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核电站:因俄罗斯专家一意孤行,20亿美元打水漂

1986年4月,乌克兰普里皮亚季附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四号反应堆发生爆炸,按照联合国原子能机构的预测,爆炸产生的辐射线剂量是广岛原子弹的400倍,在之后30年时间里共损失2000多亿美元、8万人死亡。

这场核电事故引起世界各国反思:是继续大力提倡核电设施,还是引以为戒止步深渊呢?

作为当事国,苏联用了三年时间来探讨这个问题,争议中心最终归结到库尔斯克核电站,因为苏联预期目标是要将库尔斯克打造成全球最大的核电站,工程跨度从1972年一直跨越到2019年,共分为八个单位19台机组,预计整体完工后的年发电量可达5万兆瓦(相当于两座日本福岛核电站),不仅可供库尔斯克州电力所需,同时还能为周边19个地区提供并网电力。

然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爆炸使库尔斯克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因为第5个单位的三个反应堆都是按照切尔诺贝利来设计,就连结构都一样采用RBMK类型,而且在爆炸发生前就已经安装了反应堆大厅70%的设备、主结构完成95%,涡轮机也安装了90%。

1989年,苏联决定无限期关闭库尔斯克5号单位,而6号单位则一直拖到1993年才停止施工,于2012年正式关闭。自此,投入超过20亿美元的两个单位宣告废弃。

俄罗斯向导妮萨琳指着地图说:“这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核电站,也是唯一一个对公众无条件开放的核电设施,如果错过,我不知道你这辈子还有没有机会参观核电站”。之所以说最安全,是因为这两座核反应堆还没正式运转,因而并不存在核辐射的顾虑。

考虑再三,我们最终还是买了车里雅宾斯克的机票,下飞机后转火车前往160公里外的库尔斯克,核电站离市区只有20多公里距离。

库尔斯克地处欧洲地界,与乌克兰有245公里的边界线,是俄罗斯中部至关重要的军事高地之一,曾爆发二战史上规模最大的对攻战役,苏德双方在一千多公里长的阵线上共投入280万士兵、5000多架飞机、35个坦克师,创下人类战争史上的两个世界纪录:参战坦克数量最多,单日空战规模最大。

这场战争被认为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德军从战略进攻转为防御,而苏军则展开大规模收复国土的进程,所以,库尔斯克也被列为“英雄城市”之一(后期会详细写)。

在库尔斯克住了一晚,第二天凌晨赶往核电站,向导在车上解说道:库尔斯克5号之后的单位之所以在2012年才决定正式关闭,是因为俄罗斯之前一直在准备重新启动,但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泄漏影响太大,使得俄联邦不得不慎重对待,最终在国际原子能的建议下才正式废弃。

在6号核电站边缘转了一圈,发现高墙尚在维护中,除了锈迹斑斑略显萧条外,四周丛生的杂草似乎也在述说着这座核电站的前世今生。

最早让库尔斯克核电站出名的摄影师是Lana Sator,第一组照片面世时被误以为是切尔诺贝利,这也间接证实了向导所说的“库尔斯克几乎百分百复制了切尔诺贝利的设计”,包括核电站的管道、通风以及集污系统。

按照切尔诺贝利的设计,库尔斯克第五座机组之后就禁止使用任何木材、塑料等易燃易爆材料,所有水泥建筑的厚度都超过了1米,最厚部分达3.3米。穿过一条充满铁锈味的走廊就是辅助反应堆大厅,由于大门年久失修无法打开,我们只能钻过一道40公分厚、1.2米高的小铁门,才能进入真正的核电站核心区域。

辅助大厅的四个墙体布满了各种管道,据说这个大厅耗费上亿美元,造价最高的是5个重达10吨的绿色容器,专门用于存贮核废水。当核废水趋于稳定状态后,再通过不同的管道输往外部进行罐装,最终被沉入废料湖中。

为了加大输送管的压力,库尔斯克还史无前例的增设了13台蒸汽压力泵,向导说这是准备将核废水以最短的时间直接输送到废料湖中。这个做法引起了国际原子能的强烈反对,当时BBC的评论是:俄罗斯人比苏联人的胆子还大,他们不在意风险带来的损失,考虑的只是减少成本。

库尔斯克核电站第二大变革性的创新,是将各个类型的管道转化智能集成中控,当反应堆全面启动时,这些管道会根据智能系统的调配即时切换最安全、最快捷的线路。然而,这个创新同样被认为是“缺乏严谨的实验”,挪威核安全部门曾多次指出:过度依赖智能系统,会导致更加严重的悲剧,一旦系统出现不可逆的错误,会威胁到其他核反应堆。

涡轮机一共有八组,全部是上个世纪末最先进的技术与最新型材料,第一个动力块的应急控制室墙没有按照常规设在隔壁,而是直接改装到楼上,使涡轮机大厅更显宽敞。地下部分则是3米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上下两端增设减震层,确保涡轮机的振幅不会影响反应堆运转。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6号单元应该有4组反应堆,按照规划与切尔诺贝利一样是石墨沸水反应堆,砌体直径12米,立孔高7米,整体重量在1700吨左右。不同的是,切尔诺贝利只能安插1680根燃料管,但库尔斯克6号单元最多能装2500根,由于苏式反应堆的石墨砌体直径太大、压力管承压极易出现满载,因此4组反应堆只有2组设置了安全壳,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的就是不设安全壳的4号反应堆。

用现代核技术来评判库尔斯克,专家们说的最多的还是石墨沸水堆的设计缺陷,比如堆芯空泡增加会导致功率剧增,而功率剧增又会连带增加空泡使之失控。于是乎,苏联科学家在切尔诺贝利的基础上又研发了一种“闪蒸”技术,在反应堆安全范围内设置30-50组冷却剂泵。

这个设计不可谓不大胆,但最终还是被各国专家证实可行性不高,至少在风控方面的掌握度太低。

核电站的顶部是一个直径4米左右的“大烟囱”,从底部延伸至顶端大约有25米。据向导说,5号单位的规模比6号更大,可惜的是,由于俄罗斯核专家的一意孤行,最终导致20亿美元打水漂。

临走时向导问了我一个问题:站在21世纪角度来看,核电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我想了想只能回答:存在即合理。

(纪实类旅游文章不好写,希望能得到您的认可与关注)

(0)

相关推荐