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吉林木帮干活都穿“袜子鞋”,别看其貌不扬,可是好处多多

在民国时期,吉林木帮干活的时候都会穿一种特殊的“袜子鞋”,它虽然其貌不扬外形难看,但穿上它之后却有三个优点,其他鞋子根本无法与之相比。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大多数国人可能都听过这句话,叫作“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人参是名贵的中药材自不必多说,貂皮也是昂贵的皮草更为人熟知,但“乌拉草”却鲜为人知。乌拉草又称靰鞡草,是单子叶植物纲莎草科薹草属植物,主要生长地是我国东北长白山脉以及外兴安岭以南,在俄罗斯,蒙古等地也存在它们的身影。

乌拉草生长于沼泽之中,其叶片细长且柔软,植物纤维特别坚韧且不易折断。正是因为其性优良,所以也成为了制作草鞋、草褥、人造棉、纤维板、草编工艺品的良好材料。除此之外,乌拉草的保暖性能极高,勤劳智慧的东北人民将其揉搓软之后絮在鞋子里,既可以吸汗又能保暖,其用法简单、取材方便、价格低廉,深受百姓们的欢迎。

乌拉草得名于“靰鞡鞋”,正是因为它们被絮于靰鞡鞋中,才被正式称作是“乌拉草”。此时一个问题又出现了,“靰鞡鞋”究竟是哪种鞋?原来,“靰鞡”一词源于满语,是“皮鞋”的专用称谓。不过与现代皮鞋相比,靰鞡鞋的制作方式与外貌造型却远不及前者,但若是论及实用性,靰鞡鞋可是东北人心中的宝贝。

靰鞡鞋的制作原料很原始,多是一些黄牛皮、马皮、羊皮或猪皮,其加工方式简单,并没有太多繁琐的操作,故此制作出的成品也多属于低档货。制作靰鞡鞋的时候,一般都会选择动物脊背部位的皮子,在制作时需要把一块熟好的大皮子用谷草或红毛公草烟熏成杏黄色,再将其边缘向内翻卷,鞋头部位压出二十几道“包子褶”,接着将其与后跟处缝好,如此一来,鞋头、鞋帮和鞋底便连在了一起。在此基础之上,还需要找到一块小皮子接在鞋头缝隙处,它被称为是“靰鞡脸儿”或“舌头”,主要目的是覆盖脚面部位。最后制作者还要在鞋上方整齐扎出一些孔洞,用于穿系“鞋带”,如此一来,靰鞡鞋就可以紧紧的绑在脚上。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靰鞡鞋虽然制作工艺粗糙,但也并不是普通人能穿得起的物件,在东北木帮中,只有有钱的木把头才能穿上靰鞡鞋,大多数伐木工们都没有钱买得起靰鞡鞋,但他们也不会让自己的脚承受低温冷冻之苦。伐木工想出了一个特别好的办法,他们在打猎之后,会将动物的皮毛全部剥下来,将其缝制成一个大大的“皮口袋”,在里面絮上一些乌拉草之后,再用皮带紧紧的绑在脚上,如此一来,粗制的靰鞡鞋就制作完成了。当然,如果从外形上来看,靰鞡鞋的外形完全不像鞋子,它扁扁的没有一丝支撑,倒像是一件大皮袜子。

袜子鞋虽然形状不佳,长相也对不起“观众”,但却有三个优点。

第一个优点是价格低廉且制作方便。在当时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对于伐木工而言,艰苦的环境就是第一大敌。伐木工们生活无着,兜里也没有太多银圆,故此只能选择最廉价的东西制作鞋子,东北动植物资源丰富,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兽皮无疑成为了最经济、最实用的原料。

第二个优点是靰鞡鞋超级跟脚,只要鞋带系得紧一些,无论是慢走还是快跑,都不用担心它散开。更重要的是,其软趴趴的特性也能让足部感觉更加舒适,称它是“脚伴侣”也不为过。

最后一点是靰鞡鞋的保暖性能,由于是皮质且絮有乌拉草,靰鞡鞋完全可以起到高效保暖作用,这让伐木工在野外工作发生冻疮的危险大大降低,充分保障了使用者的身体健康。

不得不说,在恶劣的环境下,东北伐木工们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与劳动,创造了一个个生活的奇迹,无论是战争、自然还是命运,都不能让他们向困境低头。

参考资料:《关东木帮》曹保明著 长春文史资料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