文先写人们挤地草棚下避雨的表情、动作,人们谈着、笑着,有的甩伞上的雨水,有的脱衣服晾着。接着写姑娘避雨时的不同神情,她既不拧衣服上的雨水,又不跺脚上的泥,还站在草棚的最边上。这些对比突出姑娘是位年轻的有心计的人,为下文作铺垫。
【示例】
……巡捕见问,立刻趋前一步,说了声“回大帅的话:有客来拜”。话言未了,只见拍的一声响,那巡捕脸上早被大帅打了一个耳刮。接着听制台骂道:“混帐王八蛋!我当初怎么吩咐的!凡是我吃着饭,无论什么客来,不准上来回。你没有耳朵,没有听见!”说着,举起腿来又是一脚。那巡捕挨了这顿打骂,索性泼出胆子来,说道:“因为这个客是要紧的,与别的客不同。”制台道:“他要紧,我不要紧!你说他与别的客不同,随你是谁,总不盖过我!”巡捕道:“回大帅,来的不是别人,是洋人。”那制台一听“洋人”二字,不知为何,顿时气焰矮了大半截,怔在那里半天;后首想了想,蓦地起来,拍挞一声响,举起手来又打巡捕一个耳刮子;接着骂道:“混帐王八蛋!我当是谁!原来是洋人!洋人来了,为什么不早回,叫他在外头等了这半天?” ——摘自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说明】
这一段作者没有孤零零地写制台对洋人的奴颜卑屈,而是极写他在同一件事上对巡捕的不同的凶狠的态度,进行强烈对比。制台吃饭时,当巡捕第一声向制台报客到,结果吃着一记耳光,另加一脚,因为制台吃饭不会客。但当巡捕继而报告说,来客是洋人,却又挨着一记耳光,缘由是洋人来了,为什么不早报?一前一后,同是制台,同一件事,同是凶狠,却自相矛盾,活活画出了制台的阴阳脸、奴才相。这种抓住人和事的矛盾,前后对比,相互映衬。运用这种方法,就是巧妙地、准确地抓住一个人、一件事,让他前后对比,以此深刻揭示本质。
【逐步描写示例】
(一)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
(二)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三)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
(四)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一个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说明】
这是鲁迅的《祝福》中,对祥林嫂的几次神态描写:
(一)祥林嫂初到鲁家时:祥林嫂虽然一身寡妇装束,“脸色青黄”,但是“模样还周正,”“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两颊却还是红的”。
(二)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时:她依然穿孝,还是“脸色青黄”,但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仍旧“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三)祥林嫂到鲁家干活近一年时:“眼睛凹陷下去”,精神恍惚,“很胆怯”,“怕暗夜,怕黑影”,怕见人,“总惴惴的”,“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四)祥林嫂沦为乞丐、临死前:“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个活物。”
这四幅神态描写借助肖像描写,同中有异,变化发展,逐步深入,从前后对比中,表现了祥林嫂衰亡的过程,体现了祥林嫂的内心和思想的变化,反映了祥林嫂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
“神态描写”的三个原则
——兼与李丽老师商榷
江苏省淮州中学 卜廷才 223300
李丽老师的《“神态描写”作文教学案例》一文(《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年第3期),在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人物的神态描写方面,给读者特别是语文老师指出了路子、告知了方法。模拟观察、观察思考、即时观察、分析拓展和原生态的采风五步,可以说是从表象到实质又回归本质,既教给了学生观察之法,又培养了学生描写之能,更使学生明白神态描写与生活密不可分之理。在为本文叫好的同时,笔者也产生了些许困惑,尤其对“第三步:即时观察”这一案例百思而不得其解。为让广大读者与笔者一起来诊断,请让允许本人将文章部分予以抄录:
这是最难的一步,因为生活中的观察大多是瞬间的。这一步训练,需要有“照相机的”眼神,能快速“操作”。
在这一板块的训练中,我创设了一个真实的场景:体育课上,金峰同学昏倒在操场上。我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赶快跑去跟四位陌生的教师诉说这一突发情况,然后再说明这是李老师设计的神态观察实验。回来写好片段后,让我来猜这是哪位老师,并听我分析为什么他会是这种神态。
这既考查了学生的即时观察能力,又为第四步的分析拓展作了准备。
果真能获得如李老师所说的效果吗?只要稍有一点写作常识的人恐怕都与我一样产生疑惑。疑惑之一,既然金峰同学昏倒在操场上,体育老师或其他在场的老师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有让学生去跟陌生教师诉说的可能吗?疑惑之二,即便让学生去诉说,可以让他们与四位陌生的教师诉说吗?既然是“陌生”的教师,学生不知道他们的个性特点,不知道怎么可以写出富有个性的神态呢?疑惑之三,依据学生写出的片段,“我”就可以猜出是哪位老师吗?一所学校少则几十多则几百位教师,只有你对他们每个人脾性都了如指掌才能“猜”准,否则,你怎么可以说出他是谁呢?事实上,你能对他们了如指掌吗?
