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不爱喝水长56颗结石,这14个坏习惯,你的肠胃全记得
王 斌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
国家高级营养讲师
擅长将医学与现代营养知识结合,专注母婴营养健康领域。手把手教你如何科学养育孩子!
最近,网上有一则消息:
一位9岁的男孩,
因为平时爱吃肉不爱喝水不吃蔬菜,
肾里面长出56颗结石!
无独有偶
在韩国有一名29岁男子,
从9岁开始就没喝过一口水,
只靠饮料和酒类度日。
尽管友人相劝
“这样你很快就死了”也不听。
在节目上,
他终于喝下20年来第一口水。
看了这两个例子,
可能有的人会嗤之以鼻,
吃饭、喝水谁不会啊?!
这只是极端个案吧?
但能否吃得营养、喝得健康,
这与每个家庭的习惯有很大关系。
下面这些细微的习惯,
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你的健康状况。
来看看你中枪了吗?
这样处理果蔬是错误的!
1.专选虫眼果蔬,因为没有农药
受农药的阴影影响,我们在市场挑选果蔬时,看到有虫眼的,会首先想到“没打农药”,反而故意不选那些没用虫眼的果蔬。其实,有虫眼的果蔬农药残留量可能更大,更不安全。
在农业生产中,病虫害预警讲究“防患于未然”。当发现有的蔬菜已经有了虫眼,药农只能用大量高浓度、见效快的农药来把害虫杀死。而果蔬会紧接着就上市,没有充分的农药降解时间,农药降解少,果蔬所携带的农药就更多,可能更不安全。
虫眼只能说明果蔬遭受过虫害,但并不等于没打过农药。有没有虫眼不能作为判断蔬菜是否安全的标准。所以挑选果蔬时,不要故意挑选有虫眼的。
2.为去农药,果蔬全削皮
很多人怕蔬菜表皮有农药残留,一般会削皮后再烹调,比如茄子皮、西葫芦皮、萝卜皮等。事实上,蔬菜表皮中含有膳食纤维、维生素、叶绿素、矿物质和抗氧化物等多种营养物质,削皮后再吃其实丢掉了很多营养素。
为减少农药残留,最好先在水龙头下用力搓洗果蔬,外表“结实”的瓜果还可用小刷子刷洗,觉得洗干净了,再用水冲洗15~20秒就可以放心吃了。
3.菜先切后洗
不少人图方便,会先把菜切好再一起洗,但这样做,菜里所含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水溶性维生素和部分矿物质会溶到水里,造成损失。比如,很多人切完土豆丝、茄子丝后直接就浸泡在水中,这样做虽能避免变色,但大量的营养素也悄悄流失了。而且,蔬菜切好后再冲洗,表面的农药残留和泥土很容易进入断面。
先仔细清洗蔬菜,并尽量将水分控干后再切。
这样烹饪是错误的
4.焯菜时间久
有的蔬菜切好了还需要用沸水焯烫一下,这样可以去除草酸甚至残留农药,使所有的食材同步成熟。但如果锅里的水太少、火太小,焯菜时间就会增加,造成蔬菜中很多的营养素流失。
在焯菜时,应该尽量多放点水,将火力调到最大,缩短焯菜时间。一般情况下,蔬菜颜色稍有变化便可以将其捞出来了。还可以在水里加几滴油,“封住”菜的断面,阻止其氧化损失。
5.炒菜先过油
做地三鲜、干煸豆角等菜肴时,很多人喜欢先将食材在油里过一下,捞出来再炒,这样会让菜色泽明亮、气味香浓。但这种烹调方法不仅破坏了菜中本身的营养,损失了原本丰富的维生素,过了油的肉也不容易消化,还会导致摄入的油脂超标。
自己在家做菜的时候,最好省略这个步骤,多选白灼、清炒、凉拌和清蒸等烹饪方式。
6.盐放得太早
不少人炒菜时有多放盐或早放盐的习惯,这样会使蔬菜中的汁液流出过多,不仅造成营养素损失,而且还会让菜肴塌蔫,影响口感。肉类放盐太早,则会让蛋白质过早凝固,不仅难消化,腥味还挥发不了,汤汁的鲜味也渗不进去。
建议将菜做到七八成熟时再放盐,或者出锅前再放。
7.炒绿叶菜也加醋
很多人喜欢炒菜的时候放点醋提味,但如果炒绿色蔬菜时加了太多醋,菜色就会变得褐黄,而炒土豆丝、藕片等黄、白色菜肴时加醋却没有反应。这是因为,绿色蔬菜中含大量的叶绿素和镁,加醋后,醋酸中的氢就会马上替换掉叶绿素中的镁,这种重要的营养素就被“偷”走了。
烹制绿叶蔬菜时,不要放太多醋,最好不放醋。
8.菜汤全倒掉
炒完菜后,很多人都会把锅里的菜汤倒掉。但菜汤中其实含有很多溶出来的营养素,包括水解蛋白质、氨基酸、各种维生素和部分矿物质、抗氧化物等。
