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史·巴洛克大型声乐套曲,受难乐的简况

受难乐(passion)是根据《新约圣经》中关于耶稣受难的记述而写成的一种清唱剧。它产生于意大利,后来在德国的新教中得到发展。受难乐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马太受难曲》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巴赫于十八世纪创作,取材于《圣经》中对耶稣受难过程的叙述。整部作品结构宏大,共有78首分曲。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有35首,描述了耶稣被门徒出卖和最终被捕的过程;第二部分有43首,描述了耶稣受审,被钉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场景。

5世纪,罗马天主教仪式中开始出现受难乐的雏形。

14世纪你后半叶,单声部圣咏构成的“素歌受难乐”,成为受难乐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15世纪开始,复调手法的运用使受难乐进入它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应答受难乐”。

1650年后,受难乐发展到第三个阶段——“受难清唱剧”阶段,它借鉴了清唱剧和歌剧的写法,运用众赞歌音调,并且加入了《圣经》之外,自由释义的歌词段落。

重要的受难乐作曲家是许兹,他的作品有《基督监中七言》、《耶稣复活的故事》等。巴赫使受难乐达到最高境界,著名作品有《马太受难曲》等。

《马太受难曲,第78分曲》

《马太受难曲》虽有一定的情节性,但是音乐所要表现的不是戏剧化的情节,而是史诗性的崇高精神。在受难曲里,情节性内容都由男高音的宣叙调唱出,有点像旁白,但又不完全脱离出音乐主体。情节叙述之外,合唱和乐队展开悲哀的沉思和激动的抒情,歌颂对人类的热爱和自我牺牲精神,表达对人生苦难的关怀和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不是用作舞台演出的,它是用来配合教堂礼仪穿插的音乐,是实用性音乐。

弦律公众平台
谢谢观赏
弦律
与您共享
弦乐旋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