再读李老师给我们提供的两个片段吧:
第一组的学生写道:
一政教处主任听到后,双眉一挑,两手一撑,弹簧一样地蹦起来,跳出座位,惊恐得眼睛吊成大三角,嘴巴圈成“O”字,脸色立马由红转白。“哪里哪里?”嘴里喊着,冲出门去。我们赶紧解释:“假的假的!”他回过头来,先愕然地张嘴听,没反应过来,当听完了是我们观察实验后,脸色铁青,就要发作,我们大声喊,是李丽老师的作文课。他咧着嘴巴无声地笑笑,摇摇头,坐到座位上:“让你们看了一回戏。”看我们还没走,就又板了脸,抬起头说:“还不赶快回去写!”
第二组写道:
一教导主任正在写字,听到我们惊恐的喊叫后,他一呆,头向我们侧歪过来看,眼睛定定地盯着,楞了半分钟,然后问:“几班的?现在怎么样?快去告诉他们班主任。”然后轻放下笔,站起来,摸了摸额头,搓搓手,定定神,跟上我们走。走到门外,我们告诉他这是李老师即时观察的实验。他没笑也没怒,看也没看我们,转身就走了。
笔者从教20多年,也无数次地指导过学生学习人物的神态描写,对如此指导的方法实在不敢苟同,对如此妙文同样实在不敢苟同。身为学校干部,应当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安危冷暖,而这位教导处居然“他一呆,头向我们侧歪过来看,眼睛定定地盯着,楞了半分钟”,把学生的生命当儿戏,何谈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呢?此为其一。其二,对李老师一手导演的荒诞至极的这出戏,政教处主任“脸色铁青,就要发作,我们大声喊,是李丽老师的作文课。他咧着嘴巴无声地笑笑,摇摇头,坐到座位上:‘让你们看了一回戏。”看我们还没走,就又板了脸,抬起头说:‘还不赶快回去写!’”虽也许合乎人物个性,但不能说不是忍让过了头;而那位教务处主任就有几分麻木了:“他没笑也没怒,看也没看我们,转身就走了。”其三,即时观察对训练学生学习人物神态描写确有必要,而采用如此荒诞的方法却令人产生为文者有意编织故事的怀疑。可以即时观察的生活颇多,如同学学习、老师教学以及父母工作等,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入笔,大可不必设计有违生活常理的所谓“场景”。
如果说,李丽老师编织的这个案例尚属个案的话,那么,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一番神态描写的不应悖反的一些原则。
首先是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是神态描写的前提和生命,无论是生活真实抑或艺术真实都要符合特定的场景、特定的事件、特定的人物个性。失去真实性,神态描写非但没有意义,还会对学生产生误导。我们还是来重温一下鲁迅先生对孔乙己的神态描写吧。当短衣帮嘲笑孔乙己的脸上又添新伤疤了时,“他不回答”;当短衣帮说“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并举出亲眼目睹的事实时,他“睁大眼睛”、“涨红了脸”地辩解;当无聊麻木的短衣帮再一次故意嘲弄他“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时,他“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当短衣帮诘问“孔乙己,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时,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当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把毫无用处的“茴”字的四种写法当作学问来炫耀,小伙计却毫不热心时,他“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又遭到掌柜索要“十九个钱”,孔乙己“很颓唐”。当掌柜的笑他又偷了人家的东西时,“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如此等等,都符合一个死爱面子、自欺欺人、迂腐不堪的孔乙己的性格,都凸显了真实性原则。
其次是形象性原则。
果戈理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外貌是最先跃入读者视野的形象,它的生动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物形象是否丰满,关系到人物生命力的强弱。因此,应首先将其描写得生动传神,具有典型性。
描写人物应该抓住人物外貌中最典型的特征,用最简洁的笔墨将其勾勒出来,给读者造成鲜活的外部印象。人物的眼睛是其性格的折射。《红楼梦》中对王熙凤进行描写就重点抓住了她“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这一特征进行描写,“丹凤眼”,“柳叶眉”虽俏丽,但由于其呈“三角”形,或呈“吊梢”状,这就将王熙凤心地阴险毒辣的性格刻画出来。有时,还可以描写人物身体或神态的某一点,让这一点来反映全面。如《故乡》中,作者抓住闰土的手由红变得像老松树皮这一特征,侧面反映出他性格的转变。只要我们抓住了人物最典型、最具有个性的特征来进行描写,就可以吸引读者,产生以少胜多、生动传神的效果。
第三是逻辑性原则。
逻辑性是指所写的人物神态必须符合事理。如朱自清的《背影》写道:“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文中“我”的两次流泪非常合乎事理,前者是“我”因父亲行动不便,后者是因父亲那颗朴素而厚重的爱子之心。
巴尔扎克对葛朗台的神态描写同样是切合事理的典范:“他患了疯瘫症,不得不让女儿了解财产管理的秘密。他不能走动,但坐在转椅里亲自指挥女儿把一袋袋的钱秘密堆好。当女儿将储金室的房门钥匙交还他时,他把它藏在背心口袋里,不时用手抚摸着。临死前,他要女儿把黄金摆在桌面上,他一直用眼睛盯着,好像一个才知道观看的孩子一般。他说:‘这样好叫我心里暖和!’神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把一个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亲吻,葛朗台见到金子,便作出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它抓到手。这一下努力,便送了他的命。最后他唤欧也妮前来,对她说:“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已经82岁的葛朗台之所以有如此神态,是因为他有着爱财如命,至死不变的性格。
一个因人,一个缘物,人物神态虽不同,而符合逻辑性则是一样的。李丽老师提供我们的案例实在是存在着值得商榷之处。
中考写作神态描写技巧及素材分类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