可以用适量的水淀粉勾一下芡,不但可以让这些营养物质重新附着在食物的表面,还能在食物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起到保温和抗氧化的作用。当然,如果对蔬菜的品质不能确定,就忽略以上步骤,因为农残可能也会在菜汤中。
这样喝水是错误的
9.自来水一烧开就喝
国人喝白开水是种好习惯,但很多人水一烧开就对着凉白开喝。这是错误的。因为我们的自来水都经过氯化消毒,其中氯与水中残留的有机物结合,会产生卤代烃、氯仿等多种不安全因素。
烧水时,不妨采取三步走:
先将自来水接出来后先放置一会儿再烧。
水快开时把壶盖打开。
水开后等3分钟再熄火,就能让水里的氯含量降至安全饮用标准,是真正的“开水”。
10.不渴不喝水
国内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七成人都是发觉渴了才喝水。殊不知当你感到口渴的时候,你的身体至少已经流失了1%的水分。喝水不是为了解渴,而是让其参与新陈代谢,被人体吸收,长时间缺水会增加血液的黏稠度,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同时,越不注意喝水,喝水的欲望就会越低,身体就会变得越来越“干旱”。
不管渴不渴都要及时补水。外出时手里带上一瓶水,随时喝一口;办公室或家里多放上几个水杯,见缝插针,有机会就喝,让孩子从小也养成水杯不离手的好习惯。
11.每天喝不够6杯水
之前一直有说法是每天喝水不少于8杯(按每杯250毫升算,总量为2000毫升),为什么现在只有6杯(1500毫升)?其实,2000毫升是指人一天需要的水分总量,果蔬里含有大量水分,连主食、肉里都有,人体需要的水,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食物中。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在温和气候条件下生活的、轻体力活动的成年人,建议每天最少饮水1500毫升,大约6杯的量。如果活动量大,出汗多,则相应增加喝水量,及时补水。
6杯是最低限的量,有些人则需要喝得更多。比如烦躁的人多喝水能舒缓心情,肥胖的人多喝水能保持体重,运动后、洗澡后也都要及时补充水分。
12.晨起不喝水
人体经过一夜代谢之后,身体的所有垃圾都需要洗刷一下。饮用一杯水可降低血液黏度,增加循环血容量。
早晨这杯水最好选以下3种:
清澈的水,白开水、矿泉水皆可,能够降低人体血液黏稠度。
清淡的粥类、汤水或者牛奶等。如果早起胃口小,可以直接通过早餐中的水分,来满足身体的需要。
13.吃咸了不马上补水
高盐摄入会增加高血压的发病率,因为钠离子过多,引起水钠潴留,导致血容量增加、血压上升等一系列等心血管问题,也可导致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水肿等。
如果吃咸了,首先要做的就是多喝水,最好是纯水和淡柠檬水,尽量不要喝含糖饮料和酸奶,因为过量的糖分也会加重口渴的感觉。淡豆浆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其中90%以上都是水分,而且还含有较多的钾,可以促进钠的排出,且口感比较清甜。
14.睡前不喝水
当人熟睡时,由于体内水分丢失,造成血液中的水分减少,血液黏稠度会变高。
睡前不宜喝太多水,但可以稍微抿上两口。临睡前适当喝点水,可以减少血液黏稠度。此外,在干燥的季节,水还可以滋润呼吸道,帮助人更好的入睡。
斌姐碎碎念:
那么,宝宝每天需要喝多少水呢?不同年龄段宝宝对液体的需要量是不一样的:
宝宝每天额外喝水的量=需水量-喂奶量-其他液体的量
简单来说就是:
0-6个月宝宝纯母乳或者是奶液就可以,不用单独喂水。
7-12个月宝宝除了母乳和辅食外,顺其自然,饮水量没有绝对的要求。
1岁以后的宝宝,每天需要额外增加的水量大概是250-750毫升的液体。
除了以上的标准,还可以通过宝宝的尿量、颜色来判断喝水量到底够不够,比如说宝宝的尿量是正常的,颜色也是淡黄色,那这时候水量就基本满足宝宝的需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